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与自然和谐相处(张春燕)
 
{返回 佛教与环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73

  与自然和谐相处

  《净土》2012年第5期

  执笔:张春燕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化中人类自我觉醒的时期,从这时候起,西方人就坚定不移地相信:人是造物主的宠儿,是世界的霸主,既有能力征服世界,也有资格使用这个世界上的万物。

  然而,随着各种灾难的频频降临,人类开始感到失落了。但是,这个狂妄的自信仍然纠结于人类的内心。人类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把自然界分为三类九等——凡是有用的,就称为珍贵,凡是没用的,就称为垃圾。

  事实真相呢?

  多年研究防治洪水的环境专家杨朝飞对此有深入的思考。他说,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仅长江水灾当年就造成经济损失1345亿元;2002年欧洲也发生了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其经济损失同样惨重。专家们对这两场洪水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欧洲与中国在对待洪水的态度上是不完全一样的,做法也有同有异。在洪水期间,中国的态度和做法可以概括为两件事情四个字,即“抗洪——救灾”。而欧洲发生了那么大的洪水,不少地方淹得也很惨。但是欧洲没有一个国家“抗洪”,不仅欧洲各国,世界其他国家也很少有大规模抗洪的做法。这是由于他们现在对待洪水的态度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是这种变化的思想动力,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现象不等于自然灾害。

  挪威专家约翰在野外考察

  在洪水过后,中国和欧洲对待洪水的态度和做法也不尽相同。中国在安排灾后重建的时候,以加高加固堤岸为主,以移民建镇为辅。而欧洲只移民建镇,不加高加固堤岸。这不是因为欧洲贫穷,拿不出资金去抗洪,也不是政府不关心民众的安危。而是因为他们认为,洪水之所以成灾是由于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而遭受大自然报复的必然结果。顺其自然、善待洪水则是减轻和消除洪水灾害的最科学、最稳妥、最实用、最经济的办法和对策。

  欧洲在历史上也曾大规模兴建过各种防洪工程,但事实证明仅仅依靠工程措施是不能根治洪水灾害的。许多环境专家认为,大规模修建沿河防洪堤岸只能防得住那些中、小洪水,却不能挡得住大洪水的冲击。但是这样做却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暂时的安全感,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生活居住在大堤之下是非常安全的。于是人们便蜂拥而至寻求发展,特别是在土地短缺的地方更是如此。最后当特大洪水来临的时候,水灾的损失就越为惨重,因为洪水越大,河道里的水位就越高,溃堤溃坝的风险性也就越大。

  早在19世纪末时,美国国会经过激烈的辩论,曾经通过了一项有关防洪抗洪的法案,决定采取“加固江河堤防抗洪的措施”,并批准密西西比河流域管理委员会负责这项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该委员会始终坚持了“单一筑堤政策”,并坚信足够坚实和高大的堤防一定能够阻止洪水泛滥。在没有考虑蓄洪、滞洪区建设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堤防建设,使河道大渠化,不仅将自然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而且用高高的堤防人为地分割了洪水与湖泊湿地的天然联系,造成了陆地水生态系统的破坏。1927年美国密西西比河暴发了一场大洪水,沿江堤防有120处决口,百万人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洪水过后,美国于1928年制定了《防洪法》,改变了“单一筑堤政策”,在修复水毁堤防工程的同时,又在河流上游兴建了一批洪水控制性工程(大型水坝、水库等)。1993年密西西比河又暴发了一场更大的洪水,该流域数以千计的水坝与长长的江堤并没有束缚住汹涌澎湃的洪水,水毁的水坝又加剧了洪水的灾害,许多城市城镇被淹没或浸泡,损失更为惨重。

  至此美国不得不开始深刻反思抗洪的指导思想,在汲取了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原来的防洪抗洪政策。此后一些河段拆除了堤防,恢复了天然弯曲的河流,他们开始重视湖泊湿地调蓄洪水的作用,有计划地开展移民建镇,动员蓄洪、滞洪区内居民搬迁,“让民众远离洪水,给洪水留出充分的空间”。

  防洪治洪的教训与经验表明,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妄想背后有一个危险的潜意识,那就是以大自然为敌,或者试图把大自然作为人类的奴隶。而事实上,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来自于大自然,也终将要回归到大自然去。

  洪水如此,沙漠也是如此。人类一直以来,都梦想着把沙漠变成绿洲。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渴望向湖泊、草地、沙漠、大海索取农田,甚至把这些视为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

  一位来自丹麦的资深生态专家向记者表示,其实这是一种最严重的误解。人类出于自己的狭隘利益,把沙漠视为生态灾难,而把绿洲视为愉快和美好的。实际上,沙漠也是大自然很正常的一部分。沙漠构成了大自然微妙精确循环链条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沙漠将土壤变成粉尘,把营养物质变成粉末,当沙尘飞起的时候,就能够把这些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带进大海,使大海持续生机勃勃。假如没有这些沙尘供应大海营养物质,大海就会变成死海,任何生物都难以在大海生存。

  什么时候,人类才能够认识到自己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大自然的征服者和主人,能够认识到这个真相,恐怕才是环境保护的第一步。

  (完)


{返回 佛教与环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环境是我们内心的外化(张春燕)
下一篇:是保护还是破坏?(张春燕)
 浅论藏族传统的禁忌文化对生态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华锐、东智)..
 动物、宠物——佛教与环保(王丽心)
 韩国佛教《盘清碗净运动》(郑宇植)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净土宗能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哈斯朝鲁)
 佛教与生态文明(刘元春)
 佛教的环保理念与和谐自然(释月净)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张怀承、任俊华)
 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
 学佛素食健康与长寿(广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