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十课(五)反观自己是否具有真正的信心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23

圣者言教 第十课(五)反观自己是否具有真正的信心

  我们说过,依止导师不仅要具德还要具缘。当然,具德是最重要的,但导师是否具缘也非常重要。作为弟子,若所依止的导师具德但不具缘,则很难接纳导师的教言,也难以调伏自己的内心。例如催眠师想要成功催眠,首先你要对这位催眠师有百分之两百的信任。因为只有真正信任这位催眠师,当催眠师让你身心放松时,你才会真正地放松。相反,若对催眠师没有信心,当需要你身心放松时,你紧张的不得了,则永远无法成功地被催眠。因此,我们想要真正成办佛果,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必须要听从导师的教言。

  当然,我们所依止的导师首先必须是一位具德上师,只有真正的具德上师才具有加持力。若导师不具德,则无论我们在修的过程中呈现什么样的现象,导师都无法帮助自己辨析见解。第二、需要依止一位具缘的导师。也就是说,你对这位导师非常有信心,可以将自己身心完全托付给这位导师。无论导师为你传讲的是什么样的教言,你都能百分之两百地去信受,并且如理如法地依教奉行。如是行持,你的身心将完全得到改变,内心也会得到调伏。若做不到这一点,想要成办解脱恐怕就非常困难了。

  在座的很多弟子都已经在修学成熟口诀法,有时可能会认为自己与某位导师非常有缘,自己也愿意将身心托付给导师,但最终是否能得到导师的加持,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信心之上。这里还要记住的是,有时候我们所谓的信心,实际当中恐怕是非常偏袒,甚至非常脆弱。

  例如我们都说要依止导师,但请问,当你依止导师的时候,你认为是导师见解高还是你的见解高?以谁作为依止的标准?当然,你会说是以导师作为标准,因为导师是活佛,是堪布,导师的功德是无量的。但扪心自问,实际当中,你是否是以自己的标准在衡量导师?例如常常会点评某位导师非常好,某位导师不怎么样等等。是否如此?恐怕很多时候的确是这样的。

  因为平常令我们内心产生烦恼的最大原因就是我执,因此你在依止导师过程中,完全没有遵循导师的教言,而是以自己作为标准,认为导师必须要怎么做才符合自己的标准。如果我们面前同时出现一位有情的导师和一尊无情的佛像,请问你对谁的信心大一点?当然是对无情佛像的信心大一点,因为佛像不能言语,他可以完全符合你的要求。如果你把他放在角落里,他就永远蹲在一边不动不叫。当你想将他拿出来展示的时候,他就会一直保持微笑,一旦不需要展示,他又会静静地呆在一边。所以佛像非常听话,你对他也很有信心。因此,他不是你的导师,你才是他的导师。例如我们都说阿弥陀佛是自己的导师,实际上恐怕你才是阿弥陀佛的导师。

  为何我们对无情的佛像容易有信心,对有情的导师们却难以生起信心。因为导师有时不会按照你自己的标准来做。比如你让导师今天中午去喝西北风,结果导师要喝酥油茶。于是你就非常生气,为什么导师不去喝西北风?今天你的对导师的要求是喝大红袍,但导师喝的却是铁观音,也不符合你的标准。因此当你完全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导师之时,就会觉得,这位导师的慈悲心真不大,这位导师非常不好。

  所以我们要学会从这些小小的地方反观自己,是否真的对导师有信心,恐怕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过错,不清楚自己做的不圆满的地方。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课(四)修行不能只走一个过程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课(六)时时反观自己的不足之处
 圣者言教 第四课(十四)了脱生死才是真正的成功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十八)引业与满业
 圣者言教 第四课(十)修行者应时时忆念无常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十四)语之要义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二十)以净观调伏内心
 圣者言教 第三十课(十)旁生道的痛苦
 圣者言教 第三课(五)转变心念是一种领悟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二课(七) 珍惜人身 精进修学祖师教言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十七)修行者要审慎观察发心和行为
 圣者言教 第二课(十四)凭借外相判断是否为具德导师并非正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秽迹金刚法禁百变法门经[栏目:秽迹金刚·所依经典]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二 准提咒如何持?如何回向?[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Buddhism in Practice, Practice In Buddhism[栏目:Jetsun Khandro Rinpoche]
 当今佛教的环保工作(源湛)[栏目:佛教与环保]
 26.如何与人相处(二)[栏目:星云法语·圆满人生]
 福自归来[栏目:万行法语]
 有人问如果上师不具格并毁坏佛法,我是否可以不具嗔心告诉他人远离他?[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回忆弘一法师(钱念文)[栏目:弘一法师思想研究]
 解读[栏目:生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浸于身内[栏目:坦尼沙罗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