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经~468经:此三经与上述465经,都是罗睺罗尊者向佛陀请教的一些问题,佛陀及时从不同角度给予精辟的回答。
在此三经中,罗睺罗的提问是:“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系著使?”这个提问在465~468四经中完全相同,一字不差。从“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经句中可看出,罗睺罗尊者似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而佛陀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答。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佛陀反复说,乃是罗睺罗尊者没有完全听明白,而是佛陀假籍尊者之问,对其他未悟道行者进行点拔,因此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466经叙述如知见三受乃以触为因而生,则可达无我、无我见,乃至无有结使。“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谓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止、清凉、没,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此段话是对三受产生根源的细致分析,所谓三事和合生触,触生受,受分苦、乐等三种。
467经提示对三受进行细微的观察,对于三受,“观于乐受而作苦想,观于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想”。这段经文非常重要,它是对三受的一种对治观想,即有乐受时,我们当观察到乐中的痛苦;当我们正在遭受痛苦的煎熬时,我们应该观想比痛苦更加痛苦的“百剑刺身”的极端苦楚,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痛不欲生;当我们既无痛苦也无快乐的那种折磨时(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讲的“枯燥无味”、“百无聊赖”,当然,严格来讲,这也是一种痛苦),我们当树立起“无常”观想。比丘只有树立起上述三种观点,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正见”,“寂灭安乐道,住于最近边,永离诸烦恼,摧伏众魔军。”
468经进一步对于三受进行观察,“观于乐受,为断乐受贪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苦受嗔恚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不苦不乐受痴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我们为什么要对三受进行观想呢?最要紧的还是为了断除在我们那份根深蒂固的“贪、嗔、痴”——此三毒不除,修梵行也将毫无建树、毫无希望。因此,佛陀语重心长地对罗睺罗说:“若比丘乐受贪使已断、已知,苦受恚使……不苦不乐痴使已断、已知者,是名比丘断除爱欲缚、去诸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这里的“慢无间等”,即是去除了最难根除的“贡高我慢”。只有去除我慢,才能达到“究竟苦边”的终极解脱。正如经中偈颂所言:“觉知诸受者,现法尽诸漏;明智者命终,不堕于众数;众数既已断,永处般涅槃。”(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