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二期 第五天 识心无一动念处一切功德回向西方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10

佛七讲话 第六集 七十九年第二期

第五天 识心无一动念处一切功德回向西方

大家念佛要知道,让自己的识心不动。识心就是第六意识,不打妄想,所谓识心无一动念处。如果识心动的话,就是生死。

法性身本来常住不动,识心刚一起心动念,就是生死。你的识心怎么动的呢?随着六处动。所谓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五识若动的话,皆有一分意识,随着前五识取境而动。取什么境呢?眼取色,耳取声,鼻取香,舌取味,身取触。还有意识自己动,叫独头意识。

你的识心动,不外乎这六处。自己留神,念佛的时候,要让它识心无一动念处。怎么叫无一动念处呢?就是眼耳鼻舌身和意皆不动。这样念佛一定得受用。如果你看着光景,眼识动;听着声音,耳识动;乃至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皆动,念佛很少得益处。

所以我们念佛,要不打妄想。妄想是第六意识所生。如果它随着眼耳鼻舌身五识而动,称之为带质妄想。带质就是带着五识。如果第六意识自己动,称之为独头妄想。

妄想害了我们不得往生,好比说你种稻谷满地是草,生不起稻谷来。

所以注意到,要识心无一动念处。怎么能达到识心无一动念呢?单提一声佛号。一声佛号里头不杂其它的妄想。当然是带质妄想、独头妄想都没有,这样念佛,和佛相应。

再谈到我们修净土法门不是不学其它的法,不过以念佛求往生为主,其它的法都为辅助、助缘。

那怎么能把念佛求往生为主呢?一切功德回向西方。如果有其它的因缘,也可以拜拜大悲忏、净土忏,可是拜忏的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修念佛,大悲忏、净土忏可以修,它是为助缘,这两个忏是慈云忏主所制,慈云忏主往生西方就是以拜愿往生的。你诵金刚经、地藏经,将其功德回向西方。甚而言之,你给人家讨饭的一块钱,功德也回向西方。每天修行一定要修念佛求往生。修其它的法,拜佛啦,礼忏啦,有因缘也可以修,不过不以它为主。

般舟三昧经讲得很清楚,菩萨往生,问阿弥陀佛说:「他方众生,云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金口所说:「欲生我国,持念我名。」所以我们以持念佛名为主修。

持念佛名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阿弥陀经讲得很清楚,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有人说多善根福德因缘要广修众善;广修众善,一切佛法皆要修,念 佛法门不是正修。若有人执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人不善阅经,断章取义。他没看经文,经文一句没完啊!

阿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下文接着就说,善男子善女人,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彼国。下面就说往生彼国要持念佛名,一天乃至七天,一心不乱。这就告诉我们,持念佛名,一心不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有一般人断章取义,错解佛的意思了。

还有人说:「佛说的无生法,你为什么教我们求生西方呢?这不是和佛所说相违背吗?」他不知道,往生即无生。他要在生以外另求无生。如果生以外另有无生的话,那无生是断灭。他不知道,生死当下即无生。 

谈到这里,不得不再讲点深的给大家听,你如果懂,很好;如果你听不懂,我很抱歉。

生死,没有啊!生死不存在。如果生死存在的话,那个存在就不生也不死,既然生死不存在,就是涅槃。所以经上说,生死即涅槃。如果我们在生死以外另找涅槃,那是断灭法。我们应该生死当下即了生死,这才是大智慧者。莫在生死以外另求涅槃。生死是世俗谛,世俗谛无性,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涅槃。 中论上说,因世俗谛而解第一义谛,解第一义谛即入涅槃。就是这个意思。所 以生死不存在就是涅槃。这么说起来,生死即法身,即涅槃。

道理如此,可是我们没有善知识佛菩萨指导,不觉不知,所以虚妄落入六道轮回。如果有人证到了,六道轮回就是法身。所以智者大师说过,常六道常法身。那是指智慧者而言,愚痴众生呢,常法身常六道。

常六道常法身,他会到生死即无生。如果知道「生死无性即涅槃」,此人称之为「了生死」。

所以我们说,有人执着「佛说无生法,为什么教我往生呢?」实在这个话讲得很可笑。

这段话,不知道大家懂不懂?如果你听不懂,我很抱歉。我再解释,也是如此嘛。

所以大家念佛的时候,要让识心无一动念处,一切功德回向西方。

现在开始念佛。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二期 第六天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下一篇: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二期 第四天 一心不乱转识成智
 夏雨清凉解要 七
 无量义经略解 解经题
 性缘问题之申论 二、与戒体的关系
 缘起法泛谈 五、生死与缘起
 佛七讲话 第八集 第二期 第六天 清净三业了脱生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句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七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清净慧章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一期 第七天 尽形寿念佛不可放逸保持定心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一期 第五天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因明量标准与墨家类标准的比较研究(解庆艳)[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声闻法界(宣化)[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法苑谈丛 第八章 漫谈变文的起源[栏目:法苑谈丛]
 第三十五 耶卡钵头密耶品[栏目:譬喻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