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一)~D 第15经:核心议题是“五阴为结使”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26

  第十五经:

  第十五经的核心议题是“五阴为结使”,故而可以将此经理解为“使经”。这部短经有些简略的故事情节,故事的经过大约是这样的:

  有一位从远道而来的比丘,来到佛之居所,向佛陀禀报自己的修行心得。他说:

  “善哉!世尊!今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常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为空间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这段话乍听起来,似乎有些费劲,因此受到了佛陀善意的批评。。可能是这位比丘见到伟大的佛陀,心里有些紧张,于是变得语无伦次。佛陀说你说话怎么这么啰嗦啊,很简单的几句话,被你说得这么复杂。上面的一段话可以简化为:“云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佛陀问比丘:“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上面的一段话,便会知道这位比丘实际上在讲修行的三个层次,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闻”、“思”、“修”。“闻”是听闻学习,“思”是进行独立的自我反省思察,“修”是将“闻”与“思”付诸实践。我们常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就是这个意思。而现在的话题,就是集中在“闻”字上面,亦即佛陀教法的具体内容。

  那么佛陀这次所说之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总结成四个字,叫“五阴为使”。于是佛陀说:

  “比丘,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若随死者,为取所缚。比丘,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佛陀在这里讲得十分简略,似乎不太适宜于初机学佛者。我们时常听到不少人在感喟,说佛陀深奥难懂,不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意思,因此很多人望而生畏,不愿意深入经藏。造成这种现象,究竟谁应该承担责任呢?我的观点是,出家二众应该为此承担过责。为什么如此说?因为出家僧人承载着“住持佛法”、“统理大众”的重任,如果信众读不懂佛经,到寺院里向二部僧请教又得不到合适的解答,这岂不是出家僧人的失职?因此,出家僧人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免得被信众们轻视。当前僧人队伍中不学无术、苟且偷生者并不在少数,而其中的极少数更是行为不端,自我放逸,深为俗众诟病。

  佛陀在这里所讲的“使使”,前一个“使”,即为结使,即烦恼的别称;后一个“使”,作使动词,即为结使所驱使,随结使而流转。我们大乘佛教信徒有时很会吹嘘,说什么“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比如说历史上有名的东坡居士,自称“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结果呢?人家一句讥讽就受不了了,赶紧质问人家是怎么回事。从广义上讲,这个“随缘”的“缘”字,如果处理得不好,它就是一个“使”。缘有多种,有善缘,有恶缘;有美色缘,有名闻利养缘;有顺风缘,当然也有倒楣缘。我们身处于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之中,究竟能不能做到“不变”呢?若真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那真是大菩萨再世!可是在现实之中,我们更多地用此二句话,给我们作方便之语的某种托词而已,当一遇到金钱美色缘、名闻利养缘时,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啦!至于其中奥妙,大家自然是心知肚明。

  佛陀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跟着烦恼结使跑却丧失了自我,那么对不起,我们将“即随而死”,也就是生生世世流落于生死巨流之中,永世不得超生!因为“若随死者,为取所缚”。这个“取”,就是我们受到业力的戏使而不由自主地却执取、攀附,导致我们被烦恼五花大绑,动弹不得。

  相反,如果我们“不随使使”,也就是我们真正做到“随缘不变”,将会怎么样呢?自然是好事情,佛陀说倘若我们做到这一点,我们必将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届时将来去自如,无有结缚,得大自在。

  佛陀在这里所讲的“使”,实际上就是指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就是说,如果我们脱离了五受阴的束缚,即可以向上求证无上的解脱之道。反之,如果无法摆脱五阴的干扰与纠缠,那么我们仍将流转于生死,沦为凡夫俗子矣!(09.11/18)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一)~E 第16经~第25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一)~C 第3经~第14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H 第252经、253经、254经(沙门婆罗..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I 936经:本经叙述迦毗罗卫的诸多释氏共..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K 984经:重点谈十八爱行;985经:重..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I 1188经:此五经叙述佛陀初成佛时思惟..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E 998经至999经二经是讲布施的功德。..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I 1235经:本经以波斯匿王之系缚国人,..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C 654~659经(慧根经)、660经:..
 《长阿含经》内容综述(B)(表二)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E 第565经(婆头经):本经叙述戒、心、..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P 1265经~1266经:此二经阐述佛教..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初学菩萨如何选择利他的因缘?[栏目:六度万行]
 现在有些女居士,对高僧大德的恭敬心有点过头了,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受伤是另一种成全[栏目:莲心慧语]
 十善业道之不杀生[栏目:宽运法师]
 无非名和利[栏目:看开]
 佛教的和谐精神—慈悲喜舍[栏目:净慧法师]
 离开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是佛法[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寻找佛陀落地石[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安居第三十六日(一):心光的启迪与印契[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万事万物皆化身佛[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5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