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E 第549经(迦梨经):本经是居家优婆夷与摩诃迦旃延尊者之间的问答偈语录。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46

  第549经(迦梨经):本经是居家优婆夷与摩诃迦旃延尊者之间的问答偈语录。

  本经有些复杂,过去佛教大德喜欢用偈语的方式相互问答。在某一时期,佛住舍卫国的祇园精舍,而摩诃迦旃延尊者则居住于阿槃提国的某一处精舍。阿槃提国位于西印度频阇耶山脉之北,憍赏弥国之西,而舍卫国则居中印度,看来二地的距离不近。迦旃延尊者早上外出乞食,“至迦梨迦优婆夷舍”,(“迦梨迦优婆夷”是人名;另解,“优婆夷”是居家女居士,“迦梨迦”是该女居士名,从上下文经句解读,后一种解读更符合经义)。这位优婆夷对迦旃延尊者很恭敬很客气,顶礼后就向迦旃延尊者请教一事:“如世尊所说,答僧耆多童女所问,如世尊说,僧耆多童女所问偈”,就是说一位名叫“僧耆多”的童女,曾经请教过佛陀法义——具体请教些什么内容,只能从佛陀回答的偈颂中找答案。佛陀用偈颂的形式对僧耆多童女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位优婆夷不知从何处听闻了这个偈颂,但是她弄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今天正好遇见迦旃延尊者,时机难得,所以特地向迦旃延尊者请教。这个偈颂是:

  实义存于心寂灭而不乱降伏诸勇猛可爱端正色一心独静思

  服食妙禅乐是则为远离世间之伴党世间诸伴党无习近我者

  如果我们从字面上去理解此偈颂,大致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内心常存于真实究竟之义,那么就呈寂灭之相而一心不乱。此时,我们面上呈端色可爱之色,行为处世就会远离伴党了然一身,来去自如,无牵无挂。这里的“伴党”,可理解为世间的伙伴。伙伴本来是好事,可是一旦结而为党,就为与利益相牵连,有利益便会有诤讼,因此出家人应该远离伴党的,搞伴党,搞个人小圈子,给每个成员都贴上标签,并不是什么好事。当然,伴党为善,倒也无妨;倘伴党为恶,其遗祸可就大了。反过来说,我们为什么会有伴党呢?还是我们没有做到“实义存于心”,没有做到真正的“寂灭”,没有做到心尘不起。

  迦旃延对这句偈的认识是从禅定的境界层次角度入手的。他讲到了十遍处,第一便是地一切入处(地遍处)——以广大平整的地面作为专注对象(所缘)的禅定。然后将“地”转换成“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共计十处。迦旃延说:“若沙门婆罗门于地(十遍处)一切入处正受(禅定),此则无上,为求此果,见患、见灭、见灭道迹;以见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故,得真实义存于心,寂灭而不乱。……若有沙门婆罗门乃至于识处一切入处正受,清净鲜白者,见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以见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故,是则实义存于心,寂灭而不乱,善见、善入。”

  以十种对象(六大外加四色)为禅修观想的对象,观想其遍一切的假想观,目的是“见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观想未必能得到实际的利益,但是我们一旦“见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情况就不同了,此时便会逐渐得到“真实义”,且这种真实义一旦存于心,便会寂灭而不乱,便会沉浸于无上的禅乐之中。不过从经文中我似乎隐约地感受出,佛陀的这些偈颂,似乎对当时僧界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所提出的批评,即“伴党”既可理解为我们需要对治的烦恼,亦可理解为现实存在的僧团派系情形。(11月13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十)~F 第550经(离经):经中叙述若圣弟子念于六种功德(六念)的话,就能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之法。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十)~D 第548经(摩偷罗经):本经叙述四姓平等,唯有业的差别。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J 1173经:本经主旨是教导我们应认清一..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七)~A 一、箭毛经(上)(207)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F 927经为释氏摩诃男向佛陀请教的相关问..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B 二、自观心经(上、下)
 漫说《中阿含》(卷一)~D 四、水喻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F 1137经与乞食法有关的话题。..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D 第309经、第310经(鹿纽经)..
 漫说《杂阿含》(卷五)~F 第108经(西方比丘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F 566经~575经:此十经均叙述质多罗..
 漫说《杂阿含》(卷二)~C 第37经(我经)、38经(卑下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我们来世间只有一个目的[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您认为,目前的佛教传播是否比较缺乏像电视等这种弘法形式?现代化的各种弘法方式主要会带来哪些好处?[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认识佛教与佛法[栏目:白云禅师]
 大心量、大福报、大慈悲、大智慧[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安居第四十三日(三):值得庆慰的一生[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空观、假观与中观在修行上的依据[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浅谈诸法无自性[栏目:中观宗文集]
 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想[栏目:楼宇烈教授]
 寂寂四谛禅[栏目:首愚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九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