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A 第455经(想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19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

  第455经(想经):本经与454经大体相同,“缘界种种故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觉,缘种种觉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第456经(正受经):本经叙述有光界、净界,乃至有灭界。

  本经比较抽象,已涉及到了“三界”的范畴,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佛陀说:“有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界、非想非非想入界,有灭界。”这里选取了色界的二天(光界、净界)和无色界的四天(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同时也提到一个“灭界”(修灭尽定而得定报)。佛陀讲这些的“界”,一般修习的比丘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达到这样的“界”境。于是有比丘就站起来请教:“如此诸界,何因缘可知?”

  佛陀是如何回答的呢?

  “彼光界者,缘暗故可知;净界缘不净故可知;无量空入处界者,缘色故可知;无量识入处界者,缘内故可知;无所有入处界者,缘所有可知;非想非非想入处界者,缘有第一故可知;灭界者,无有身可知。”

  对于佛陀的这段回答,我们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佛陀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用了该命题的对立面来进行阐释,比如说用光的对立面即暗来解释何谓光界,说明那里充满着光明。上面的“缘有第一故”一句,十分费解,南传经文作“缘于无所有处而被了知”。若根据南传经文理解,则“非想非非想”与“无所有”似乎成了一组对立命题,这又无法解释得通。至于最后一句的“灭界”与“无有身”相对立,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里的“灭”,可以理解为色身的彻底消失,也可以理解为了却色身的轮回(无余涅槃);而“有身”,则仍在世间流转轮回,仍有色身的存在(广义上的色身)。从“灭界”这一概念上讲,它是指一种禅定状态,即进入到“受想灭定”的禅定境界。达到这种禅定的人,不等于色身消逝,它主要是指心与心所皆已灭尽,即六识的心作用皆灭尽的精神统一状态。此定系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的圣者(即不还果以上之圣者),为乐无心之寂静境而入的定。修此定,得生于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

  此时比丘又问:“彼光界乃至灭界,以何正受而得?”正受,是指进入禅定状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用什么样的禅定状态,可以感知到这些“界”的存在?佛陀回答道:

  1、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于自行正受而得;

  2、非想非非想入处界,于第一有正受而得;

  3、灭界于有身灭正受而得。

  关于第一点,“自行正受”译义不明,南传经文作“想正受”。此处是否可以理解为“通过自己禅定中的精进思惟,就可以达到”呢?

  关于第二点,“第一有正受”中的“第一有”译义不明,南传经文作“剩余的行”,即“以残余细微的行(进入)正受而获得”。据称在“非想非非想”境界中,“想”与其他“心的功能”(要素)只以“残余细微的行”进行呈现。

  第三点中,“有身灭正受而得”的“有身灭”译义不明朗,南传经文作“灭”,即“以灭(进入的)正受而获得”。即这种境界只能通过进入灭尽定的状态而获得。(9月9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七)~B 第457经(说经):本经叙述缘于界之上中下,而思想、言语的上中下。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六)~J 第452、453经、454经:本三经叙述界为精神作用的根本,缘界而生触。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D 第548经(摩偷罗经):本经叙述四姓平等..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A 1222经:本经以故事的形式来颂赞天帝..
 漫说《长阿含》(卷十四)~C 六十二种颠倒见
 漫说《杂阿含》(卷三)~C 第62经(分别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七)~A 713经(转趣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四)~D 六十二种颠倒见
 漫说《中阿含》(卷十三)~B1 二、说本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J 1119经:本经叙述天帝释与阿修罗王各说..
 漫说《杂阿含》(卷七)~G 177经:“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
 漫说《长阿含》(卷二十)~C 各洲界人们的体形状况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明辨) 八圣道 1.正见-业[栏目:约翰·布列特文集]
 受戒后不想守如何舍?[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杂宝藏经白话 差摩释子患目皈依三宝得眼净缘第七十五[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我们常说这是共业所致。请问,我们看到的都是恶业方面的共业,那在善业方面有没有共业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素食是健康长寿之本(陆忠培)[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在家居士为求清净剃头可以吗?[栏目:戒律仪轨·净空法师问答]
 藏传因明典籍中的反驳论证探析(达哇)[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145.三交智嵩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认识佛教[栏目:济群法师]
 四十三世 金陵法灯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