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者言教 第九课(十五)反观善行是否具足六度波罗蜜
我们平常从事一切善法,都要观待自己的善行是否具足六度波罗蜜。可能很多人觉得自己做过很多善事,但现前在对治烦恼、功德增长方面似乎没有起到切实之作用,心中不免疑惑:这是什么原因呢?
汉地有句俗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田里没长出瓜的原因,自然要问问耕者,播下的是不是瓜的种子?若播下的是白菜、萝卜种子,上面决定不会结出瓜。同样的道理,在你已经从事很多善行而没有消尽烦恼时,应该反观所行善法是否符合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和历代传承祖师所倡导的善。换句话说,就是观待自己所行善法是否具备六度波罗蜜。
举个例子。作为一个修行者,我相信我们在外面看见乞丐的时候都在布施,那么这个布施能否成为解脱之因,就看是否具足六度波罗蜜。
首先,将钱财或物品送给乞丐,已经具备布施度。
然后观待持戒。当然,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布施给他人,我们现前还做不到。但我们布施的东西是自己已经用不上的东西还是好东西?比如,今天早上做的饭,到了下午就感觉不新鲜了,怕自己吃了拉肚子,碰巧看见外面有个乞丐,想到乞丐本身就是很低级的人,和自己没法对比,而且他反正没什么吃的,于是把剩饭给他吃。若说这种行为是善,恐怕也是世间之善,不是出世间的善,因为布施的食品是你要丢弃的东西,已经不清净了。即便你当时布施的是山珍海味,也不是佛教所谓的善行,因为不具备持戒。
在布施过程中,很多人把布施的物品扔到乞丐面前,由于不具备忍辱和精进的缘故,已经不是真正的善。我们平常喂狗的时候,因为怕狗咬自己,所以从很远的地方把食物扔过去。这些行为都不圆满。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给乞丐布施的时候,多么慈祥!绝没有一丝一毫高高在上的傲慢心,也没有分别自他的恐惧心,更没有“意思一下就行”的敷衍心,具足忍辱和精进。作为后一代弟子,我们也要法随法行,即便一个小小的环节,都必须要圆满。一个真正的善应该是这样的。
布施的过程中若掺杂很多妄念,比如布施的时候问乞丐到底是真是假?为什么要布施?或者即便口中不问,心里却在耽著这个乞丐到底是不是骗人的等,由于掺杂很多烦恼的缘故,内心并不清净,恐怕这个布施已经不具备善的功德。我相信你布施的食品不是你的全部,布施出去对你不会有什么影响,何必想那么多呢?有些人可能认为,给的东西是我的,所以我必须知道这些。需知,所谓的布施是以慈悲心为基础的,心中若无慈悲,即便布施金山银山,也没有出世间功德。若布施时无意产生做布施有功德的念头,还要更加提念,把功德布施给乞丐,而不能有我布施可能会得到更多利益的念头。因此在布施过程中,清净心非常重要,也就是禅定非常重要。
此外,若能认知布施对境(乞丐)、布施之物和布施之者(自己)皆为空性,即三轮体空,则具足般若。用小乘的方式,以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了知一切万物的本性即为空性,不诽谤显现,虽然此时安立的显空不二是靠思维推理出来的,是不了义之境界,但是懂得这样的道理也称之为般若,意义非常广大。依此作为缘起来成办更高的境界,也就是大乘教法讲解的缘起性空,认识一切万法的本性都是空性,在没有实执中做布施,意义非常广大。
我们平常行持一切善法之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内心,做到六度波罗蜜,不能像世间人做事般,走个过程即可。即便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奉一朵花、一滴水,为乞丐布施一元钱,只要具备六度波罗蜜,功德无量。但六度中若缺乏一度,它就不是正法,不具备成办解脱的功能。因此无论座上、座下,行持的一切善法都要具备六度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