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直指大印 第十章 问答(二)
 
{返回 直贡法王澈赞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42

第十章 问答(二) 
 

  问:分心时应如何对治?
  答:这点虽然没有讨论过,但其实就是我们所做「吽」字的练习。对治昏沉的办法就是把眼睛张大,展开诸感觉,增加注意力。然後从身体内部放松,以对治散乱失控之心。身体的姿势不必松开,但把专注力集中到中央并放松。那会把心带回到控制下。
  问:受到纷扰时该怎么办?
  答:纷扰有两种,外在声音与内在感觉,像温暖或任何内在的感觉。如果任心注意於此,就成为纷扰。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不要管它,无视於外在声音与内在感觉,兀自将心摄回所应专注的对象。
  问:对治分心时,注意内在感觉与放松有何不同?
  答:此处的对治法是一种放下、放松、随它去的禅修,而非专注。不是一心专注在某些感觉上,而只是放下。单单放松,而不是把感觉执为禅修对象。
  问:如果修持「止、观」就可以了悟大手印的话,我们还要金刚乘的观想、祈请等等修法做什么?
  答:「止、观」在修行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整个修行的开展过程中,它们使修行更为有力,使修行的目标得以达成。缺乏「止、观」,直接就去开展种种了悟不会有什么帮助。想要正确地了解、修持仪轨上的祈祷、观想,一定要有「止、观」。而积聚资粮、忏除染障,是真正使「止、观」得以开展的条件。反之,罪业未净、资粮不足,「止、观」无由生起。
  至尊觉巴吉天颂恭指出,个人修行的全部进程,与修行者的整个条件,以及世界或环境都有关,不能单单强调几件事,而忽略了其它。亦即修行是一条无所不包的道路,它使弟子得以完全开展、次第增上。如果只修些最高法门,却缺乏基础的话,是不可能成功的。
  「止、观」的修持,出现在每一阶段的修行中。凡是专注於心、除去其他心理活动的,就是「止」。任何开展洞察力的都是「观」。在正确修持时,一切修法皆含此二要素。
  例如,在任何(无上瑜珈部)密法的生起次第观想中,「止、观」的修持都是必要的,没有它们就无法持守所观的对象。生起次第观想的作用,和「止」於单纯对象物的最基本方法是一样的,而「观」亦然。当我们在各种修法之中,若是注意到我们所做为何?所念诵的偈语为何?……等等,都有助於洞悉实相的自性,而这就是真正的「观」。
  问:有些西方科学家相信,心识只是脑的化学反应与电的神经冲动,并且能以极复杂的仪器测量。这样的观点能否与佛教对心的看法调和呢?
  答:佛教观点的心有三种特质:
  一、心的本体是空。
  二、心的自性是明。
  三、心的特质是无碍,亦即无生、住、灭。
  这些特点之中,第一点似乎与你所说的西方科学有关。原因是,当我们说「空性」的时候,意指缺乏自存之本性,而系由因、缘和合所生。这是心的三种特质中,被普遍持有的。
  从你所说的西方科学观点中,心只在灰色的物质、化学与电的运作时生起。如果任何一者不具足,心就不存在了。所以这共通於——心,像一切现象一样,非自生,而是适当的因、缘所生。
  问:佛教对西方物质与能量的原子论做何感想?
  答:这问题很有趣,要判断它得花上一段时间。特别是因为西方学者对这问题的主客体上,有多种不同观点。
  佛教哲学,可以分为四种主要见地的流派。首先是与小乘佛教有关的两个学派:说一切有部(Vaibhashika)与经量部(Sautrantika)。这两种见地的流派都接受外在世界是由原子之类的真实存在物所组成的。他们接受有不可方分的极微物质,由此物质的最小单位建构出实存的外在世界。
  第三种见地的流派是唯识派(Vijnanavada)。他们不认为有完全离於自心的外在世界。(此处,外指客体的世界,内指主体或心)他们不说外在世界不存在,但说外在世界的本体与心无异。
  第四种见地的流派是中观派。他们拒斥一切主体(心)与客体(外在世界)存在的观念,而说主客体的存在都是谬误。因为此派拒斥存在与不存在二者,也就是拒斥彼此的究竟分别。因此被称为中道、或中观。当然,在相对上,主客体是不同的,表相也不一样,但究竟上还是没有分别。以体性同一,故称一味。
  问:如果万法无自相,还要悲心做什么?
  答:当我们说无自相的时候,是指一切现象的普遍特质。但如果只偏重於此,而缺乏其他修持,将会阻碍自己的进步。就像是爬到一座高墙上,却无法前进半步一样。
  真正圆满地洞见诸法究竟无自相,就不再为轮回所系缚而证得涅槃。但若止於此点,就无法再进步,无法利益有情众生,无法臻於究竟利益,而被困住了。为证得佛果,此时必须回头开展慈悲心,因为慈悲能断除执著顽空的邪见。
  在修行中,智慧与慈悲被分别开展,但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佛果。所以不要太过强调一切无自相,应多多开展慈悲心。将慈悲与空性智慧二者合一,否则无法证得佛果。
  问:为何是以「吽」字来做禅修练习?「吽」和其他字比较起来,有何特别与不同?
  答:一般而言,「吽」极富象徵意义,可以被多方面解释。例如,此字系由五个部份所组成,分别代表五方佛智。它具有很重要的象徵意义,在其它修法中亦然,所以是好用的符号。
  但在上述「吽」字禅修中,并非依於任何象徵意义,因此意义并不是那么重要。我们不必知其意义即可用来禅修。在此禅修中,主要用在主客体间的禅修,将外在世界融入大大小小的「吽」中,再把它们收到身内,把身内的世界也消融。这个方法很有效,但也可以用其他影像来代替。
  问:业在心中何处?
  答:简单的说,是一种从此刻到彼刻,从此生到彼生相续的微细意识,带著业力的串习与念头。

 


{返回 直贡法王澈赞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直指大印 第十一章 证无所证
下一篇:直指大印 第九章 禅修练习与教授
 直指大印 第十四章 问答(三)
 直指大印 第六章 身姿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讲述 以下赞平等性智二十颂
 直指大印 第十五章 金刚萨埵净化禅修
 直指大印 第五章 调息
 直指大印 第九章 禅修练习与教授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讲述 以下结赞五智五颂文
 直指大印 第十六章 法王的结语建议
 直指大印 第八章 观——解析自心本性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讲述 以下赞妙观察智四十二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不可或缺[栏目:珍珠之鬘·冈波巴大师全集]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七)[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紫柏老人集卷之二十[栏目:紫柏大师]
 16 -Affection(Dh.209-220) 十六、喜爱品[栏目:法句经·中英对照]
 台湾庙很多,画符也很盛,也很多放符,夫妻和合,符真的有效果,符到底是什么作用,如何解符?[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发菩提心之义利(张化蒙)[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让心灵静养的20个习惯[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一[栏目:超然法师]
 80 吝啬的伊利沙[栏目:佛经民间故事]
 什么是声闻戒、菩萨戒?[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51La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