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雪庭福裕大师手迹事迹》刊印缘起
◎释永信
雪庭福裕(1203~1275),元代名僧,字好问,号雪庭。俗姓张,太原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五岁解语,日诵千言。九岁入学,一目十行,乡里呼为“圣小儿”。十二岁时,逢蒙古南侵,故乡沦失,于彷徨无所依时,得一老比丘之助,遂促成入佛门之机缘。首先往谒僊岩(今山西太原境内)之休林古佛,正式落发,后受具足戒,师事古佛达七年之久。其后往谒燕京(今北京)报恩寺之曹洞宗师万松行秀,得行秀印可,随从十年间,“道益隆,名益着,学者日益广”。
师继万松之后执掌曹洞宗。太宗后乃马真氏称制时(1245年),师入少林寺,大作资戒会。定宗三年戊申(1248年),师应定宗诏住和林(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兴国(寺)。次年(1249年),师住持少林寺,后又被授予元代最高僧官都僧省之职,总领全国佛教。这在少林寺现存的《圣旨碑》中有明确记载。在任少林寺住持期间,福裕统领嵩山诸刹,并把嵩阳因战乱而遭破坏的古寺修得“金碧一新”,“洛阳白马,经筵不辍,皆师力也”。裕公每登坛讲法,四众云集,“施者如丘山,来者如归市”。裕公通群经,留有语录数十万言,惜已不传。
彼时,新道教“全真教”迅速发展起来,在各地侵占佛寺、山林、水土多处。全眞教主李志常刊布毁谤佛教的《老子化胡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师力挽狂澜,上报朝廷,详陈利害,在蒙哥皇帝主持下,数次与李志常对辩,志常皆败,《道藏》中之伪经遭焚毁,并将全国的二百三十七所庙院归还佛教,为此世祖赠以“光宗正法”之号。未久,师返故里受敕建立报恩寺,又陆续在和林、燕京、长安、太原、洛阳等地营建寺院,普及教法。晚年归隐嵩山少林寺。
雪庭福裕依照世俗宗族的传承方式,在少林寺确立了一个师徒传承体系,立“曹洞根本一宗”。为此,他定下了“少林七十字辈”: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眞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宗祚。衷正善禧祥,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之后七百余年来,少林弟子一直坚守着福裕大师定下的宗统,有序传承至今。至元十二年(1275年)秋裕公圆寂,世寿七十三,僧腊五十二,葬于塔林。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追赠福裕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裕公也因此成为少林历史上唯一被封为国公的僧人。裕公住持少林寺,不仅将曹洞大旗树于少林,而且使少林寺达到了空前的中兴,故被誉为功德可以与达摩相比的“中兴之祖”。
雪庭福裕大师弘法之余尤重修持。师擅书法,书风上接盛唐,下类文敏,端庄隽秀,功力深厚。师喜抄经,曾手书八十一卷之《大方广佛华严经》,近百万言,一笔不苟。师所抄之华严经,以泥金书于瓷青纸上。这种纸墨组合,为最恭敬之举,在我国佛教史上是有传统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十二《千佛篇第十五之七百结集部》载:“依我经本,书写庄严,又随诸国所用不同,得传文字者皆可用之;唯除皮骨土书不得传写,自外树叶纸素金宝石铁等并得用之。”“震旦国之一人书大毗尼藏及修多罗藏,其修多罗经银纸金书,毗尼律金纸银书,当尔书时在荆州大明寺写。”所谓金银纸就是金丝栏与银丝栏的纸;因为金银是黄色与白色,若用黄纸与白纸均不显眼,所以采用青色纸能同时显现金银色。尽管这种纸墨搭配的书写在唐代就开始使用了,但由于造价昂贵,非一般人可用。到了宋代,由于徽宗皇帝极为喜爱,一度成为宫廷专用。元代初年,雪庭福裕大师泥金书华严经,文字如此之巨,若非御赐纸墨,恐不能为也。
时光流转,七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惊喜地发现,雪庭福裕大师手书华严经仍有留存于世者。尽管“八十一华严”仅存一卷(第十四),于吾侪看来,已是天赐。开卷捧读,金字如新,历史仿佛回到从前,少林住持福裕长老焚香沐手端坐于佛前,恭敬抄写华严经。笔笔送到,心心相印……
此写经为雪庭长老唯一存世手迹,极为珍罕。写经为经折装,经折高三十六厘米,宽十二点五厘米。计十五纸,每纸五版,每版五行,每行十五字,最末一纸三版,总计七十三版,经首尾残缺。经末有民国时期藏书大家赵藩跋,历数此经之收藏流转:
“福裕字雪庭,元季主少林寺,传法甚盛,世称‘雪庭派’。其六传弟子本安,字无心,明万历中供奉内廷。太后命颁藏鸡足山住大觉寺而终。本安之来携雪庭金书华严经十余册。其徒散居,各挟册去。今图书馆得第三十一一册、七十八一册,其卅一之册末有福裕小方印。余得此册,首尾未完,然历年六百已难得可贵矣。赵藩。甲子秋识。”
这段跋语为我们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雪庭长老的金书华严经,到其六传弟子本安时,也就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还有几十册。然而,到了民国甲子年(1924年),至少还有三册存世。赵藩所说的“图书馆”究竟是哪一个图书馆?惜已不考。由是可见,我们所见到的这第十四册华严经,是何等珍罕了。
佛祖为后世修行者广开八万四千法门,参禅打坐、诵经念佛、担水劈柴……无不在其中。而抄写经典,尤为历代高僧大德所重。今年适逢雪庭福裕长老圆寂七百三十五周年。得见裕公写经,必当惜福。嵩山少林寺倡印五百部,以表遥思。
雪庭长老寂后,翰林学士程巨夫奉旨撰碑文,元代大书法家、中奉大夫赵孟頫亲书《大元赠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少林开山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之碑》(简称“裕公大师碑”),此碑全文一千三百六十一字,详陈雪庭大师一生弘法、修行之事迹,此碑历经七百余年,屡历战火而不毁,现存于寺院碑廊。原碑高踰四米,宽踰两米。此次影印,依少林寺图书馆旧藏明代拓片,较为完整。赵孟頫为元代第一大书家,其楷书直逼盛唐,与盛唐大书家颜眞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裕公大师碑写于元延佑元年(1314年),为赵孟頫六十一岁时所书,人书俱老,艺术已臻完美。借此次影印大师手迹之际,一并印行五百部,与手迹合称《少林雪庭福裕大师手迹事迹》。长老之手迹与文敏之书法,均为难得至宝。双宝合璧,亦是天地造化。
饮水思源,《少林雪庭福裕大师手迹事迹》之出版,对当代少林弟子而言,是一件盛事。追思先人,我们当勇猛精进。是为记。
(佛历二五五四年十一月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