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悲咒句解 37、室那室那
宣化上人讲述
{返回 大悲咒句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58

〖 经文 〗
室那室那

〖 释义 〗
“室那室那”:也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叫“大智慧”,又叫“弘誓愿”。

这个大智慧,就是四十二手眼中的宝镜手眼。宝镜,也就譬喻佛的大院镜智;佛的大圆镜智,也就好像宝镜手一样。所以翻译过来的意思,叫大智慧,又叫弘誓愿;这“弘”,也是大。

什么是大智慧?众生所打的妄想,它没有了。它除非不想,想,就是由智慧发出来的想,是真正般若的智慧。般若智是一种大光明智,一种大光明。怎么会有大光明?就因为你有真正的智慧。我们人若有真智慧,就有光明;若愚痴的人,他就黑暗。光明就是阳光,黑暗就是阴气。为什么你愚痴了呢?因为你阴气太胜了。为什么你那么聪明呢?就因为你阳光胜。所以这大智慧,就不像一般人那种思想,它能明辨是非,不要去问人,自己一见就知道:“啊,这样是不对的,那样是对的。”不对的路,他就不走了;对的路,他就向前去、修行去。

修行首先要有大智慧;有大智慧,才能明辨是非,知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你不能明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事情,你还偏偏要做。你明明知道犯戒了,你还偏偏要试试看犯了没犯;这就是最愚痴,没有智慧了。你自己说:“不是!我有智慧;不过就是这个时间做错了嘛!”你这一个时间做错了,那就是愚痴,就是没有智慧;有大智慧的人,没有颠倒想。所以阿难才说“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这个亿劫不是一劫、二劫、三劫、五劫,或者一百劫、一千劫、一万劫;是说不出多少个大劫了。

我们心里为什么这么多的妄想?前一个妄想减了,后一个妄想又生出来;后一个妄想减了,下一个妄想又跟着来,就好像水波浪似的。海里的波浪,就是人的妄想;我们人的妄想,也就是大海里的波浪。你看大海,你认为它是个死物,是不是?那个大海,没有出去我们众生的心,都在众生心里头。你看海里的波浪,没有停息的;我们人的妄想,也就是和波浪是一样。这个过去了,那个又来了;那个来了,另一个又来了。无穷无尽,源源而来;一个跟着一个,一个跟着一个,谁也不落后,都想往前面跑。啊,这是妄想。

为什么有这种妄想?就因为没有智慧。你要是有智慧了,水波浪也就没有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海里没有淘涌的波浪,就好像人修行得到定力了。这一得到定力,就智慧水现前,一个波浪都没有了,一个妄想也没有了。啊!那时候真是清净,真是一尘不染,万虑皆空;这就是大智慧现前的表现。有大智慧的人,做一切事都成功的;没有大智慧的人,做一切事都失败的,所以智慧是最要紧的。

什么是愚痴?无明,就是愚痴,愚痴就是无明,你看,无明生出来了,你就不明白。所以往往有一些人做错事,问他:“为什么你要这样做?”他说:“我不知道呢!”啊!这是什么?这就是愚痴没有智慧,无明了。

但是由无明做出来错事,自己还不承认是无明,“I know!我知道。”知道还错了?你看奇怪吧?这就是愚痴的人啊!没有大圆镜智,也就是没有修宝镜手眼;你若有宝镜手、宝眼,那就不会愚痴了。无论什么来了,魔来魔斩,佛来佛斩;就好像你拿着一把快刀,无论什么东西来,到这个刀刃上就都断了,你不拿嘛!你若拿,一点都不费力的。你不拿,他就轻也是重;你拿起来,它就重也是轻。啊!你若说:“喔,我知道这个智慧剑是不错的,但是很重,我不拿它。”你不拿它就是重;你若一把把这个智慧剑拿起来,一切的境界来了,迎刃而斩,就被这个刀刃解脱了,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啊!所以我常常对你们讲的那一句英文“Everything’s OK”也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是能Everything’s OK,你就没有这个智慧剑,所以你就不能Okay了。你若有智慧剑,什么都没问题了。你看有什么问题?什么都没有问题。这就是妙处。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一切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依报、正报,都没出我们现前的这一念心。什么叫依报?山河大地、房廊屋舍,就叫依报。什么是正报?我们的身体就是正报,正在这儿受果报。你若明白了,也就是没有无明了;没有无明,也就是有大智慧。就好像镜子似的,“物来则映”,什么影像来了,它就现出来;“物去则净”,一切的影像境界去了,它就没有了,它不存的。

所以有智慧的人,有什么境界来了,他顺着这个境界;;处理完了以后,他自己心里不存了。虽然不存,可是常现;虽然常现,而又不存。不是像我们一般没有智慧的人,有一件事情来,用一点脑筋,特别注意记一记这件事,或者念多几遍。好像今天讲的“伊酰移酰,室那室那“,念一遍记不住,念二遍、三遍,念几百遍“室那、室那、室那、室那”,喔!记住了,这个是勉强的。那个不勉强的,本来他一见就记住了,再不会忘了,这叫过目不忘。为什么过目不忘呢?它就像镜子似的。

有智慧的人,不会有嗔心,不会有痴心,不会有慢心,不会有疑心了。为什么呢?这都是唯心所现嘛!在心里头本有的东西,无论它是好,也没有问题;坏,也没有问题,一切都没有问题。

可是这个境界,说得是很容易,做的时候,也是要用一点功夫,才可以得到。这种境地,若没有功夫的人,就这么说:“我也可以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了。”外面没有问题,里边问题发生了——你里边自己和自己就会打架的。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很少的。

又者,若说那个人是很有智慧的,这又要知道,有的是时间智慧,有的是出世智慧。世间智慧,就是世智辩聪;他能言善辩,没有道理,他也讲得很有道理。没有知识的人一听;“喔!他讲得是有道理,是不错的,他所讲的,很好的。”其实,若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不会受他的愚弄。他所讲愚痴的道理,就不会把你愚痴住;这叫“阳中有阴”,智慧里头有愚痴。那么有的阴中也有阳,愚痴里边也有智慧。好像那个人,你看他也不多说话,也很普通的一个人,但是他做的事情,都是正当的;看他很愚痴、很笨的,可是他做出的事情,都很合乎道理。有很多这样子的,所以你观察人,就看你有没有真正的智慧。你有真正智慧,就不会受人愚弄;若没有真正智慧,就会被人所愚弄智慧是这样的,其余的也是这样子。

智慧和愚痴,有一种连带的关系。你愚痴没有了,就是智慧;智慧要是没有了,也就是愚痴。愚痴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愚痴。怎么样讲呢?智慧和愚痴是一个,你会用就是智慧;不会用就是愚痴。好像本来有这个智慧剑,你拿起来就是智慧了,放下就是愚痴了。不是两个,是一个。所以你不要说:“把智慧找着了,把愚痴赶走了它。”不是的,就是一变。你这个手,手心就是智慧,手背就是愚痴。你若用手背拿东西,拿不着的。你看,你用手背来抓东西,抓不起来;你用手心这么一抓,就拿起东西来了。拿不起来东西,这是愚痴;拿起来,这是智慧。

谁都会用这个手,智慧也是这样子的;它是一个,但是两边,看你用那一边。现在明白了没有?有一个人就说:“这回我可明白佛法了,这个wisdom(智慧)和愚痴,就是手。”哈,这用错了!我这是比喻为手,你不要以为智慧和愚痴就是手;好像以指见月,你不要以为手指头就是月亮。

现在讲大智和弘誓。弘,也是大;誓,是誓愿,就是我发誓愿,想要做什么。好像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以前,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个大誓愿,这是阿弥陀佛的大誓愿。

普贤菩萨就发了十大愿王说:我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观音菩萨也发了很多愿,其余的祖师,也都发了很多愿;我们现在学佛法,也都应该每一个人发自己的愿。我对你们讲一讲,不过发不发在你们自己;这个愿,不是我逼着你们发的,是要你们自己发。因为你们不懂,我来提倡一下。

你的愿发得越大越好;你愿力越大,成佛也成得大。你看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度众生,愿愿都是庄严国土。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在因地——现在还没成佛,都是在因地——我们都应该发愿。每一个人可以把你的愿写出来,你发多少愿,要写得详详细细的;不要马马虎虎,囫囵吞枣,就这么说:我发愿度众生。怎样度法?你就一天到晚,这么又想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去度自己身体的众生;这是不可以的。你要详详细细,说你发什么愿?将来怎样子,现在怎样子?过去的,或者有用功、没有用功,有修行、没有修行,那我不管它了;就问你将来要怎样做?你发的愿越大,你将来的果位也是大的。你不要发的愿力,立到那个汗毛梢上——在那汗毛梢上,发一个大愿力。

前面讲的“室那室那”,就叫大智弘誓。什么叫弘誓呢?弘,也是个大;誓,就是誓愿。所以我们人人学佛法,必须要发一个誓愿;这个誓愿是很要紧的。我们修道人要是没有一个誓愿,就好像你不知道这一条路怎样去行,也没有向导,所以你走的道路不知道对不对;你要是有誓愿了,就好像有了向导一样。就好像我们旅行,有一个人带着你到各处去,介绍你所有当地的情形;这个向导,就是譬如你的愿。

为什么诸佛菩萨修道的时候,都要发愿呢?也就是你有愿,然后就有行为。所以地藏菩萨在因地发种种的愿,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你看他这种愿力,多么伟大!所以我们现在学佛法,也都应该发一个愿;你们每一个人愿意做什么,就不妨发一个愿。


{返回 大悲咒句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悲咒句解 38、阿啰参 佛啰舍利
下一篇:大悲咒句解 36、伊酰移酰
 大悲咒句解 53、悉陀夜
 大悲咒句解 67、娑婆诃
 大悲咒句解 78、婆嚧吉帝
 大悲咒句解 12、南无 那啰谨墀
 大悲咒句解 57、悉陀喻艺
 大悲咒句解 61、娑婆诃
 大悲咒句解 27、俱卢俱卢 羯蒙
 大悲咒句解 28、度卢度卢 罚阇耶帝
 大悲咒句解 46、菩提夜 菩提夜
 大悲咒句解 24、萨婆萨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第二十四[栏目: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3)[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关于少林学的一些思考[栏目:徐文明教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二讲之二[栏目:界诠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