[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服务社会大有可为
 
{返回 永信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196

佛教服务社会大有可为

◎释永信

  中共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宗教界提出的新希望。宗教界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事业,主动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宗教界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作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实践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坚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积极组织参与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使宗教服务社会的领域不断拓展,形式不断创新,活动不断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中华书画、京剧、中医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雄伟壮丽的三山五岳,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独一无二的兵马俑,享誉世界的少林寺,阳光明媚的热带海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异彩纷呈。”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赞扬并向全世界推荐一个宗教寺庙,使用“少林寺”一词,既非“千年古刹”,也非“少林文化”。“享誉世界的少林寺”这一定位,凸显了少林寺僧团改革开放以来在服务社会中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是党的宗教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的重要成果;是对各级统战、宗教部门工作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宗教界、宗教工作部门,特别是对少林寺的鞭策和鼓励。今天省委统战部召开“如何发挥宗教活动场所的功能与作用”座谈会,非常好,非常有必要,对我省宗教服务社会工作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宗教慈善是中国宗教的优秀品格

  佛教提倡无我利他、普度众生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佛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历史悠久,有深刻的信仰基础,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度。近年来,我省佛教界积极组织参与各种公益慈善活动,诸如为特定的公益慈善活动开展捐赠或者响应政府号召,参与各种公益慈善性质的捐赠活动;设立或合办安老机构、慈幼院、医疗诊所等公益慈善机构;开展扶贫济困,社区服务、助学、心灵慰藉,植树造林,修路筑桥等公益活动;打井修渠,发展沼气,对口援助兴办教育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公益活动。对于弥补政府缺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3年,少林寺与河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了“千名孤儿救助”慈善项目,救助河南省境内19个县1039名4至15岁的孤儿,向这些孤儿每年每人提供560元救助金以及日常生活和学习用品,直至他们年满18周岁。2004年12月,少林寺捐资成立慈幼院,用以收养来自河南各地适合集体生活的孤儿,目前有一百余名孤儿在少林寺慈幼院健康成长,有近十名孤儿走进高等学府,他们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宗教慈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对宗教服务社会认识不统一,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服务方式比较单一,程度不深,质量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加之有的政策界限不清,宣传报导不够,政府推力不足,特别是宗教服务社会的平台太小,层次不高,观念陈旧,思想保守,致使宗教界服务社会的能量没有真正释放出来,影响了积极作用的发挥和服务社会的效果。

  2012年2月,国家宗教局等六部门联合发文《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宗教界从事慈善活动的主要范围,基本形式,可以享受的扶持优惠政策。这对全面调动和发挥宗教界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优势和潜力,将产生重要影响。

  从多年宗教服务社会的实践看,制约宗教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影响宗教服务社会成效的主要原因:一是个别地方和一些部门不能正确地看待宗教问题和宗教现象,总是片面地看待宗教的消极因素,在对待宗教服务社会的问题上,认为是在借助社会公益事业进行传教活动是借机发展宗教,不能正确面对,坦然接受,甚至干涉限制。二是对宗教政策了解不够和把握不准,公共主流媒体,对宗教界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宣传报导很少,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服务社会涌现出好人好事不为社会大众所知,消减了对信教群众的引导示范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二、宗教道德是中国宗教的精神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强调:我们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以德唯馨。中国传统宗教道德的一个突出的历史特点是重视行善积德和道德教化,把去恶为善放在宗教道德与宗教活动的首位,作为宗教的主要精神方向,具有维系认同,建立互信,规范行为的社会功能。宗教界在公益慈善方面虽然有深刻的信仰基础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但宗教自身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收单位,位于景区,有门票收入的情况会好一些,位于偏僻落后地区的寺庙,自养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募集资金的能力有限,后劲不足。佛教有三种布施,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核心是道德布施。宗教道德所倡导的忍耐宽容,谦让平等,博爱慈悲,不杀生,保护动植物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保持人际关系稳定,缓和社会矛盾,保护生态具有积极意义。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特定时期,宗教道德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有益补充。

  宗教道德来源于宗教教义、礼仪和世俗道德。有深刻信仰基础,有强大的约束力、感召力和较广泛的社会需求。宗教道德虽然不属于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体系,属于亚道德。但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理念并行不悖,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字规范基本一致。宗教道德在提供传统道德资源,缓解精神痛苦,安抚人心,寻求人生价值和意义方面与社会主义道德有共同的道德境界。在宗教道德的教化和约束力的作用下,通常宗教信徒相对集中聚居的地方犯罪率偏低,社会风气较好,被基层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先进村”,“平安建设先进社区”,许多信徒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鼓励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社会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信教群众中开展践行宗教道德活动,积极参加和谐社会建设是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益补充。

  践行宗教道德的根本动力和源头活水全在信教群众、信教群众涵盖社会各个阶层,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具有广泛性、草根性、朴实性、示范性和感染力。只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突出慈善、诚信、节制、孝敬、谦让,生态保护等特色理念,就一定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诸如在蔬菜、庄稼、畜禽、种养殖中不违规使用农药和添加化学制剂;在食品加工、运输、仓储中不添加对人体有害物质;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食;尊老爱幼,孝敬长辈,和睦邻里,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将宗教道德融入到信徒的一言一行中,让宗教道德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同社会各界的先进分子一道共同推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三、宗教交流是中国传统宗教的优良传统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寻求强国、富国、大国和谐之路的文化宣言。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在重大国际事务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西方意识形态的偏见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们抛出“中国威胁论”,误读中国的发展,诋毁中国的国家形象。具有崇尚和谐、互容互鉴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宗教作为超越国界、种族、性别、文化的精神力量,历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中国佛教对周边国家曾产生重大影响,对在东亚形成中华文化圈,发挥过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大陆宗教界与港澳台宗教界的沟通,对改善两岸四地关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向世界介绍自己,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当今,如何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兼备的“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理念,贡献于世界和平,既是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宗教界的重要职责和义务。

  中国宗教文化“走出去”除了国家层面外,更重要的是民间力量,民间交往是基础,最有活力和生命力,最容易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接受。近二十年来,少林寺坚持少林文化“走出去”,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少林文化热,据国外调查机构统计,全世界习练少林功夫和少林文化爱好者约有六千万众。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少林寺海外文化机构有四十多个,常年有300多位少林弟子在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欧洲第一家少林文化机构——德国少林寺于2001年成立(比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早三年成立);2010年少林欧洲联合会在维也纳成立,2011年少林北美联合会在洛杉矶成立,2012年在德国柏林和奥地利维也纳两地举办“首届欧洲少林文化节”,2013年在美国举办“首届北美少林文化节”;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欧伦斯高度评价首届北美少林文化节,认为此次活动与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有异曲同工之妙,必能促进中美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一系列“少林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交流活动,少林文化不仅得到海外主流社会的认可,并且走进了世界最高学府——哈佛大学,走进纽约联合国总部,走进海外民众心里。少林文化已经成为海外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河南乃至中国一张重要文化名片,正如政治局委员刘延东批示那样“为我内政外交服务”。

  搭建中国传统宗教服务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宗教和谐共赢的智慧,正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做好宗教服务社会工作,让宗教界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为国家内政外交服务,需要政策支持,政府推动,民众参与,公共主流媒体配合,宗教团体运作;需要扩大服务领域,保护内在动力,制定服务规范,明确方法步骤。

  实现传统宗教文化“走出去”需要纳入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统一考量。首先要调整宗教界与境外交流交往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相关政策,为中国宗教文化“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其次,政府支持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保证,在国家、省级层面建立宗教文化“走出去”服务管理机构,确定重点、方向、目标及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运行方式;在经费上给予补助,与所在国关系给予协调,使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在海外健康传播,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其三,建立宗教文化“走出去”绿色通道。对国家、省赋予或经常出国进行文化交流,且执行外事纪律较好的宗教组织,简化出国审批手续,尽可能实行“一站式”审批,不要因出国手续过于复杂,门坎过高而成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走出去”的障碍。

  四、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

  历史上河南是文化大省,更是宗教大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其中释、道都属于宗教文化,都与河南发展息息相关。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公元495年建寺,经久不衰的禅宗祖庭少林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相国寺都在河南境内。在佛教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玄奘法师是河南偃师人,天台宗祖师智凯是河南禹州人。佛教的发展曾对河南的文化、道德、社会风格,河南人忠厚诚实品格产生过重要影响。

  清中后期以来,由于社会动荡,外敌入侵,军阀混战,佛教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相关宗教政策相继出台,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宗教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如何发挥宗教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利用传统宗教的资源优势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局,成为我省宗教界认真思考、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是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的自身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宗教事务条例》及各种规章制度,坚决服从统战、宗教部门的管理和领导,特别是加强僧才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僧团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现代寺庙发展需要。僧才是佛教的希望和未来,培养僧才的根本就是让他们时刻牢记出家的目标——利益众生,担当起弘扬正法,光大佛教的历史责任。1992年4月12日,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视察少林寺时,动情地说:“少林当然不是少(shǎo)林。我们佛教有个优良传统,就是造林,护林。希望少林寺要多造林,好好造林。要有树木的林,还要有人才的林,要佛教人才如林。更要研习禅法,造禅之林。少林这地方不是少(shǎo)林,而是多林。”二十余年来,按照赵朴老的指示精神,少林寺下决心培养僧才队伍,造“人才之林”,以更好地弘扬正法,利益众生。

  为培养禅寺僧才,一是开办僧伽培训班,聘请高僧讲经说法,传播佛教基本知识,教授礼仪规范,敲打唱诵,参禅打坐,引领修行,达到德行好、法相好、会讲经、会唱诵、会做法事的目标;二是送佛学院深造,挑选根基好、愿心大、聪慧好学的年轻僧人到各地佛学院培养深造,目前少林寺有60%的年轻僧人经过佛学院或地方大学培养,有部分僧人具有佛学研究生学历;三是到重要岗位历练,对于有一定宗教学识,品行端正,敢于担当的年轻僧人,担任主要堂口、下院、海外机构负责人,多数已成为少林寺的骨干力量;四是鼓励广参名师,行脚参学,闭门参修,融入社会,弘扬正法;五是开设少林文化学院,讲授文化知识,提升基本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时下,少林寺僧才辈出、佛种绍隆,法师们精进办道、广宣佛法,坚守少林文化传承,千年古刹重现兴旺之光。

  二是发挥好宗教活动场所道德教化功能。宗教活动场所是信教群众宗教信仰的皈依处,宗教感情的寄托处,宗教活动的体验处,是宗教信徒过宗教生活之处。坚持正信正行,将佛教的优秀品格传授给当地信教群众,使之转化为爱国家、爱家庭,遵纪守法、勤劳致富,乐于奉献的正能量,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

  三是发挥好宗教活动场所的文化功能。河南多数佛教寺院都有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独具特色的自然文化,人文文化,是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少林文化是少林僧团1500年来在少林寺这个特定的宗教土壤条件下创造的以“禅武合一”为表现形式的宗教文化体系。少林文化以其品牌综合效应,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围绕少林文化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在登封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仅国内外每年来登封习武的青少年就为当地输入资金高达7亿元人民币。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万人次以上,实现收入近2亿元。

  四是发挥宗教活动场所保护生态的功能。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关爱生命,关爱自然,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我省的佛教寺院多数位于广大农村,山区,过去由于对树木的乱砍乱伐,原来绿树成荫,山清水秀的优雅环境被人为破坏。近年来,很多寺庙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使寺庙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自古名山僧占多,恢复寺庙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美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广大僧众更是责无旁贷。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拆村并镇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原本就属于寺庙土地,寺院周边的村落,部分成为荒地、荒山,政府可以有计划地退还给寺庙使用管理,由寺院负责绿化美化,恢复生态,使广大民众享受更多的天蓝水绿,山清水秀的自然之美。

(2013年10月30日)


{返回 永信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在海外的少林文化中心
下一篇:明确宗教财产权属促进宗教健康发展的建议
 制止寺庙承包转让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
 武术禅问答
 在少林寺2010年“机锋辨禅”闭幕式上的发言
 释永信被命名为少林功夫代表性传承人
 “世界遗产日•少林寺塔林保护维修工程”启动上的讲话..
 释永信方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的议案和建议
 释永信大师在推介会上的致词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在全省统一战线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关于佛道教寺观土地确权登记的建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