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A 第88经(郁多罗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51

  漫说《杂阿含》(卷四)

  第八十八经(郁多罗经):

  我在《杂阿含经综述》中曾经列表,指出杂阿含的卷一至卷七,其重点内容是阐解五受阴,而在卷四部分从内容上讲,其与五阴的联系似乎并不是那么密切,而重点阐述人天福报的种种因缘。看来杂阿含经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全书内容进行过系统的归纳整理。

  本经叙述年少婆罗门种郁多罗,外出乞食孝养父母。佛称其“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

  这部《郁多罗经》,可以说是佛陀对于世间孝养的宣言书(《中阿含经》之《善生经》,也是主张孝养父母双亲的著名经典)。谈到佛教界的孝养观念,过去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不娶妻不生子,没有后代是肯定的,因此辞亲出家,乃是最大的不孝。关于这一点,韩愈在他的千古名篇《谏迎佛骨表》中可谓言辞激切,大气凛然,他公然指责佛教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并且很幼稚地说“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在文章的结尾,他甚至宣称“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可是当他接到了贬他去潮州赴任的文告后,便顿时后悔不迭,发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苍白慨叹。

  所谓“百善孝为先”,既然“无后”谓为不孝,那么“有后”也未必就显得那么孝顺,更何况孝与不孝,与“无后”本来就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从孝的字义上讲,“孝,善事父母者。”(《说文解字》)意思是当儿女的,应当对父母尽心奉养并且顺从。或许“有后”对于父母来说,可能也有某种宽慰之义,比如说传宗接代、继承香火。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后”,就必须是五官健全、耳聪目明的男孩;女孩儿哪怕生上十个八个,也不能纳为“有后”之列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全中国大约有四分之一家庭就会为此而头疼——说得这里,可能有人会哑然而笑:都什么年代了,还在这里瞎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儿,封建!

  如果说“无后为大”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封建流毒的残余,那么对于父母的孝养,在当代我们不仅不能丢弃,还应大大提倡的一件大事。我有时还在胡思乱想着:现如今中国人口已达到了十三亿(官方数字),国家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如果我们中间的一部分人,都仿效一下出家僧人那般独身茹素,对于这个社会来说,反而是莫大的幸事(单从人口规模发展的角度上讲,起码是这样的)。

  在这部《郁多罗经》中,有一位年少婆罗门,名叫郁多罗。有一天他来到祇园精舍拜望佛陀,并向佛陀请教一个问题:

  “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养父母,令得乐离苦。世尊!我作如是,为多福不?”

  佛陀听后自然是十分开心,他对此倍加赞叹:“产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养父母,令其安乐,除苦恼者,实有大福。”

  佛陀说后,还顺口说了一偈:

  “如法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

  这部经内容很简单,不需要作过多解释。但是我本人也有些须疑问:

  1、“如法乞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2、郁多罗身为“年少婆罗门”,他既出身于婆罗门,而且年轻有为,为什么要外出行乞?

  对于第一个问题,如果“如法行乞”的主体是出家比丘,那么很好解决,所谓如法,就是“道侧而行,左手持钵,次第乞食”,不能挑贫捡富,而且需要掌握好时间,过早和过晚都是不可乞时(即不“非时”),更不可以黑夜里去行乞;如果被行乞的对象不友好,不要生起嗔恨之心,不可恶语相向。而作为一个婆罗门种的年轻人,需要如何行乞方为如理如法?是按照佛教比丘行乞的标准,还是按照婆罗门教的行乞标准?这点倒需要细细考究一番。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在想:难道是这位年少婆罗门的家庭很是贫穷,非要靠行乞才能度日不?细忖便觉得不合逻辑。莫非是“年少婆罗门”身体上有残障?也不太可能。经过细想,我终于明白其中的原委:第一,古印度自古以来,便有行乞之风俗,而且行乞做苦行(被视为十二头陀行之一),不仅不会被人笑话,反而是一种受备受各方青睐的善举。第三,行乞并不是像出家比丘只是乞食(至于比丘后来也按受金钱财物,那是后话),而是乞求财物——此是与比丘行乞的最大不同之处。第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行乞不仅自利,还能利他,也就是留给大家一个广种福田的机会。而此处的这位年少婆罗门,用行乞得来的财物供养父母,使父母“得乐离苦”,这不是在给大家树立一个优秀榜样么?其教化风俗的现实带动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因此佛陀不仅称其行乞行为在现世中得到善益——“现世名称流”,而且还为其他出授记,即“命终生天上”。

  总而言之,我们若尽心孝养父母,广行五戒十善,现世来世,均能享受到不可思议的大福德、大果报——它是佛教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之一。(2010年元月20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B 第89经(优婆迦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O 第82经~第87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C 第261经(富楼那经):本经叙述取五受阴之..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F 1000经:佛陀回答天人有关四种善知识..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K 711经(觉支经):在本经中,无畏王子..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九)~C 三、圣道经(189)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C 907经的重点虽是在探讨歌舞伎乐的过失..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G 1099经叙述众多比丘为佛作衣时,魔王..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O 1077经:本经叙述佛陀感化贼人并度其..
 漫说《长阿含》(卷十一)~D 二、善生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三)~A 一、温泉林天经;二、释中禅室尊经;三、..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九)~D 四、小空经(190)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观智进程 结论[栏目:观智进程·马哈希尊者]
 获得财富人生,何为智慧?成就幸福人生,怎样安心?[栏目:济群法师]
 越是简单的饮食越健康[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爱吃梨子的戒尘[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四‧暂离菩提心戒[栏目:慧僧法师]
 把学佛修行的目标确定下来[栏目:达真堪布]
 构建“人文佛教”平台——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践行现代管理模式[栏目:深圳弘法寺·印顺法师]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四[栏目:增一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为什么平日不念佛的人,临终或死后助念,也能随着念佛而得往生?[栏目:念佛实用问答·净宗法师]
 大众化修学体系的特点[栏目:济群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