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D 第372经(颇求那经):本经叙述颇求那比丘对于四食不甚了解,佛示之以因缘解脱之理。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88

  第372经(颇求那经):

  本经叙述颇求那比丘对于四食不甚了解,佛示之以因缘解脱之理。

  佛陀有次对诸比丘谈到了“四食”,他说:“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此时有一位比丘叫颇求那,坐在佛后为佛陀执扇,他听完世尊的说法后,便问了一句:“世尊!谁食此识?”——到底是谁,在食此识呢?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颇求那在没有领会佛陀说法意图的前提下,运用了逻辑推理来请教佛陀的说法。颇求那的逻辑是:既然有四种食可以“资益”众生,那么这四种食,又究竟为哪些众生所食用?比如说,粗抟食的食用对象有哪些,识食的食用对象又有哪些?

  佛陀一听,指出了颇求那的错误:“我不言有食识者,我若言有食识者,汝应作是问。我说识是食,汝应问言:何因缘故有识食?我则答言:能招未来有,令相续生;有有故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

  佛陀的这段话说的很清楚:他并没有说有“以识为食”之人。佛陀所讲的是“识是食”,即以“识”作为自己的生存状态,以“识”作为他们滋养生命延续的媒介。此时,作为问者的颇求那应作如是问:“是什么因缘,而有识食呢?”佛陀便回答说:“能招感未来之有(生存方式),使其相续而生生不断。正因为有了‘有’,才会有六入处;有了六入处,便产生了‘触’。”此处所讲的,便是因缘所生法的众生生死轮回法则。

  但是从经文上看,颇求那似乎并未听明白佛陀的要义,他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

  “为谁触?”——到底谁为之‘触’呢?

  “为谁受?”——到底谁为之‘受’呢?

  “为谁爱?”——到底谁为之‘爱’呢?

  “为谁取?”——到底谁为之‘取’呢?

  “为谁有?”——到底谁为之‘有’呢?

  佛陀讲的是十二因缘,而颇求那却追问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根本让人无法回答。比如说我们谈轮回,如果我们一个劲地追问“谁在轮回?”那样的话就很难回答,因为这些问题根本说不清楚,无法回答。

  我们将佛陀的话进行综合,便可得出十二因缘的完整表述:

  因四食故,能招未来有,令相续生;有有故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触缘故有受,受缘爱;缘受故有爱,爱缘取;爱缘故有取,取缘有;缘取故缘有有,能招当来有触生是名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旭是纯大苦聚生。(顺缘)相反,若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集灭。(逆缘)如果进一步上推,便是“有”——生命存在。我们的生命靠什么而存在?是靠“食”(无论是哪一种食),这就要我们既要看到“食”的长处(资养色身),更要认识到“食”的过患,即如果过于贪求于食,便无法生起厌离心,最终于无法摆脱忧悲恼苦。这里面的因果关系,大致如此。(8月9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五)~E 第373经(子肉经):本经重点阐述观察四食的过患。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五)~C 第371经(食经):本经从四食的角度,阐述纯大苦聚的产生根源(即四食),即对于四食的贪爱,导致我们对于物欲的贪求与不知厌足。
 漫说《杂阿含》(卷八)~B 第197的(示现经)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H 1336经:本经叙述阿那律陀尊者不为天神..
 漫说《中阿含》(卷十三)~B2 世尊亲授弥勒金缕衣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C 1224经、1225经:此二经为天帝释..
 漫说《长阿含》(卷十一)~E 《善生经》所揭示的家庭伦理道德
 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7)
 漫说《中阿含》(卷十)~G 十、本际经;十一、食经(上、);十二、食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G 978经:重点阐述如何鉴别恶知识冒充善..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E 845经和846经所述为五种恐怖。..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P 1265经~1266经:此二经阐述佛教..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什么学佛 第六章 供佛 4.孝敬父母种福田[栏目:能弘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0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法见 3 念的力量[栏目:向智尊者]
 十富十穷文[栏目:佛教道歌诗词]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五[栏目:慧律法师]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栏目:净土宗祖师及高僧的故事]
 漫说《杂阿含》(卷二)~P 第58经(阴根经):叙述五受阴乃以欲为根,而生欲集、欲生、欲触。[栏目:界定法师]
 拯救大地之要[栏目:静思法语·释证严]
 各宗义理都是为了阐述佛法妙义,引人证入无生,为什么要分那么清楚?[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堕胎的伤害[栏目:远离堕胎]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