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A 第88经(郁多罗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86

  漫说《杂阿含》(卷四)

  第八十八经(郁多罗经):

  我在《杂阿含经综述》中曾经列表,指出杂阿含的卷一至卷七,其重点内容是阐解五受阴,而在卷四部分从内容上讲,其与五阴的联系似乎并不是那么密切,而重点阐述人天福报的种种因缘。看来杂阿含经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全书内容进行过系统的归纳整理。

  本经叙述年少婆罗门种郁多罗,外出乞食孝养父母。佛称其“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

  这部《郁多罗经》,可以说是佛陀对于世间孝养的宣言书(《中阿含经》之《善生经》,也是主张孝养父母双亲的著名经典)。谈到佛教界的孝养观念,过去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不娶妻不生子,没有后代是肯定的,因此辞亲出家,乃是最大的不孝。关于这一点,韩愈在他的千古名篇《谏迎佛骨表》中可谓言辞激切,大气凛然,他公然指责佛教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并且很幼稚地说“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在文章的结尾,他甚至宣称“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可是当他接到了贬他去潮州赴任的文告后,便顿时后悔不迭,发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苍白慨叹。

  所谓“百善孝为先”,既然“无后”谓为不孝,那么“有后”也未必就显得那么孝顺,更何况孝与不孝,与“无后”本来就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从孝的字义上讲,“孝,善事父母者。”(《说文解字》)意思是当儿女的,应当对父母尽心奉养并且顺从。或许“有后”对于父母来说,可能也有某种宽慰之义,比如说传宗接代、继承香火。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后”,就必须是五官健全、耳聪目明的男孩;女孩儿哪怕生上十个八个,也不能纳为“有后”之列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全中国大约有四分之一家庭就会为此而头疼——说得这里,可能有人会哑然而笑:都什么年代了,还在这里瞎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儿,封建!

  如果说“无后为大”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封建流毒的残余,那么对于父母的孝养,在当代我们不仅不能丢弃,还应大大提倡的一件大事。我有时还在胡思乱想着:现如今中国人口已达到了十三亿(官方数字),国家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如果我们中间的一部分人,都仿效一下出家僧人那般独身茹素,对于这个社会来说,反而是莫大的幸事(单从人口规模发展的角度上讲,起码是这样的)。

  在这部《郁多罗经》中,有一位年少婆罗门,名叫郁多罗。有一天他来到祇园精舍拜望佛陀,并向佛陀请教一个问题:

  “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养父母,令得乐离苦。世尊!我作如是,为多福不?”

  佛陀听后自然是十分开心,他对此倍加赞叹:“产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养父母,令其安乐,除苦恼者,实有大福。”

  佛陀说后,还顺口说了一偈:

  “如法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

  这部经内容很简单,不需要作过多解释。但是我本人也有些须疑问:

  1、“如法乞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2、郁多罗身为“年少婆罗门”,他既出身于婆罗门,而且年轻有为,为什么要外出行乞?

  对于第一个问题,如果“如法行乞”的主体是出家比丘,那么很好解决,所谓如法,就是“道侧而行,左手持钵,次第乞食”,不能挑贫捡富,而且需要掌握好时间,过早和过晚都是不可乞时(即不“非时”),更不可以黑夜里去行乞;如果被行乞的对象不友好,不要生起嗔恨之心,不可恶语相向。而作为一个婆罗门种的年轻人,需要如何行乞方为如理如法?是按照佛教比丘行乞的标准,还是按照婆罗门教的行乞标准?这点倒需要细细考究一番。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在想:难道是这位年少婆罗门的家庭很是贫穷,非要靠行乞才能度日不?细忖便觉得不合逻辑。莫非是“年少婆罗门”身体上有残障?也不太可能。经过细想,我终于明白其中的原委:第一,古印度自古以来,便有行乞之风俗,而且行乞做苦行(被视为十二头陀行之一),不仅不会被人笑话,反而是一种受备受各方青睐的善举。第三,行乞并不是像出家比丘只是乞食(至于比丘后来也按受金钱财物,那是后话),而是乞求财物——此是与比丘行乞的最大不同之处。第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行乞不仅自利,还能利他,也就是留给大家一个广种福田的机会。而此处的这位年少婆罗门,用行乞得来的财物供养父母,使父母“得乐离苦”,这不是在给大家树立一个优秀榜样么?其教化风俗的现实带动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因此佛陀不仅称其行乞行为在现世中得到善益——“现世名称流”,而且还为其他出授记,即“命终生天上”。

  总而言之,我们若尽心孝养父母,广行五戒十善,现世来世,均能享受到不可思议的大福德、大果报——它是佛教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之一。(2010年元月20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B 第89经(优婆迦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O 第82经~第87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A 《杂阿含经》卷三十一的前三经,即861..
 漫说《杂阿含》(卷十)~J 第268经(河流经):本经叙述五阴不可执着..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B 1179经:本经叙述毗梨耶婆罗门为寻失..
 漫说《杂阿含》(卷八)~C 第198经~200经(罗睺罗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215)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H 1071经,本经为佛陀向长老比丘介绍什..
 漫说《杂阿含》(卷七)~D 164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C 1166经:本经叙述触与受的关系。..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I 294经(愚痴黠慧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八)~E 第499经(石柱经):本经以大石山喻比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南传法句经 第九:恶品[栏目:南传法句经[白话版]]
 《法华经》迹本二门大意略述[栏目:张秉全居士]
 漫说《中阿含》(卷六)~A 一、瞿尼师经[栏目:界定法师]
 印光大师说,如果没有信愿,即使是念至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为什么还不能往生?[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数珠功德法[栏目: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三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法师互相攻讦,居士批评知名法师,在网路盛行的此刻,请问该如何分辨其真伪?[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授三皈依大意 三、三皈依的含义[栏目:法闻法师]
 第四次研究会[栏目:太虚法师]
 相应31经 单纯经[栏目:相应部 48.根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