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经(泡沫经):
本经以种种譬喻,说明五阴无有实体,无有坚实之故。
我们知道,佛陀擅于各种生动贴切的譬喻,从正面或侧面来说明佛教甚深的义理。本经中共使用了五个譬喻,它们分别是:聚沫之喻、水泡之喻、海市蜃楼之喻、芭蕉之喻、幻师之喻。下面分别来简述此五个譬喻:
1、聚沫之喻:“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
2、水泡之喻:“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
3、海市蜃楼之喻:“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固。”
3、芭蕉之喻:“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臃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
4、幻师之喻:“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
佛陀用此五个譬喻,其喻意也十分清楚,即以此来说明五阴(色、受、想、行、识)是虚幻不实的,其自性皆为“空”:“如是诸所有色(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五阴)无坚实故。”
关于此五个譬喻,在佛教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佛陀也不止一次地加以譬喻。在后面的偈语中,佛陀对其所述的经文作了很好的概括总结,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目种姓尊说。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此身常如是,幻伪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无有坚固者。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