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A 第304经(六六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13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

  第304经(六六经):

  本经称为“六六经”,是指六种名相(法),而每个名相,包含六种概念。它们具体是:

  1、六内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2、六外处——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

  3、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4、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5、六受身——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意触生受。

  6、六爱身——眼触生爱、耳触生爱、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身触生爱、意触生爱。

  从上面六组概念中,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处”分为两种,即六内处与六外处;一种是将“身”分为四种,即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从“处”而言,内六处是我们人身所具备的,而外六处泛自外界的现象世界。内六处与外六处的结合,便产生了诸如“识”、“触”、“受”、“爱”等等心理感受。

  佛陀通过以上六种名相的分析,着眼点是落在一个“非我”上面,即这些均为生灭之法,是不实在的,不应该去执取。这是本经的要点。

  第305经(六入处经):

  本经是对304经的进一步细化,所谓由六入处而生三受,若产生染著,便会生起纯大苦聚。若相反,便会成应正道。

  佛陀在经中称本经为“六分别六入处经”,即对于六入处需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别(这个“分别”是一种冥思状态的审察活动)。比如说:

  眼入处---色---眼识---眼触---眼触生受(三受)……

  由眼触而生起三受(苦、乐、不苦不乐),可以归结到一点,便是“眼触生爱”。有了爱,一切问题便从此而生起。我觉得我们不能将“爱”狭隘地理解为“喜爱”,而理解为“执取”似乎更为妥贴。

  由眼根而推及至耳、鼻、舌、身、意,与此相对应的是声、香、味、触、法。所谓对“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做到“不染”“不著”(其他还有诸如“不相杂、不愚暗、不顾念、不系缚”),如此便会“减损五受阴”(减少对五受阴的依赖),从而达到消来染著,做到“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烧,心不烧,身不炽然,心不炽然,身觉乐,心觉乐”,遍体清凉,如同盛夏身入清凉之山,其纤丝不挂、磊落洒脱岂是我辈俗人堪可比拟?

  在经中还提到了具体的修证方法,即三十七道品,在此述略。(7月2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三)~B 第306经(人经)、第307经(见法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二)~N 第301经(迦旃延经):本经叙述何谓正见。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A 第830经、831经叙述一位名叫“迦叶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G 621经是阿难向佛陀请教:对于年少比丘..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三)~C 604经(阿育王因缘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R 第486经~489经(一法经)
 漫说《杂阿含》(卷八)~M 第221经(趣经):本经中佛陀向弟子们介绍..
 漫说《长阿含》(卷十五)~B 种德师徒间的对话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J 573经:讲述外道阿耆毗迦出家二十余年..
 漫说《长阿含》(卷十二)~C 佛陀住世时的有常与无常等学说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N 1076经:本经叙述陀骠摩罗子请佛允许..
 漫说《长阿含》(卷十二)~A 一、清净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一三二一)[栏目:杂阿含经]
 关于破瓦法和往生的开示[栏目:藏传净土法门·参考资料]
 三论宗的“二谛”论和“八不中道”论[栏目:三论宗文集]
 佛教与宗教及哲学(贤悟)[栏目:佛教与哲学]
 《心经》的真实义[栏目:传喜法师]
 解脱心 A Heart Released 五、世间万物的根本因缘[栏目:解脱心 A Heart Release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栏目:慧律法师]
 怎么选择和自己相应的功课?做功课怎么做?[栏目:学诚法师·微教言]
 念佛不断 大士接引 (明 成静尼)[栏目:释门法戒录]
 铁眼募钱(慈明)[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