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I 第267经(无知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42

  第267经(无知经):

  本经与266经同名为“无知经”,其内容也颇多相近之处,只是在个别的地方略有不同。

  在经文开始,佛陀同样谈到“众生列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佛陀教导弟子们要“当善思惟观察于心”,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观心”。为什么要“观心”?因为我们这颗“心”很不老实,喜欢到处去攀缘,去胡思乱想。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这颗“心”可谓布满了厚厚的一层灰尘,极不清净。因此佛陀说,“所以者何?长夜心不贪欲所染,嗔恚愚痴所染故”。接下来一句话尤其重要:“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这句经文,可谓神来之笔,其所说义理已远非大小乘所能囊括。众生为何而恼?是由于我们心里不宁静、不安分;众生为什么可以被称作是“清净众生”?只需“心净”则可!众生一旦做到了“心净”,此时的众生还仅仅是“众生”吗?决非如此。众生“心净”,圣人亦“心净”,只有达抵“心净”,此“净”即彼“净”,便能达到凡圣无二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烦恼即菩提”才可以讲得通,才能让大家把这个理儿搞明白。有时我们讲“心净则国土净”,皆从“心净故众生净”之句而演绎。

  佛陀承认众生的心态是千差万别的——虽然大家从外表上看,都大致相当,但是众生之间最大的差别,便是心境,即心理运动。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指在审美与鉴赏的过程中会因人而异;而鲁迅在评价《红楼梦》时亦说:“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也同样是说明读者所处的角度不同,认识事物的结果也迥然有别。从佛教的观点上来讲,这便是“心”的“造作”,即心理活动的运行轨迹千差万别,互不雷同。佛陀谈到此作一比喻:“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在这里,佛陀表达了一种很重要的心理学观点,即心态的运行与外貌的表征,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时说“相由心生”,即是此理。

  正因为我们众生的“心”千奇百怪,因此我们每个所造的“业”亦完全不同,所遭受的果报彼此也毫不相干(当然,我不排除“共业”之说)。此人造此业必有此报,而彼人造彼业必有彼报,彼此断不可替代受业,更不可凭臆想消业。

  如此说来,我们似乎落入了宿命论的泥淖之中。但是佛教并不是令人绝望的宗教;相反,佛教还处处为我们点燃重生的希望之火。如果我们众生欲想造作相同的业,然后再接受相同的果报,该如何做?佛陀明确地对我们说,如果我们众生对于“贪欲、嗔恚、愚痴种种”,皆能做到如实而知,如实而修,如实而行,乃至如实而证,便可以共获解脱。“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而知,不乐著于色;不乐著故,不生未来色……我说彼等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佛陀已交待得很清楚,至于做不做、能不能做到,或究竟能做到多少,那便要看每个人的福德与造化了。(5月28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J 第268经(河流经):本经叙述五阴不可执着之事,有如急流岸边的草木。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H 第266经(无知经):本经主要是从对五受阴如实而知的角度,来阐述应如何脱离无明的遮覆,从而获得解脱。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K 1193经:记述梵天劝说瞿迦梨比丘离开..
 漫说《中阿含》(卷九)~C 三、郁伽长者经(上)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G 349经(圣处经):此处的“圣处”,一般..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I 396经(圣弟子经):本经叙述圣弟子因知..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B 第832经叙述戒、定、慧三学,并对三者加..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I 1282经:此经是天子向佛陀请教一些大..
 漫说《长阿含》(卷四)~B 佛赞阿难
 漫说《杂阿含》(卷八)~B 第197的(示现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四)~D 958经~964经:此七经均为婆蹉种的..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L 第402经(平等正觉经):叙述若于四圣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功德与福德的差别[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07-056慈悲喜舍入佛智[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The massacre of the Sakya clansmen[栏目:A Collection of Buddhist Stories]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0讲[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二册 佛教的真理 第十四课 三法印[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二册]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二十一[栏目:本源法师]
 大藏经的整理保护[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四十华严 第二卷 第37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生死大事之16:助念与度亡[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心理导引——喜(60~69)[栏目:傅味琴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