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四期 第三天 不取于相体证实相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27

佛七讲话 第六集 七十九年第四期 第三天 不取于相体证实相

念佛进步,怎么一种情形呢?如果念佛进步,烦恼轻、心清净。烦恼轻、心清净,没有贪瞋痴;没有贪瞋痴,不造十恶业;不造十恶业,不受苦报,但有诸乐,不受众苦,这就是往生西方。

念佛进步,不是你看见什么境界。你见到的一切,是你心所造,心还没得清净。心如果清净,就不见一切法,则见般若波罗蜜。

所谓起观照,是观照你的心清不清净。如果观察你心中有余杂想,赶紧除灭它,这是观照的功德,不是教你取相。你如果取相,皆是虚妄。要是取相的话,不要说见魔是魔,见佛也不对。魔来不取相,佛来也不取相,一心不被其所乱,三昧成就,便得往生。

心清净说起来,就是没有妄想、没有烦恼。今天我另说一种方便给大家听。

心怎么清净呢?金刚经说:「心无所住」,心无所住自然清净,如果心住着的话,不是生贪,就是生瞋,就是生痴。如果广说,有六种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种烦恼,皆是心住着而生。如果心无所住,烦恼不生,所谓「 p-82不住一切法,则住菩提。」

或者有人说:「住于菩提,不也是住吗?」那是你不知道什么是菩提。经上说:「了达于空性,是名为菩提。」因为菩提是了达空性,所以无所住。

无住生心,也有方便,佛在经上说过。心无所住有什么方便呢?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心有住着,不过是取相,如果心取相,就随境转,动乱不已;如果不取于相,就如如不动了。

取相有三时,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你所取的相,不是取过去相,就是取现在相,再不就取未来相。不相信,你自己观察观察,如果不取过去相、未来相、现在相──心证实相!所谓实相无相,无相之法不经生灭,无相之法没有障碍。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就是说他是实相就是了。

如果你不取过去相,经上说,「过去心断」;不取未来相,「未来心不生」;不取现在相,「现在心不住」。这就是所谓的「三心断」,经上说,「三心不可得」。

三心断,不是叫你不想。如果你没有想,会落入无想定,是外道,是愚痴法。你认为无想,你是取着于「无想相」,佛法是教你想,想是想,不取相。想过去无量劫,不取其相;想未来无量劫,不取其相;想现在一切法,正遍知,皆不取其相 p-83。这样叫「体证实相」。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它的方便了,不取于相,清净心自然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心无所住。如果取相,皆是住着生心。

心无所住,是涅槃;心有住着,是六道轮回。心无所住,则得清净。为什么呢?证大涅槃故。

清净,约心来说,是清净心;约土来说,是清净土。所以说:「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往生的保证,不是你见到其它的境界。

有人误认为见神见鬼是进步,不对的!你见神见鬼,与你往生毫无干涉。如果是心清净,则佛土净,即得往生。

所以你念佛进步,首先烦恼渐渐轻。有很多人,烦恼很重,遇到事情,虽然是草刺般大小,在他认为,天大的烦恼。

如果念佛念久进步的话,这个烦恼渐渐轻了。有人说话你不爱听,你念佛进步了,就不计较了,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念佛高。」可是,要你念佛进步,才会得到。

如果进步深的话,别人骂你,你不生气,自己反而感觉好笑,那你的心就得清净了。到了这个时候,所谓「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你虽然在娑婆作众生,已经 p-84是西方净土之人了。

所以七天念佛,大家掌握住这个要点。记住!不取于相,自然不生烦恼;不生烦恼,自然心清净;心净则佛土净,即得往生。

你不是念佛求往生吗?这是一条康庄大道。如果你不能走,不怪别人,即应切实反省。 

现在开始念佛。 p-85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四期 第四天 一声佛号止观双运
下一篇: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四期 第二天 觉悟无常发大悲心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三期 第七天 好处修厌离娑婆欣往西方
 缘起法泛谈 六、缘起法与般若波罗蜜
 佛七讲话 第八集 第一期 第七天 三世平等是对待空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四期 第四天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普贤行愿品述义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题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三期 第六天 精勤念佛随缘尽分亲见弥陀往生极乐..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文殊章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一期 第一天 礼敬三宝孝养父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读经随笔[栏目:倓虚法师]
 一味,不分你我的智慧[栏目:雪漠]
 自知之明[栏目:真理的价值·迷悟之间]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栏目:续高僧传]
 根源经 (节译)[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对看来不持守戒律、不认真学习修持佛法的僧人,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否应恭敬供养?[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静坐指导 静坐原则 静坐为什么会产生八触?[栏目:禅定]
 面临灾祸,不求幸免[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The Five Monks[栏目:A Manual Of Buddhism]
 有人说自己业障太重,必须要回向自己才能够消除业障...这样的说法对吗?[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