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M 480经叙述如不能如实而“知受”乃至“离受”,则非沙门、非婆罗门;非沙门义、非婆罗门义。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48

  第480经、481经:

  480经叙述如不能如实而“知受”乃至“离受”,则非沙门、非婆罗门;非沙门义、非婆罗门义。第481经是对“受”如何生起的考察,所谓受乃有因缘而生,若不知缘缘,乃至缘缘灭道迹的话,就是真的沙门婆罗门。

  在481经中,我们见到佛陀如此对诸比丘说:“我欲于此中半月坐禅。诸比丘!勿复游行,唯除乞食及布萨。”从佛陀的这句话中,我似乎觉察到此时正值雨季,不太适合远行跋涉;其次,佛陀“于此中半月坐禅”,肯定对某个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索,而且足以见到这个问题是何等的重要(起码对诸比丘来说是这样的)!佛陀究竟在思考着一个怎样的问题呢?比丘们在私下里都在猜测,莫衷一是。半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佛陀从林中的静室中出来,“敷坐具,于众前坐”,然后对大家说:“我以初成佛时所思惟禅法少许禅分(一小部分禅修法),于今半月,思惟作是念:诸有众生,生受皆有因缘,非无因缘。”

  从这里可以看出,佛陀在初成佛的时候,就已经在思考“生受”这个大问题。时至今日,他一有闲暇,仍在思考着这个“生受”(所生之受)。思惟观察的结果是“生受皆有因缘”,即受由因缘而生起,无因缘则无受——这完全符合缘起法则,也是佛教的一贯的、基本的精神范畴。

  受的生起是由于什么因缘呢?“欲是因缘、觉是因缘、触是因缘”,这里谈到了“生受”的三大因缘,即“欲”、“觉”、“触”。欲,是指我们与生俱来的欲望;觉,是思想与心念的寻伺;触,是由于根境识三者和合的产物,是对所缘对象的某种执著。它们三者只能说是“生受”的因缘之一,却不能理解为因缘的全部。当然,佛陀在接下来讲“于欲不寂灭、觉不寂灭、触不寂灭,彼因缘故,众生受受”、“彼欲寂灭、觉寂灭、触寂灭,以彼因缘故,众生生受”,也同样是说这三者是“生受”的三个主要条件(因缘),而非绝对的、唯一的因缘。这个“受”,也并非全是恶受,它也有善受,比如说由于修习八正道、由于具备正智寂灭,也会生受,只是这个受已经不再遭受到恶感果报,对于修习乃是起着增上因缘的正面作用。

  从佛陀“半月坐禅”而思惟“生受”因缘这则经文中,我们可以揣度出:佛陀在一生的弘化过程中,始终将对生命的终极思索、如何对治烦恼、如何获得解脱作为说法的首要任务来对待。因为这些问题皆是基础中的基础,它们不仅真实可信,而且会令我们感到十分受用。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对生命本源的终极思索,似乎已成稀有资源。(9月24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七)~N 第482经(喜乐经):本经叙述给孤独长者供养佛及大众三月衣食,佛为之授记。舍利弗闻之生欢喜心,向佛吐谈自己的感受。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七)~L 第475经~479经:475经叙述过去毗婆尸佛如何观察三受;476经叙述某位比丘如何观察三受。
 漫说《杂阿含》(卷十一)~A 第273经(手声喻经)
 漫说《中阿含》(卷十一)~E 五、频鞞娑逻王迎佛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A 一、柔软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B 1146经是波斯匿王向佛陀请教轮回转世..
 漫说《中阿含》(卷八)~B2 《侍者经》续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P 992经:本经叙述二种福田。这..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A 第304经(六六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C 654~659经(慧根经)、660经:..
 漫说《中阿含》(卷十三)~A1 一、乌鸟喻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八)~H 第502经(无明经):本经与501经内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题杜鹃牡丹图[栏目: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人类成段食,社会成封建[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06-014静虑无常备要[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
 探索欲望[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拿佛法里讲的善恶标准来衡量自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童蒙止观 第四讲[栏目:楞严悲华法师]
 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栏目:达照法师]
 预感是什么?它一定是对的吗?[栏目:法清法师·问答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