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达摩“四行”与今日佛教
 
{返回 永信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277

达摩“四行”与今日佛教

◎释永信    

  学佛修行者的日常生活,一般分为二部分:修行生活和世俗生活。对于刚刚发心学佛,修行时间不长的人来说,他们的修行生活和世俗生活往往是脱节的,还不能融合到一起,打成一片。学佛修行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因人的根性高下有长有短。但通过不断地学佛,随着修行功夫的加深,修行生活渐渐向世俗生活渗透,最终自然而然地过上全面佛化的日常生活。需要指出的是,过上全面佛化日常生活的过程,并不都是那么顺利,可能会经过多次反复。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旧习气,是很不容易的。学佛修行,实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上述学佛修行者修行生活和世俗生活的脱节问题,在佛教刚传入我国的早期,也是存在的。从东汉到南北朝,几乎所有西域来的僧人,都被皇帝接走了,供养起来,书载姚秦王苻坚为得到当时在龟兹国的鸠摩罗什师,还专门发兵打龟兹国。我们少林寺开山祖师印度高僧跋陀,来到我国后,也被皇帝接走,敕建少林安居,生活日用官府公给。高僧被国主供养,对于佛教在我国的发展,是起着重大的作用,道安师就直说过:“不依国主,法事难立。”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高僧们被国主供养后,实际上他们每天过的已经不是日常的宗教生活,这无疑给广大的学佛修行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偏差。高僧们整日忙于译经讲经,广大信众则忙于求法义解。这不像正常的修行,而更像搞政治运动,到处是轰轰烈烈的造像建寺。达摩祖师来到中国时,看到的正是这副景象,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说:达摩祖师来到洛阳,看到永宁寺后,赞叹不已:“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实际上达摩祖师对此不以为然,否则他不会离开洛阳,跑到嵩山少林寺一带,终生“游化为务”。传说的达摩祖师与梁武帝交谈不契,不欢而散的公案,也暗示着达摩祖师对当时中国佛教界现状的不满。针对当时中国佛教界现状,达摩祖师除了传授他的壁观安心法门外,并着重教诲“四行”。据达摩祖师弟子昙林的记录,“四行”内容包括: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报怨行是教导信众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苦难时,要明白这是前世恶业的报应,要接受它。随缘行是教导信众在生活中遇到喜事时,要明白这是前世善业的报应,缘尽喜消,不值得高兴。无所求行是教导信众不要太执着,不要想这要那,要认识到世上万物皆空的道理,学会无求地生活。称法行则是教导信众要彻底地认识人生的真理,根据认识到的真理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合乎人生的真理。实际上就是全面的佛化生活。

  我们不难看出,达摩祖师教诲的“四行”,并不是什么深奥难懂的佛理,而是今日信众人人耳闻的佛教基本道理。所以后来宋朝的契嵩禅师就提出过疑问:“四行之说岂达摩道之极耶?”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达摩祖师教诲的“四行”,已经成为佛教界的共识,而显得有些“陈旧”。但在达摩祖师时代,修行者的修行生活与世俗生活的脱节,确是个突出的问题。这也是佛教传入我国初期不可避免的问题,因为当时佛教界还处于取经译经, 即介绍佛教义理阶段,直到唐代的玄奘去印度取经求法成功,佛教各宗各派形成,我国佛教义理建设才告初步完成。佛教义理的介绍和建设,是当时佛教界全部注意力所在。所以,以佛陀当年的游化方式宣扬“四行”,即佛化生活的达摩祖师及其门人,根本得不到社会信众的理解,甚至遭受讥谤。但是,整个中国佛教历史表明,达摩祖师及其门人的努力,渐渐被社会信众所理解,并逐步发扬光大,最后大行全国。把达摩祖师及门人的成绩,仅仅理解为佛教一个宗派的胜利,那是理解偏了,应该理解为我国佛教发展的必然结果。佛教的宗派之争,有益于佛教义理的发展和完善,但掩盖了隐蔽在宗派之争下面的佛教整体发展的基本事实。

  禅宗确实代表了我国佛教的发展方向:佛教从义理建设向信众日常生活的渗透。昙林记录的达摩祖师教诲有二个内容:理入和行入。行入即上面的“四行”,理入即我们都很熟悉的“明心见性”。现在我们见到的有关禅宗的书,注意力都集中在禅宗“明心见性”殊胜法门的演变上,实际上,禅宗的发展史还贯穿着一条更基本也更重要的线索:即从达摩祖师的“四行”→神秀的渐修,“时时勤拂拭”→慧能的“行正即是道”→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赵朴老的“人间佛教”和现代的生活禅。基本思想没变,表达着同一个目标:实行佛化生活,把佛教义理贯彻到信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四行”与“明心见性”的关系,有如树与花的关系,“四行”是根本,“明心见性”是花朵。如果我们把禅宗《灯录》、《语录》中的充满机锋、耐人寻味的公案,比作一座千姿百态的花圃,那么,花圃之所以精彩吸引人,是因为花圃里的这些花,都曾经是生长在树上的活生生的鲜花,而不是纸上的妙笔生花。因此,我们在坚持重视“明心见性”殊胜法门的传统的同时,更要弘扬由达摩祖师倡导的“四行”传统,把佛教的真理贯彻到信众的日常生活中去。

  达摩祖师倡导的“四行”与戒律是有区别的。戒律是针对佛教组织自身的,“四行”则是所有信众对于日常生活应该采取的态度。戒律带有强制性质,像法律条文;而“四行”则是希望信众自觉地根据自己佛法体会,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是属于信众个人的宗教修养上要求。所以,“四行”对于今日信众的日常生活,仍然具有普遍的也很切实的指导意义。学佛修行是脚踏实地的事,只有建立在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上的修行,才是可靠的。修行不能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不能搞运动。现在很多人总相信佛教末法时代说法,认为现在道风不振。实际上,每个时代的道风都是差不多的。达摩祖师教诲“四行”,说明当时道风的浮夸;唐朝玄奘西行求法,说明当时佛教思想的混乱;百丈怀海立清规,说明当时丛林没规矩;等等。细翻史籍,可以发现,每个时代都有对当时道风的指责言论。我们读《高僧传》读《灯录》以后,便以为唐代、宋代高僧云集,实际上是一种错觉,《高僧传》《灯录》是把几百年中的高僧集中到一块,如果以每10年来平均,每10年里也没有几个高僧的。我们总是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期望很高。这样并不好,这对于我们修行者来说,尤其不好。过高的期望,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我们的时代,对待自己的修行。佛教的根本,是信众的切实修行。修行讲自受用。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修起,从小事修起,从眼前的一件一件小事修起。把自己听到的正法,悟到的真理,融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里。我认为这才是学佛修行的大道。这就是达摩祖师“四行”对于我们今日信众的真受用,大受用。


{返回 永信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对今日佛教的思考
下一篇: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慈悲喜舍,成就未来
 千年不变的禅修
 找回“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胜境
 基督教与中国佛教的对话——21世纪的精神修练与实践智慧
 关于适度开放民间信仰的建议
 达摩“四行”与今日佛教
 电影《少林寺》
 我的师父行正方丈
 关于保护古代佛教典籍的建议
 佛教的实践智慧与精神修炼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守戒的重要性[栏目:体慧法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栏目:蔡礼旭老师]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栏目:证严法师说故事]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六课 佛教与教育[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八册]
 平常心 Normality - 断烦恼执着的阶位:二禅 The stage of destroyin..[栏目:平常心 Normality]
 不起作用,心里永远是那么宁静[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1736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 86-90[栏目:07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香火鼎盛之下,还该做些什么?[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阿底峡祖师故事[栏目:太虚法师]
 032 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明 圆信 郭凝之 编)[栏目:04 语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