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五)于己作病人想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18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五)于己作病人想

  【譬如自己身患重病,久时不愈,此生性命弥留之际,即将趋入后世之身;我等已被八万四千烦恼之疾病折断善趣之梯、开启恶趣之门、即将断送解脱之命根时,于此心怀恐惧之想。】

  不仅要从文字上如是理解,更应该反观自己理解得如何。虽然我们从文字上了解一些善法的功德,但由于贪嗔痴烦恼极为沉重的缘故,平常无论是从思想还是行为当中,与善法相符之事极为稀少,这就是业力沉重的表现。抑或自己在修行过程中,由于心太散乱以及昏沉太重的缘故,无法顺利修行,这也是贪嗔痴烦恼沉重的表现。我们将自己视为患有疾病的患者,原因正在此上。

  由于我们无始以来所积造的烦恼习气沉重之故,已经折断了善趣之梯,所以即便有善知识为我们传讲一些善法的功德,我们的内心依然很难趋向善法,而是时时都在贪嗔痴烦恼之中。贪嗔痴烦恼乃恶趣之根源,因此我们大多数时间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为我们开启了恶趣之门。现前我们的内心若与贪嗔痴烦恼相契合,则充分说明恶趣就是我们的归宿,这时内心必然会产生恐惧。比如身患重病时,我们的内心无意中会产生一种恐惧,害怕病症发展,最终导致死亡。同样一个道理,若我们的内心被贪嗔痴一切烦恼所束缚而不懂得寻求解脱,最终就会失去即生成办解脱的机会,恐怕恶趣就是我们未来的归宿。

  【何者方能利益病人?】

  当内心对即将失去解脱慧命而心生恐惧的时候,就应该继续往下观想:何者方能利益病人?从逆缘的角度当中而言,时时观察自己内心烦恼有多沉重是一件好事,但是单纯站在逆缘的立场之上,当这种悲伤形成极端的时候,对自己的身心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我们既要观想逆缘,还要观想顺缘、从事善法的功德。也就是说,要知道依靠什么善法才能消尽这些病症。

  比如有些道友时时都在忧虑自己贪嗔痴烦恼以及习气沉重,这种过度担心,已经成为修行的障碍,因为即便想修行,也修不下去。从某种角度而言,你观察到自己的过错,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是为了消尽烦恼,所以在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后,不能一味自怨自艾,还要从顺缘的角度去思维,哪一种善法能消尽烦恼,解除自己的病痛。这一点,非常重要。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四)简述华严四想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六)知己不足 而后能改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十九)修法才是主旨
 圣者言教 第一课(十二)略释前行仪轨与观想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六)以虚荣心学习佛法无助于成办解脱
 圣者言教 第三十课(一)善巧运用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六)第七识分别之境界
 圣者言教 第四课(三)衡量见解增长的标准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二课(三)修行者应远离是非
 圣者言教 第八课(十六)改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圣者言教 第二课(十九)略说三种发心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十六)调伏内心而行持安忍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节日的祝福[栏目:超然法师·我的清晨诗稿]
 华严经旨归[栏目:法藏大师]
 祗树给孤独园[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济群法师)[栏目:基础佛理]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六度篇)[栏目:疑问解答]
 静谧与寂照[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
 37.问曰:云何行檀波罗蜜而不得檀?[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心开阔你才从容[栏目:淡定的智慧]
 超越死亡 第五章 殊胜关怀——佛法是殊胜之通道 第一节 净宗助念往生[栏目:达照法师]
 相应85-89经 戒具足等经五则[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