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和布施
慈心意味著布施。布施并不局限於物质的层面。除了钱财之外,我们可以布施时间和精力;可以关心别人;可以表达感谢;可以给人鼓励。布施的形式不可尽数。我们需要培育的是布施的精神,所有的形式都只是这种精神的表达。
惠特曼 (Walt Whitman) 说道,“当我布施的时候,我布施我自己”(When I give I give myself. )。这句话圆满地体现了布施的精神。
达多仁波切 (Dhardo Rin-poche) 的礼物
达多仁波切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西藏喇嘛,他在印度创建了一所小学。一次,他在那里主持一个复杂的宗教仪式。西藏的仪式有时需要很长的时间,包括念诵、奏乐、复杂的姿势等——这些都需要在正确的时间进行。在此次仪式中,一个孩子走进了仁波切的房间,向他请教作业。
大多数的人都曾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完成某项任务时受到打扰。这时,我们很难满足那突如其来的要求。一般来说,我们——也许还带著些不耐烦——会回绝他人,仿佛他们是我们快乐的障碍。但达多仁波切不是这样做的。他毫不犹豫地停止了仪式,转向小孩,给他帮助。他并非半心半意:他将全部的注意力给了小孩。
对於仁波切来说,帮助小孩做作业和主持仪式一样重要。也许我们甚至可以说帮助别人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用心倾听的意义
全神贯注地注意一个人是我们能给予的最好的礼物之一。如果您有过与善於倾听的人交谈的体验,您会理解我是什么意思。有人用心倾听,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我们感到有价值,并因此更加看重自己。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心倾听别人,学著成为好的倾听者。入出息念有助聚敛精神,使我们可以更投入地和其他人在一起。慈心培养法有助欣赏他人,使我们愿意给他们全部的注意力。
不放逸
我们要留意失去布施精神的时候。有时,我们占用别人的时间和精力,而不在意对方是否愿意和我们在一起。有时,我们吝於给别人赞赏。我们还可能用负面评论使人丧失信心而变得消极。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拥有选择:占有或给予,用心照顾别人的需要或自私自利。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培育布施的精神。
照顾自己的需要
当然,在布施的同时,要照顾好自己。有时,人们走得太远了,以至忽视自己的需要。这往往是出於不安或缺乏自我认同。长期而言,如果要坚持布施,那么就要确保能有所施。所以,要确保给自己时间来体会、休息以及感受生活。
用一周时间来体验
您也许愿意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观察自己布施以及不愿布施,乃至像我在上文描述的那样不当获取的(不论获取的是否为物质)情形。一旦注意到自己不情愿布施或想不当获取,就提醒自己:有别的选择。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留出空间,让布施的精神生起。进而可以感受到,布施即是获取——“礼物就在布施之中”。
此刻,我们在付出时得到的是新的自我感觉。由於不再受封闭的自我所限制,我们将体验到愉悦、开放的心态。为了感到安全而吝惜财产、精力和时间,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