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八)~C 第198经~200经(罗睺罗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61

  第198经~200经(罗睺罗经):

  此三经名称相同,因此一并概述。关于罗睺罗的一些情况,在此不作多述。

  此三经主要是罗睺罗向佛陀请教三个问题。但是所问地点并不一样,198经在灵鹫山,199经在迦兰陀竹园,200经在祇树给孤独园。

  198经:

  罗睺罗问:“云何知、云何见我内识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

  罗睺罗尊者所提的这个问题很深刻: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离开对一切相的贪系呢?这里的“一切相”,指内、外两种,即内外六入,它包括我们心里所自然生起的,以及通过对外界的感知而生起的各种表相(三业反应)。

  佛陀回答:“眼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罗睺罗!作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罗睺罗!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紧著不生者,罗睺罗!是名断爱浊见,正无间等(证悟),究竟苦边。”

  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此六根又分为过去、未来、现在三种(以现在为根本)。六根本来无所谓善恶之分,但是它一旦与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相接触了,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分别心。因此我们将六根又称作六入,将六境又称作六尘。之所以有这种称法,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六根与六境相对应时,我们所感知的东西就变得杂染不净了。这种杂染不净的表征,就是“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我们这有种分别心以后,就自然而然地在“我见”的基础上延伸出其他种种分别染污意识,便产生了诸如“我”、“我所”、“我慢”等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断除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呢?就是必须要树立“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观念,且对这些根本要义如实知、如实解、如实修,如实证,从而使“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当我们身处五浊恶世之中,却能够做到使各种烦恼“系著不生”,这就很不简单了。

  199经:

  罗睺罗问:“云何知、云何见于此识身及外一切相,无有我、我所、我慢使系著?”

  佛陀回答:“诸所有眼(六入),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正观。……罗睺罗!如是比丘越于二,离诸相,寂灭解脱。罗睺罗!如是比丘断诸爱欲,转去诸结,究竟苦边。”

  佛陀的这番回答,从内容上讲与198经大体相近。

  经中的“如实正观”,实际上就是要我们对于我、我所、不相在做到如实观察,如实而知。而经中的“越于二”,似乎有点费解。但是联系上下经文的意思,应该理解为六根对六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即“于此识身及一切一切相”。“越于二”的意思,即指“在六根识知六境时,能够超越欲贪、我执、执取各种烦恼的系缚”。

  关于200经,需要多讲几句,明天再写。(3月2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八)~D 200经(罗睺罗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八)~B 第197的(示现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五)~B 种德师徒间的对话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S 1313经:本经叙述贤圣之道看似甚难实..
 漫说《长阿含》(卷二)~D 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漫说《杂阿含》(卷五)~G 第109(池譬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五)~A 第640经(法灭尽相经):本经是佛陀对..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I 第449经、450经(界和合经):此二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八)~B 二、优陀罗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七)~A 一、沙门果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A 第343经(浮弥经)
 漫说《中阿含《(卷十)~D 四、惭愧经(上)五、惭愧经(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放弃完美[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前生因 今生果[栏目:法音宣流·嘎玛仁波切]
 万法之本 无生灭[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早晚课诵完回向,是否给门中先祖也回向,给故去人回向?[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No Ajahn Chah《126》[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五)[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一)调心为根本[栏目:圣者言教]
 自性因(刚晓)[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禅宗西行——禅VS现代西方思潮[栏目:佛教与文化]
 佛法问答录--仁珍千宝仁波切问答开示[栏目: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