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六)~C 第121(死灭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59

  第一二一(死灭经):

  本经为佛陀为罗陀开示说五受阴为死灭之法。因内容与前经大体相同,不再重述。

  第一二二经(众生经):

  本经叙述若对于五阴染著缠绵的话,就名叫做众生。此观点已于前文叙述。

  第一二三经(有身经):

  经中内容:佛陀为罗陀比丘阐述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

  罗陀有一天向佛陀请教:“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我当独一静处,专门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身著染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增加精进,修诸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在这里,罗陀提出的实质上是一个有关于出家是怀着什么态度,以及树立什么样的目标问题。用八正道来对应,其中里面包含着正见、正思惟以及正志和正定(正解脱),而核心便定位在“正见”和“正志”上面。我们知道,八正道以正见为首,以正定作为依止。若无正见,后面七正均无从立足。而正志(如法的志向)则是出家比丘(或泛指学佛者)应该需要明确自己的修行宗趣。罗陀在这里向佛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十分现实,即比丘(比丘尼)为什么要出家?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时至今日,很多人对这些问题都很迷失。有一次我请教一位出家多年的老法师:“我们为什么要礼佛拜佛?”对于这个问题,老法师显得有些突然,只好回答说:“拜佛是为了消除业障,求福求慧。”这种回答并没有错,但并没有把问题讲到要害上面。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礼佛拜佛是为了求福报求平安求发财,或者进一步说是为了帮助我们消除业障,那么别人说我们“搞偶象崇拜”便是确凿无疑了。实际上礼佛最根本的宗旨就只有一个,那便是抑扼和打压我们的贡高我慢之心。如果我们将各自的贡高我慢心彻底去除,其实见佛不拜也无关大碍,这便是大家常说的“佛在心中”。但是这里问题又出现了:我们可以不去礼拜佛陀,然而谁能保证我们心中的那丝“我慢”,是否还有残余呢?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还有哪怕一丁点的贡高我慢之心,就必须要去礼佛拜佛。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佛消业障”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我慢之心除却,不就等于业障(恶业)的消泯吗?当然,至于拜佛能不能保佑我们升官发财长命百岁,则谁心里也没谱儿。如果哪位宣称到大殿里拜佛可以“逢凶化吉”、“万事遂意”,虽不能说是在“忽悠”,起码也不能过于较真儿。在更多的时候,自己的事情还是自己说了算,“求人不如求己”。

  佛陀对于罗陀的这个提问,还是很赞叹的:“善哉!罗陀!能于佛前问如是义。”实际上佛陀肯定了罗陀的观点,就是出家的志向一定要立足于“见法自知作证”这个层面上。如果师付们既不能“见法”,自然也就无法做到“自知作证”,那么出家也只是徒具虚名,做个“名字比丘”而已。时下不少法师很会讲,所谓“般若妙有”、“缘起性空”、“即身成佛”、“中观实相”……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名相术语层出不穷,演绎得很是高妙;有相当一部分师付很是活跃,善于逢迎交际,美其名曰“接待即修行”;还有少部分师付对于权谋手腕很是“老道”,一旦大权在握,帝王思想意识浓厚。而佛教传至中国后(隋唐以降),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便是“清规”在前,“戒律”居后。如果我们认真细致地考察历代“清规”,可以深切地体察出“清规”之中闪烁着封建皇权幽灵的身影。由于中国丛林对于“清规”的过于强调,结果造成了寺院方丈(住持)集各种大权于一身,最终造成丛林民主气氛淡薄,管理高度集权化。而佛陀所创立的“僧羯磨”制度,如同花瓶一般,简直是个摆设,甚至形同虚设,充当掩人耳目的“魔术道具”而已。

  比丘从出家至“临命终时”,他们的修行要务究竟是什么?佛陀讲得很清楚,就是我们要从最基本的“五受阴”入手,从最基本的“有身”我见入手,这样才比较靠谱儿,才不会迷惑于佛法的汪洋大海之中。

  佛告罗陀:“罗陀!当知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

  1、有身:即五受阴(色、受、想、行、识),此处可以引申出“苦”的真谛;

  2、有身集:“谓当来有爱、贪、喜俱,于彼彼爱乐,是名有身集。”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对于通过对五受阴的分别、感知,产生了贪爱、欢喜等各种身心活动;这些身心活动的全部综合,便是“有身集”。

  3、有身灭:“谓当有爱、喜、贪俱,彼彼爱乐,无余断舍、吐尽、离欲、寂没,是名有身尽(灭)。”即对于“我”所产生的各种身心活动(错误的三业造作)的息灭,称作有身灭。

  4、有身灭道迹:即八正道(正见至正定),即获得“有身灭”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从上面四个方面的初步了解,可以看出“四圣谛”在其中的贯穿始终:

  1、有身——苦谛——造成轮回生死的根本,是客观存在(相对而言);

  2、有身集——集谛——造成我们生死痛苦的各种因素,是阶段分析;

  3、有身灭——灭谛——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理想状态);

  4、有身灭道迹——道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如果我们把上述四方面的问题都搞清楚了,并且彻底地做到了,如此一来生死问题完全可以不足为虑。因此佛陀说,我们对于它们能够做到“若知”、“若修”、“若证”、“若断”,那么我们就可以“断爱、离爱、转结、止慢无间等”,最终达到“究竟苦边”。

  对于佛陀的教导,我们必须坚信不疑,因为佛陀无妄言,全为真实语。只要我们照着世尊教导的去证去修,岂有退转之理?

  注:

  (1)转结:即转去结缚,松开、断除束缚(烦恼)。

  (2)止慢无间等:意指“突破了深沉的我慢”,表示由凡入圣的修证果位。

  (2月14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六)~D 第124(魔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六)~B 第116经~119经(我尽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B 994经:本经为记述婆耆舍尊者临灭之际..
 漫说《杂阿含》(卷十)~C 第261经(富楼那经):本经叙述取五受阴之..
 漫说《杂阿含》(卷十)~H 第266经(无知经):本经主要是从对五受阴..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J 1119经:本经叙述天帝释与阿修罗王各说..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K 1120经:本经叙述天帝释修忍辱行,并迫..
 漫说《中阿含》(卷十二)~A 一、鞞婆陵耆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八)~G 第501经(圣默然经):经中叙述目犍连将..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N 第482经(喜乐经):本经叙述给孤独长者..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四)~A 一、鹦鹉经(170)
 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卷三 爱 之 慈济心[栏目:静思、智慧、爱]
 忍耐就是力量[栏目:命运靠自己2·说好做好]
 234.丞相张商英居士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四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追名逐利...在我们长大之后,是不是一定要追求这些东西呢?不管它好还是不好。[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七、超越自我[栏目:学诚法师]
 熄灭之时[栏目:[南传]其它法师]
 从《五教义开蒙》看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释常海)[栏目:华严文集]
 两支商队[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卖盗版服装、软件,犯盗戒吗?有法师说是见闻随喜,见闻随喜和犯戒一样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