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A 第304经(六六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65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

  第304经(六六经):

  本经称为“六六经”,是指六种名相(法),而每个名相,包含六种概念。它们具体是:

  1、六内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2、六外处——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

  3、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4、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5、六受身——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意触生受。

  6、六爱身——眼触生爱、耳触生爱、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身触生爱、意触生爱。

  从上面六组概念中,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处”分为两种,即六内处与六外处;一种是将“身”分为四种,即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从“处”而言,内六处是我们人身所具备的,而外六处泛自外界的现象世界。内六处与外六处的结合,便产生了诸如“识”、“触”、“受”、“爱”等等心理感受。

  佛陀通过以上六种名相的分析,着眼点是落在一个“非我”上面,即这些均为生灭之法,是不实在的,不应该去执取。这是本经的要点。

  第305经(六入处经):

  本经是对304经的进一步细化,所谓由六入处而生三受,若产生染著,便会生起纯大苦聚。若相反,便会成应正道。

  佛陀在经中称本经为“六分别六入处经”,即对于六入处需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别(这个“分别”是一种冥思状态的审察活动)。比如说:

  眼入处---色---眼识---眼触---眼触生受(三受)……

  由眼触而生起三受(苦、乐、不苦不乐),可以归结到一点,便是“眼触生爱”。有了爱,一切问题便从此而生起。我觉得我们不能将“爱”狭隘地理解为“喜爱”,而理解为“执取”似乎更为妥贴。

  由眼根而推及至耳、鼻、舌、身、意,与此相对应的是声、香、味、触、法。所谓对“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做到“不染”“不著”(其他还有诸如“不相杂、不愚暗、不顾念、不系缚”),如此便会“减损五受阴”(减少对五受阴的依赖),从而达到消来染著,做到“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烧,心不烧,身不炽然,心不炽然,身觉乐,心觉乐”,遍体清凉,如同盛夏身入清凉之山,其纤丝不挂、磊落洒脱岂是我辈俗人堪可比拟?

  在经中还提到了具体的修证方法,即三十七道品,在此述略。(7月2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三)~B 第306经(人经)、第307经(见法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二)~N 第301经(迦旃延经):本经叙述何谓正见。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D 四、阿兰那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D 四、牛角娑罗林经(下,185)..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E 第347经(须深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五)~D 四、念经
 漫说《中阿含》(卷七)~B 二、象迹喻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E 1215经、1216经:如前所述,婆耆..
 漫说《中阿含》(卷四)~D 断惑证真
 漫说《中阿含》(卷三)~E 五、思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J 第323经(六内入处经):本经阐述的何为..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J 第398经(因陀罗柱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模块三: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负责(5)[栏目:佛是一棵树 第四部分:佛法中的六度空间]
 这辈子最爱的人[栏目: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天时地利人和[栏目:仁焕法师]
 十一届:在闭营式上的发言(明契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法身[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三节 事事无碍与性具善恶(1)[栏目:般若锋兮金刚焰]
 为什么杀生的罪业有那么严重呢?[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觉者之言 第一谛 苦圣谛[栏目:三界智尊者]
 对於下士共道及中士共道之加行与正行,应如何理解?[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莲花生大士略传(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著)[栏目:莲华生大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