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D 第460~463经:此四经为长者瞿师罗向阿难请教有关“界”的话题。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27

  第460~463经:此四经为长者瞿师罗向阿难请教有关“界”的话题。

  460经叙述眼界、色界乃分别存在,此二因缘而生识,三事和合乃生触。值得注意的是,此四经并非佛亲口说,而是由阿难代为宣说。有位名叫瞿师罗的长者造访阿难,向阿难请教一个问题:“所说种种界,云何为种种界?”看样子瞿师罗长者在别的地方听到过“界”这个名词,但是他搞不清楚什么叫“界”、“种种界”,于是来阿难尊者地方讨教。阿难告诉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十八界”。此十八界分别为六根、六境与六识,所谓“眼界异、色界异喜处,二因缘生识”。阿难在这里不仅提到了十八界,也提到了“三事和合生触”的三种触、三种受,即喜触生乐受,苦触生苦受,不苦不乐触生不苦不乐受。

  在461经中,阿难提到了三界,即欲界、色界与无色界。阿难在偈中说“舍一切有余,得无余寂灭。于身和合界,永尽无余证”,是说此三界皆不究竟,只有证得了无余涅槃,才是真正脱离了“界”的束缚。在462经中,阿难仍就三界之事而作偈,所谓“若色界众生,及住无色界,不识灭界者,还后受诸有。若断于色界,不住无色界,灭界心解脱,永离于生死”,其大意与461经总体相仿,也就是说三界并非安乐之所,欲界不用说,色界也有问题,就连很多人企盼终生的无色界,也是没必要去留恋的。只有出离三界(灭界),才能真正脱离于生死。因此在463经中,阿难进一步提出了“出三界”,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出离方法,即“断除一切爱,一切行灭尽,知一切有余,不复转还有”。断除贪爱,就不会造出种种恶业,这是灭除烦恼的根本方法。如果贪爱不除,烦恼将无从断起。这是常识,也是佛陀以及诸大弟子们反复强调的话题,也是原始佛教的根本要义所在。(9月12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七)~E 第464经(同法经):本经阿难诣诸上座以及佛所请教问题,均得到同一答复。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七)~C 第459经:本经是佛陀与婆罗门之间的问答语录:婆罗门主张众生非自作、非他作,佛陀乃告之说众生有自作、有他作。
 漫说《杂阿含》(卷九)~J 第246经(七年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I 第624经阐述有关修习四念处的一些次第..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A 第559经(迦摩经):本经为迦摩尊者与..
 漫说《中阿含》(卷十四)~B 二、大善见王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C 三、牛角娑罗林经(上,184)..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五)~C 三、受法经(上、下)(174、175)..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P 1309经:本经叙述杀灭瞋恚可得身心大..
 漫说《长阿含》(卷二)~G 当取灭度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D 第372经(颇求那经):本经叙述颇求那比..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O 1264经:本经主题为:“知恩报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6-081布施与供养[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
 两内侍的命运[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你愿意成为神像还是木鱼[栏目:看开]
 《如理听闻是趣入佛法的先导》(7-9讲)[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八)[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佛法与生活[栏目:于凌波居士]
 基本的不安全感[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
 收拢生机,创造奇迹[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茶与禅修[栏目:禅茶文化]
 《因果明镜论》讲记 八[栏目:智海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