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I 第322经(眼内入处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37

  第322经(眼内入处经):

  本经重点讲六内处、外六处的可见与不可见、有对与无对。

  我们知道,眼等六根为六内处,色等六境为外六处。有比丘对这些问题不是很了解,于是向佛陀请教:“云何眼是内入处?”佛陀回答说:“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说。”后来这位比丘又问:“世尊!如世尊说,意是内入处,不广分别。云何意是内入处?”佛陀回答说:“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上面这段话的重点在于“不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什么叫“有对”,什么叫“无对”?有对与无对彼此相互对应,“对”,是“障碍”义,通俗地讲,有对就是有障碍,无对就是无障碍。在上面的一段经文中,佛陀将六根中的前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喻为可见之物,即有对;而将意(或心、识)喻为不可见之物,即无对。有对是占用物质空间,而无对则无有占据物质空间。在本经的后面,佛陀将六境中的前五境(色、声、香、味、触)纳入有对,而将第六境(法)纳入无对,即是说前五根与前五境为有对,意根对法境为无对。从有对上讲,眼等为四大所造,这个好理解。如果我们认为眼等为四大所造,便认为它们是实有(有障碍性),这便是错误;而意法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却不能认为它们非四大所造,便认为他们是虚无(无障碍性)。而所谓的“内”,是针对我们众生自身而言;所谓“外”,是相对于自身之外的各种物体而言(有形或无形)。

  有对分为三种,第一,障碍有对,指五根、五境等十色界皆为物质,故如手碍手,石碍石,二物不能同时于同处生,称为障碍有对。第二,境界有对,指心、心所唯于自之所缘境而转,即为各自所缘之法所拘束。第三,所缘有对,指心、心所唯于自之所缘境而转,即为各自所缘之法所拘束(此三种分类参考于《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在本经的结束处,当比丘问到“云何法外入处”时,佛陀回答说“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这里的十一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声香味触五境,共为十一。《俱舍论》称法境处乃摄除了五根五境,及心王外的余法。可见法处范围极广,凡是十一处以外的一切物体,均可纳入法入处的范围。顺便说一句,本经从表面上意句平平,然实际上却十分艰深难懂。坦率地说,我本人也是一知半解,对经中所表述的义理,半天也理不出个头绪。(7月13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三)~J 第323经(六内入处经):本经阐述的何为六内入处。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三)~H 第314经(断欲经):本经叙述如对于六处能够做到断欲的话,则可以做到“不受后有”,即不再会受到轮回的束缚。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B 1122经:本经是诸多释氏请教于佛陀,..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C 第345经(集生经):本经为佛陀用偈问舍..
 漫说《中阿含》(卷十三)~A2 獭兽之喻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H 第552经~555经(诃梨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A 一、柔软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K 1193经:记述梵天劝说瞿迦梨比丘离开..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六)~B 二、象迹喻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八)~B 二、须闲提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三)~A 一、释问经
 《长阿含经》内容综述(A)(表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功[栏目:万行法语]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三卷[栏目: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普贤行愿颂讲记 三[栏目:隆莲法师]
 前正觉山与苦行林[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佛学问答类编 (持戒第五)[栏目:李炳南居士]
 应忆念无常而精进修法[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家庭教育之三[栏目:仁焕法师]
 香点完以后香脚如何处理?[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04-083生活语录[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
 佛法修学概要 十[栏目:佛法修学概要·净界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