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普贤行愿品》讲记(一)
 
{返回 《普贤行愿品》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909

《普贤行愿品》讲记(一)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开始讲解《普贤行愿品》。
 
  我们现在无论是闻法还是修法的时候,主要通过《普贤行愿品》来回向和发愿,通过《普贤行愿品》消业积福。我们的历代祖师们也非常重视《普贤行愿品》,尤其是法王如意宝非常重视这部经典。他老人家在世时曾经讲过,他不希求任何东西、任何法,只强烈希求四众弟子每天至少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法王如意宝为什么这样重视《普贤行愿品》呢?为什么要在四众弟子面前这样强调修持《普贤行愿品》呢?因为对于修大乘佛法而言,这部经典是非常重要的。在喇荣,做任何善法的时候,都会念诵《普贤行愿品》。大乘佛法中,一切菩萨的学处都包含在这里。
 
  四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最后一品就是《普贤行愿品》。这是普贤菩萨亲自传授给善财童子的法。上师老人家也曾经讲过,他是善财童子的转世,也可以说是善财童子的化身。当时善财童子亲近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很多善知识,获得了文殊菩萨殊胜的加持,打开了广大智慧之门,现量证悟了诸法最究竟的实相,令他有能力真正进入普贤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界当中。
 
  其实《普贤行愿品》的内容非常深广。真正要进入这样不可思议的境界,真正要发出这样的愿,至少要达到初地以上菩萨。善财童子本身善根深厚,而后获得了文殊菩萨的加持,开启了广大智慧之门,真正进入了这样的状态,亲见了普贤菩萨,得到了普贤菩萨的亲自摄受。普贤菩萨给他传授了这样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这里有这样一个甚深的缘起和意义。
 
  我们现在无论是闻法、修法的时候,还是做任何善事的时候,也都会念诵《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的最后一品,但是它也可以单独成为一部经。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比如《般若五百颂》等,都是从经中摘下来的,也可独立成为一部经。
 
  《普贤行愿品》有汉文版,也有藏文版。
 
  按藏文版的解释,是《圣尊普贤行愿之王》。其内容分三部分:初义、经义、末义。“初义”是最初的内容,“经义”是这部经的意义,“末义”是最后结束的意义。
 
  初义可以分两部分,一个是名义,一个是译礼。
 
  名义是“圣尊普贤行愿之王”。
 
  “圣尊普贤”可以指普贤菩萨,也可以指所有的菩萨,位前菩萨、登位菩萨、位后菩萨。位前菩萨指处于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登位菩萨指初地到十地的菩萨。位后菩萨指成佛以后的菩萨,比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他们都已经成就佛果了,但是他们在示现上为菩萨,以菩萨的身相来度化众生。所有的菩萨都可以叫普贤。
 
  “普贤行愿”是指普贤菩萨所宣讲的行愿,也可以指所有菩萨的行愿。“行”是他们的所行所做,“愿”主要是他们的所思所想。一个是行为,一个是思想。也可以说是普贤菩萨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以说是一切菩萨的思想和行为。
 
  下面的内容都是普贤菩萨的行愿,也可以说是一切菩萨的行愿。这都可以包括在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里: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罪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
 
  “行愿”还可以这样解释:“行”指普贤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可以指一切菩萨的学处;“愿”是我们对这些学处、境界有强烈的希求之心。
 
  “行愿之王”:在这里所发的这个愿,不是普通的愿,不是普通的欲望,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译礼,指翻译的时候,译师们为了遣除自己翻译过程中的违缘而做的礼拜。“顶礼文殊童子尊”,在此顶礼了文殊菩萨。
 
  经义分三个阶段,前行、正行、后行。前行是修七支供,清净相续。要成就这些愿,也要积资净障。若是没有净除业障,没有积累福德,这个愿也不会圆满,不会成就。所以首先修七支供,使自己的相续得以清净,自己的资粮得以增长乃至圆满。正行,就是展开宣讲这些愿望。后行是讲《普贤行愿品》的功德而结束。
 
  汉文版的《普贤行愿品》总共分十二个部分:(一)礼敬支;(二)供养支;(三)悔罪支;(四)随喜支;(五)请转*轮支;(六)请佛住世支;(七)回向支;(八)愿差别;(九)愿边际;(十)愿利益;(十一)劝受持;(十二)总回向。
 
  (一)礼敬支。
 
  包括三门总礼、身的礼拜、语的礼拜、意的礼拜。
 
  1、三门总礼。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在一切处、一切时中所示现的一切如来。“十方”包括一切处,“三世”包括一切时,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人师子”指佛陀,一切如来。在藏文版中,这个“师”是狮子的“狮”。群兽之王就是雪山的狮子,人中之王就是佛陀。这是拿雪山的狮子来比喻佛陀。为什么呢?雪山里的狮子一出现,其它的野兽都会心惊胆战。佛陀一出现,一切天魔外道也是心惊胆战。还有一种解释:佛在人间示现为人相,也可以叫“人师子”。一切处、一切时当中所示现的一切如来,这是我们恭敬礼拜的对境。
 
  “我以清净身语意”:“清净身语意”指清净的身,清净的语,清净的意。我们依靠什么礼拜?就要依靠这些来恭敬做礼拜。恭敬顶礼时,身、语、意都要清净。
 
  这里主要是要求心要清净。心清净了,身和语才能清净,因为心是决定身和语的关键。心清净了,在它带动下的身和语也是清净的。若是心不清净,身和语也不会清净。所以我们要以清净的身语意恭敬顶礼。
 
  意清净,这里主要说的是深信。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有胜解信心,并且以觉悟或智慧的心态来净除身语意的污染。若是没有这样觉悟的境界,身语意上的这些染污是不会清净的。所以要有胜解信心。
 
  然后是礼拜。在前面讲过,礼拜主要是对治傲慢心的。有恭敬之心,才能对治傲慢心。什么叫恭敬之心?就是了知诸佛如来这些无漏的功德,并且生起欢喜之心;同时发现自己的过失,并且有惭愧之心。
 
  为什么要这样讲呢?顶礼的根本是恭敬心。若没有恭敬心,就没有真正的顶礼,没有真正的礼拜。顶礼是要对治傲慢心的。傲慢心的两大特点是:其一,看不到对方的功德;其二,发现不了自己的过患。有傲慢心的人,不会有任何进步,不会有任何成就。因为他发现不了对方的功德,也就无法能够对这些功德生起欢喜心,所以他学不到对方这些无漏的功德,也发现不了自己的过患。
 
  现在的人到处怨天尤人,就是因为有傲慢心。自己还不服气:“我没有傲慢啊!”这就是傲慢。其实一切的错误,一切的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对方没有错,对方没有问题,一切的不清净都是自己的心,一切的不幸运都是自己的业障。若是你心清净了,则一切清净;若是你自己的业障消除了,还会遭受这些不幸吗?还会遭受这些痛苦吗?不会的,都是自己的问题。但你没有发现,没有觉察到,还认为自己没有错,不是自己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忏悔?我找不到忏悔的对境啊!”这个问题就更大了,这叫傲慢心。这种人永远改正不了自己的过失,永远觉察不到自己的错误或问题。这种人还能有进步吗?我经常说的“水里的石头”,就是指这种人。水里的石头,泡得再久,既不会泡软,也不会泡开。
 
  犯错误不算错误,不认识错误才是错误。作为凡夫,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但若是你能反省、能忏悔,都可以改变,都可以清净。
 
  做礼拜、顶礼,这就是普贤行愿,是我们要学的、要修的,我们要跟普贤菩萨学,要跟这些菩萨学,才能进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若你不向普贤菩萨学,不去学这些菩萨的学处,你就无法进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礼敬诸佛,这就是普贤菩萨的行愿,也可以说是一切菩萨摩诃萨的学处。
 
  礼敬诸佛,有身礼拜、语礼拜、意礼拜。但根本是意礼拜,要以恭敬心,恭敬顶礼。什么叫恭敬心?就是直接对治傲慢的心态与信念。处处能想到诸佛的功德,并生起欢喜心;处处能发现自己的过患,并且有忏悔、惭愧之心。这叫恭敬心。这种心念,能直接对治傲慢心。
 
  恭敬心有两大特点,傲慢心也有两大特点,彼此的两大特点是相反的。若是在自己的心相续中具有恭敬心,傲慢心就生不起来了。有热的地方,就不能有冷。同样,在心相续中有恭敬心,就不会有傲慢心;有傲慢心,就不会有恭敬心。
 
  “我对佛很恭敬啊!我对上师很恭敬啊!”若是真有恭敬心,就不会埋怨佛,更不会埋怨上师。在心相续中要有恭敬心,然后以恭敬心做礼拜,这叫礼敬诸佛。
 
  在这里讲,以清净的身语意礼拜。心里有恭敬,心地清净了,语和身也是清净的。其实无论是祈祷、赞叹,还是做顶礼,都是恭敬心的一种表现。无论是称扬、赞叹,做大礼拜、小礼拜,还是弯腰、低头,都是恭敬心的一种表现。若是心里没有恭敬,这都是假的。当面说得都好听:“上师不得了,智慧圆满、慈悲广大……”然后五体投地顶礼,看似很恭敬。但若是心里没有恭敬,这些都是假的、装的。什么叫装的?就是只在口头上称扬、赞叹,不是从心里真正恭敬。
 
  想到自己与佛和上师相比差得太多了,不足的地方太多了,过患太多了,心里很惭愧,很忏悔。你觉得佛或上师确实有那么多的功德,有那么多的威力,从而发自内心地欢喜,然后称扬赞叹,那是心里话,是发自内心的。否则,都是假的。心里不但没有一点恭敬,还很傲慢:“我比上师还好,我的福报比上师还大,我的知识面比上师还广”,若以这样的心态赞叹或是礼拜,都是假的。
 
  我们为什么要磕头?也是觉得自己很惭愧。知道对方有很大的功德,内心非常欢喜,然后磕大头、磕小头、弯腰、低头,那才是真心的。若只在口头上说,在表面上做,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因为这是在欺骗上师,欺骗佛,欺骗众生。心和口不一致,心和身不一致。看似很有恭敬,很有礼貌,实际上是在欺骗上师三宝,欺骗众生!
 
  想进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就要学修普贤行愿。要学修普贤行愿,首先要学修礼敬诸佛——恭敬礼拜、顶礼诸佛。真的,应该仔细思维一下,应该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是在修佛还是在造业?
 
  “一切遍礼尽无余”:在一切时、一切处中,对示现的一切如来一一遍礼。每一尊佛,每一尊如来面前都有一个自己,并且在恭敬礼拜。
 
  “尽无余”指一尊佛也没有遗漏,一下子恭敬礼拜了一切如来。“十方”包括一切处,“三世”包括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时都有佛。不是在大殿里面有佛,到家里就没有了;也不是做课或打坐的时候有佛,而在其他如吃饭、睡觉、在外面溜达、聊天等时间里没有佛。哪里都有佛,什么时候都有佛。
 
  《普贤行愿品》很重要吧!我们要明白、要深信这个道理。若是明白、深信了,就没有造业的余地了。在哪里造业?处处都有佛,任何时候佛都在看着呢,你是躲不掉的。你深信了这个道理,就没有当面和背后的差别了。
 
  现在很多人修行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就怕上师看到,怕同修道友发现,然后尽量装一装。觉得上师看不到、同修道友也不会发现的时候,就开始要造业了。这就是有当面和背后的差别。守护誓言不能有当面和背后的差别,当面怎样背后也要怎样。有当面和背后的差别而去守护誓言,是破坏誓言。佛、上师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处处都在,处处都有佛,时时都有佛;处处都有上师,时时都有上师。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一切时、一切处中都应该以恭敬心做顶礼。一切处、一切时中都觉察、发现自己的过患,并且心生惭愧;一切时、一切处中都能忆念佛和上师的功德,并且心生欢喜。
 
  天天都在念,时时处处都在顶礼,都有恭敬心,这样才叫“一切遍礼尽无余”。若是现在恭敬顶礼,一会儿就不恭敬顶礼了;在坛城里可以恭敬顶礼,一离开寺院到家里,就不恭敬顶礼了;在大殿里有恭敬顶礼,一出大殿,回自己房间就没有恭敬顶礼了,这样还是没有做到“一切遍礼尽无余”。应该是在一切处、一切时中,都在做恭敬顶礼,这才是“一切遍礼尽无余”。因为一切时、一切处中都有佛,都有佛的示现。
 
  “没有佛啊!我没看到啊!没有感觉到啊!”你没有看到,没有感觉到,这是你自己的问题。
 
  你为什么没有看到呢?因为你只有肉眼,没有法眼,没有慧眼,所以看不到。想看到真正的佛、菩萨和上师,你要有法眼和慧眼。你以肉眼只能看到站在你前面的这个皮囊,然后对他生贪心。你应该把这个肉眼闭上,少看,因为它只能看到这些。看到后心里或者生贪心,或者生嗔恨心。感觉好一点了,就生贪心;感觉不好了,就生嗔恨心;傲慢和嫉妒同时存在。一个肉眼只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若是你想处处时时都能看到佛,就要有法眼、慧眼和佛眼。佛眼先不说了,你先有法眼或慧眼也行。以法眼和慧眼看,才知道确实是无处不在的!
 
  为什么感觉不到呢?就是因为你只有分别心,只能感觉到这些不清净的境相,只能感觉到这些痛苦,其他的感觉不到。怎么办?以清净心、平等心去感受、去感应,才能感觉到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原来,在我头上,在我眼前,处处都有佛。”
 
  若是要时时处处都有恭敬心,都做礼拜,也很难做到,这要有一定的修行和定力才能做到。你现在做不到,因为你心不定,没有定力,没有禅定的功夫。只有普贤菩萨才能做到,其他的菩萨,比如登位菩萨有时能做到,有时做不到;位前菩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只能做到相似的,做不到真正的。你现在想做到,要有定力。
 
  “处处要做礼拜,那我应该做大礼拜还是小礼拜啊?”不用做大礼拜,不用做小礼拜,只要在心相续中恒时具有恭敬之心,你的一切行为都是一种礼拜,包括吃饭睡觉都是在做礼拜。若是在你的心相续中不具备恭敬之心,你磕大头、磕小头,五体投地,全身着地,都不是做礼拜,就是摆摆样子,都是假的。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处处都要做礼拜,我吃饭的时候怎么做啊?我是吃饭还是做礼拜?我睡觉的时候怎么做啊?我是睡觉还是磕头?”若是真能恒时有恭敬之心,一切所言所语、所做所行都是在做礼拜。
 
  “一切遍礼尽无余,难啊,做不到!”是的,对没有修行的人来说是难,但对有修行的人来说并不难,只是一瞬间的事,都是在当下。我们做礼拜是一种普通的修法,但若是真正要做到礼拜,真正要修普贤行愿,也是不容易的。
 
  大家要知道,我们经常强调,首先要懂,要明白该怎么做,这是很重要的,能不能做到不重要。你们现在自己认为每天都在修行,根本没把顶礼当回事。这也是普贤的行愿,你每天都在修行,你真正做到这些了吗?现在要明白问题出在哪里,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其实,问题就出在自己的身上,没有出在别人身上。不是因为道场,不是因为道友,更不是因为上师,而是因为自己不明理,因为自己没有修行。要明白这点,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应该在当下解决。你从别人身上找不到原因,想跑到别的地方解决不了问题。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这是第一个偈颂。这个偈颂我们每天都念好几遍,但是自己明白了吗?这样思维过吗?自己是这样做的吗?没有吧。都只是在口头上“哇哇”地念。
 
  我经常说,学佛修行要实在,不能虚伪。念得很流利,唱得很好听,根本没有去思维它的内容,也没有去想它的意义,更没有去做。每天都在念,每天都在表面上做,这叫虚伪。现在很多人学佛修行都很虚伪。
 
  我经常强调,学修要认真一点,实在一点,修法的时候不要这样不死不活的。你们修《普贤行愿品》时也是,说没念也念了,说念了也没念;说没修也修了,说修了也没修。这叫不死不活。希望不要这样!你想解脱,想成佛吗?那就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指什么?指佛果。阿罗汉、独觉佛也是解脱的境界,初地到十地菩萨也是解脱的境界。但是这里为什么加个“不可思议”呢?那是佛的境界。解脱和解脱不一样,若是你想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就要学修普贤行愿。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普贤行愿品》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二)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普贤行愿品》讲记(五)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九)
 《普贤行愿品》讲记(七)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八)
 《普贤行愿品》讲记(二十二)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二)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六)
 《普贤行愿品》讲记(六)
 《普贤行愿品》讲记(九)
 《普贤行愿品》讲记(二十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行人不要利用网络浪费生命[栏目:达真堪布]
 佛法的知见[栏目:达照法师]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疾[栏目:妙华法师]
 发未剃完 已经坐化 (明 实相)[栏目:释门法戒录]
 六祖坛经讲记 第56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