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五)~E 第107经(长者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30

  第一○七经(长者经):

  本经主要叙述佛陀为有病长者说“对于苦患身而修不苦患之心”法,后舍利弗补说佛意,使长者顿觉豁然。

  这部经的发生地点是在佛陀游行于婆祇国(跋耆国?)期间,住止于设首婆罗山的鹿野深林之中。

  有一位长者,名叫那拘罗,据说已经活了一百二十岁。至于是否真的活到这些高龄,已无法确证;即使勉强活到一百余岁,那也是“头童齿豁”,身如破车。正如佛经中对之描述的那样,“年耆根熟,羸劣苦病”,生命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田地了。记得唐代的杜牧曾撰《老来难》,其中有这样的文句,来形容老年人,所谓“耳聋难与人说话,插七插八惹人嫌。雀蒙眼,似鳔粘,鼻泪常流擦不干。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拿李四当张三”;“牙又掉,口流涎,硬物难嚼囫囵咽。一口不顺就噎着,卡在嗓喉噎半天。真难受,颜色变,眼前生死两可间”;“鼻子漏,如脓涎,常常流落胸膛前……头发少,顶门寒,凉风飕的脑袋酸……”,道出了人到老年,真是千般难,万般难,弄得儿孙们都心生厌烦。

  这位那拘罗长者大约也是由于自己活得太久,到最后甚至连自己也有些讨厌自己了——自己都活到一百二十岁了,怎么还这么没完没了地活下去?因此他经常为此而烦恼,很想找到一个永无烦恼的药方来医治自己心中的烦恼。于是在某一天,那拘罗长者来到佛所,所佛陀诉说了积聚于心中的许久的郁结:“世尊!我年衰老,羸劣苦病,自力勉励,觐见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识比丘,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长夜安乐!”那拘罗长者的来意非常明确,就是“令我长夜安乐”。

  佛陀听后,对那拘罗长者是大加赞叹:“长者所言极是!您如此高龄,且体弱多病,尚且亲自来看望我们,真是很难得啊!”佛陀随后又对长者说:

  “长者当知,于苦患身,常当修学不苦患身。”

  上面这句话,可谓全经的要点。对于色身,我们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很多人在礼拜佛菩萨的时候,常常会祈求佛菩萨能保佑他们家庭幸福,身体健康,无病无灾。这种恭敬礼求其实并没有错,这是我们一个美好的愿望与精神寄托,合情合理。但是如果从正法的角度来看待这种礼佛心态,倒是值得推敲。我们大家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即使是修成神仙,当福德享尽苦因相迫,仍然要归于死亡。所谓神仙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其实是靠不住的。说一句较真的话,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做到身体健康,无病无灾,那么就等于说我们的生命规律从此以后就失效了。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推演下去的话,我们人间与天堂将会无二,众生再也不会轮回了,那样岂不是人间秽土变成真正的人间净土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既然有色身的存在,疾病与痛苦就必然会伴随而来,这种关系就等同于人与人影的关系。只要人身出现的地方,就必须有人影的出现,即如影随形,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身为堂堂的佛陀,他同样会生病,同样会患“背痛”,同样会产生“腹泻”,同样会自感到“身如破车”。佛陀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的众生呢?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只要色身的存在,“苦患身”就必然一生伴随,无可避免。

  既然现世之中的“苦患身”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真正的“不苦患身”呢?在这个问题上,佛陀给了我们充足的信心:完全可以做到!顺注:一些学者认为“不苦患身”的“身”根据上下文意思,应理解为“心”,即“不苦患心”。但我个人认为二者并没有根本的差别。佛陀在这里的意思是说,那拘罗长者如今是“苦患身”,这个“身”,指的是有形有状的、可以触摸可以被感知的实实在在的“色身”;而后面的“不苦患身”的“身”,是指无形无状的、甚至不能被我们切实感知的“色身”。这种色身,已完全脱离物质形态,它往往以一种绝对精神的形态而恒住,比如说高级别的禅定,就是一例。当然,如果从结合后面经文的意思看,此处的“苦患身”,理解为“苦患心”似乎更为妥贴。

  佛陀说完这句话之后,也没有多说什么,便“默然而住”。那拘罗长者见到佛陀“默然”,便不再打搅,于是礼佛而去。事实上,根基深的大智慧者,往往只要听闻到佛陀的一句话,便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效果。有时候(比如这位那拘罗长者)听众并不知晓佛陀所讲的并不怎么理解(甚至不知所云),但是他们就是觉得很开心、很知足,“欢喜随喜”,心中有种莫名的喜悦(法喜)。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只要听闻到佛陀的声音,就已心满意足,再无过多的奢求。

  那拘罗长者离开佛所不远,见到舍利弗尊者正在一棵树下静默而坐。于是那拘罗长者便上前作礼问讯。舍利弗看了看那拘罗长者,觉得很奇怪。因为那拘罗长者在拜见佛陀之前,面色枯黄,连走路都很困难,如朽木一般。可是前后不到一顿饭的功夫,那拘罗长者几乎变了一个人,如今他是“诸根和悦,貌色鲜明”,似乎一下子年轻了五十岁!于是舍利弗禁不住问道:“老人家您气色如此之好,前后判若两人!您于世尊所得闻深法耶?”

  那拘罗长者说:“今日世尊为我说法,示教照喜,以甘露法,灌我身心,是故我今诸根和悦,颜貌鲜明。”

  舍利费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于是追问道:“世尊究竟为您说了何等法?”

  那拘罗长者将前后经过如实重述。

  舍利弗闻后问:“汝向何不重问世尊:云何苦患身、苦患心?云何苦患身、不苦患心?”

  那拘罗长者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但又不好意思再去讨扰佛陀,只好向舍利弗请教。

  舍利弗作此回答:

  苦患身、苦患心: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患、色味、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言乐是我、是我所,而取摄受。彼色若坏、若异,心识随转,恼苦生;恼苦生已,恐怖、障阂、顾念、忧苦、结恋。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心苦患。”

  身苦患、心不苦患:

  “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碍、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上面两段经文,需要细细品味。读经就是这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归结为一句话,在苦患面前(即在色身苦患无法避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态,这是凡夫与圣者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如果我们“心识”为五阴苦患“随转”,然后生起“恐怖、障碍(阂)、顾念、结恋”,那么对不起,你只能沦为凡夫,不仅身苦患,心也苦患;相反,如果我们不受到五阴苦患的影响,“不生爱乐”、“心不随转”,那么你就是圣者,身、心俱不苦患。由此我想到了大乘佛教的名句——“烦恼即菩提”。有时,我们以无尽的烦恼来磨炼我们的心志,也许是件好事情。所谓诸佛成佛皆在人间,而决不会选择天上成佛,其奥义大约也正止乎于此。(2月7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五)~F 第108经(西方比丘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五)~D 第106经(阿那律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B 二、尼乾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K 第401经(百枪经):本经用譬喻之法,叙..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E 第549经(迦梨经):本经是居家优婆夷与..
 漫说《中阿含》(卷十四)~B 二、大善见王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K 1304经:本经叙述若身心不放逸,则魔..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I 1337经:本经叙述比丘证道后,默默行道..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G 第593经(给孤独生天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九)~C 三、圣道经(189)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B 二、牟犁破群那经(193)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K 1074经叙述频婆娑罗王与佛陀的一段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菩萨行论》第66课[栏目: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打坐无法双盘,有影响吗?若不行,有方便法吗?[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No Ajahn Chah《001》[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第十四章 哈尔滨极乐寺创修经过[栏目:影尘回忆录]
 第四册 佛教史 第十七课 东南亚、南亚佛教史[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四册]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七章 唐代的佛教(一)佛教和国家性质与社会活动 第三节 州立的官寺和内道场[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佛法在世间的真正意义[栏目:开愿法师]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三节 后善的修法[栏目:六妙门修证全书]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三 主海神众-交融与转化的训练[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放生须知[栏目:放生指南]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