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做开示的时候,跟信徒们讲到有关佛弟子应如何在逆境中自强,我们反思一个问题:在面对灾难、逆境、不如意时,若只会怨天尤人,祈求佛菩萨保佑,赐给财富、健康、好运的话,这算不上是一个具有正知正见的佛弟子;但是,我们如何可以训练到自己变得冷静自持、不为外境所牵动呢?在修行到「心不随境转」之前的这个过渡时期,我们心里面有苦,又可以如何排遣呢?在这篇文章之中,我希望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在佛门中的修行经验,希望可以令我们在烦恼之中,得到一个真正皈依处。
经验分享
在我年纪很小很小的时候,还未知道什么是慈悲的观世音菩萨,每当遇上不如意的事情(最严重的就是给妈妈责打或责骂),因为怕激怒妈妈而令她再兴问罪之师,我都只能心里面苦,眉头锁起来,躲在被窝里面自己饮泣。但自从听师父讲过「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观世音菩萨之后,当我心情低落之际,我都会想起观世音菩萨慈悲的法相,甚或立即跑到香案前面,一直看著庄严的菩萨,心里就一面跟菩萨诉苦似的,低落的心情或沮丧的感觉也会随之而好转。
另外,又好像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解决,不时有孤苦的感觉,但是因为心中常惦记著观音菩萨,感觉菩萨与我一起,我便在重重挑战之中,一一安然度过。所以,我总觉得自己就好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虽然是皮了一点,但是从小到大都是幸得观世音菩萨在护佑著。在观音菩萨那里我可以找到休息之处,可以当一回小孩子,可以向她撒娇。这是很大的解放。在解放一阵子之后,便可以重拾勇气,一一面对外来的挑战。回想这些心路历程时,我现在还是很感恩!
就是因为一份感恩的心,所以我可以安然面对所遇到的挑战。其实,我认为我们作为佛弟子的,虽然心中有菩萨但也不能依赖菩萨的保佑,而不明因果、不修福慧。反之,我们应从心中感谢菩萨,感恩菩萨在我这期生命之中出现,作为我们度迷之师。那么,我们便可以一方面以诸佛、菩萨作为榜样而好好修行,另一方面又可以「找」他们倾吐心事,而不怕他们瞧不起自己或将我们的隐私宣扬出去。
菩提路上的同修
再者,我会将观世音菩萨视作菩提路上的同伴,这或许会让人觉得我太高攀了菩萨。不过,我的意思不是说我能与菩萨「称兄道弟」或「交朋结友」;我所指的是,当世人都不明白、不体谅我们的时候,诸佛、菩萨会知道我们的心意。而且,当我们为了「离苦得乐」而坚持的时候,菩萨是我们最好的依止,是我们最可靠的同修!就好像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时的经历一样:
玄奘法师西出玉门关之后,所面对的就是一片戈壁沙漠,他早知西行求法一定是路途艰难;然而他的理想、宏愿是是为了佛法,为了中土众生可以得闻正法,因此告诉自己无论遇上怎样的困难也要克服,坚定地踏上往西天求法的路程。在戈壁沙漠中,一望无际的都是黄沙,早晚的温差很大,在白天的时候,他就好像在火炉中被烧炙,酷热的空气把人蒸得极为疲惫。但是,这些苦难都阻不了他前进的步伐,只是一步一声「观世音菩萨」,或是心中一直虔诵《般若心经》,一心与观世音菩萨共同前行。我相信就是因为心中有菩萨同行,而且有菩萨般的慈愍心,故可以为了东土的众生,而努力坚持下去。
感恩身边的菩萨
在佛教的经论、历史之中常有「不识菩萨」的故事出现,例如「文喜禅师不识文殊」:
一天文喜禅师,到五台山朝拜,到达五台山之前的一晚,他在山脚的一间茅屋留宿。这茅屋中住了一位老翁,文喜禅师就问老翁:「五台山内的道场内容如何?」老翁回答说:「龙蛇混杂,凡圣交参。」到了第二天的早上,文喜禅师起来,只见茅屋不见了,而见文殊菩萨骑著青毛狮子在空中。他自悔有眼而不识菩萨,空自错过。1
我们有时候不只是有眼而不识菩萨,甚至有菩萨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都不自觉知!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师长、朋友、同修等等。以我的经验来说,我十分感恩在我身边的这些菩萨。记得有一次,我回台湾看我的依止师父,感觉很好,不只是因为又可以当回小孩子,可以在她面前撒撒娇;而且,她在第一天晚上临睡时,叫我翌日不要起来做早课,还说:「你回来,我是希望让你可以好好休息的,因为回去香港又要忙了!」当下,我当然不是为了不用做早课而心存侥幸!我心里是深深地感受到师父很疼我、关心我,我真的很感恩。而且,自此之后,每当我觉得劳累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这件事。因为我知道,在远方有一个人并不关心我「飞得有多高」,而是关心我「飞得有多累」!我感恩在我这期生命之中,有这位菩萨的出现,使我在弘法的路上不只有导迷之师,还有心灵的依怙处。
最后,我很希望大家在得到菩萨护佑的同时,可以转一下心念,在面对「怨亲债主」时,我们应想:「我们与我们的冤家其实同是凡夫众生,只是大家的业力、业报有点不一样而已!」我们实在不应再好像以往那样的「爱恨分明」了!因为一个人自己受苦的时候,都希望有人来扶持,但我们的苦明明是来自於我们过去所作的业因,现在受苦都只是为自己所做过的事而负责。而我们这些凡夫众生在佛菩萨的眼中分明是「坏蛋」,但诸佛菩萨往往也能对我们心生怜愍,他们是怜愍我们这些恶人、「坏蛋」不识因果而造「障出世」的恶业之愚痴。我们为什么不能也学学诸佛菩萨那种怜愍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