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掌中解脱 第六天 加行法之三(第五、六加行)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7602
掌中解脱
 
 
  第六天  加行法之三(第五、六加行)
 
 
  月宫阿阇黎曾说:
 
  「犹如小象意贪着,深井口边数口草,
  非但无获堕深渊,活命世间求乐同。」
 
  譬如有一头象,因为贪着可怕深渊边上的几口草,跑到那里而不慎跌入深渊:我们也因贪着现世的快乐而造作出种种的不善业,一旦堕入恶趣大深渊中,再想从那里逃出来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追求一种长远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胜方法,莫过于修《菩提道次第》,因此,诸位来听法应具有这样的动机:
 
  「为了利益有情之故,我当获得佛位!为此我来听《菩提道次第引导》,然后去
 
  作实修。」
 
  (在回顾了前几天已讲完的科判之后,帕绷喀大师接着说:座上修分加行、正行和结行三部分。加行六法中第五加行「奉献七支及曼荼罗」里面的前二支已讲完了,现在接着讲第三支忏罪支。)
 
  忏悔
 
  我们相续中,先前未生的证德不能新生,已生的证德不久即退失,这归咎于我们的罪障在作怪。不仅如此,我们现、后世中遇到的一切不快之事都是罪业所致,要想摆脱这些麻烦,我们就必须忏罪。
 
  若能忏悔,就是像「无间业」1和「定受业」2这样的大罪也能清净。虽然「一切有部」说不能清净,但如是能净是「应成派」所许。《亲友书》中也说:
 
  「先时虽放逸,后若改勤修,
      犹如云翳除,良宵睹明月。
      孙陀罹难陀,央具理摩罗,
      达舍绮莫迦,翻恶皆成善。」
 
        经中说 :
 
      「智罪重亦轻,愚罪轻亦重。」
 
  这也是指下知忏悔法而言的。婆罗门绮莫迦(具乐)曾弒其母;央具理摩罗(指曼)曾弒—千九百九十九人:达舍(末生冤王)曾弒其父造无间业,但这些人后来都见谛了,这是因为他们能猛力忏悔所致。所以,如果我们忏悔力量大的话,能从根本上清净罪业;力量中等的话,能使罪业变轻;力量小的话,也能使罪业停止增长。但如果不作忏悔,我们所造之罪将每天翻倍,这样一来,即使原先是很小的罪也会变成极大的罪。例如:我们在杀了一只虱子后不忏悔的话,十五天之后,此杀生之罪便是原来的—万六千三百八十四倍3!这几乎和杀人的罪差不多了。
 
  我们不想忏罪、对罪业生不起恐惧心,是因为对业果没有信心造成的。如果有的话,那伯是细小的罪我们也会耻于违犯,这就是为什么阿底峡尊者在旅行时,当他发现自己犯了一种小的「恶作」时,便立即命令全队停止前进而作猛力地忏悔。
 
  我们大多数人不相信自己有罪需要忏悔,这是因为对自己犯罪的情况不加思考造成的。如果深究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从今天清晨破晓时分到现在,自己的意、口已犯有多少瞋恚、绮语、粗恶语等:对我们这些出家人来说,除了「他胜」,仔细检查一下「僧残」以下的戒,可以发现所犯的罪堕纷若雨降。不仅如是,若不愿穿圆裙4,而自称没什么要紧,即成完全的密宗「根本堕」5,同样的,所犯的菩萨戒「根本堕」也多如雨降。别解脱「他胜」 、菩萨「恶作」 、菩萨「根本堕」、密宗「粗罪」和密宗「根本堕」罪,后者均比前者重十万倍。如果计算一下的话,从清晨到现在,我们已积集了许多圆满的恶趣因!所以,我们每天都在造十不善业和违犯三律仪制限。
 
  (帕绷喀大师进一步指出:那些造大罪业的人将受生于地狱中;造中等罪业的将受生于饿鬼中;造小罪业的将受生于畜生中)。这里所谓的「大」,不一定是杀人打马等粗显的罪业。以极强的瞋心称弟子为「老狗」等以上的罪,就是大不善业。对殊胜田毁谤等,是由福田门故罪业力大。所以,仅今日一天之中,我们便已造集了圆满的三恶趣因!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该怎么办呢?一味地害怕呆坐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必须在今生未死之前,勤修十万顶礼和十万《百字明》等,在无始轮回罪业清净相未出现之前,努力地忏悔防护。关于净罪相的内容,系出自《准提陀罗尼经》,大家可以去参阅一下《道次第广论》中所引的文字6。我们每天晚上临睡前,应配合〔金刚萨缍修念〕,诵二十一遍《百字明》;及配合念诵《堕忏》7作展礼等,努力忏悔。罪堕晨犯夜忏,夜犯晨忏,不与罪堕同行超过一整天。即便不修许多其它的法,专勤于此也未尝不可。若能忏悔现、后世一切痛苦根源——罪业的话,我们便能消除痛苦,证德也会自然地生起。
 
  现世中罹患疾病等,是因为能感病痛的不善业已经成熟,所以想靠作经忏等强行灭除,往往并无效应。但是,作经忏的果会在将来别的时候成熟,所以我们不要因为经忏无效而生起邪见。(在生病等时作经忏),如同豆子已经在田里长成,然后再往田里播撒麦子试图消灭它们一样。如果一旦成熟的话,我们便无计可施。因此我们应在受果之前忏罪,就像消灭种子那样。
 
  忏悔能使小罪根本清净、重罪转弱,并使恶趣「定受业」代之以现世罹患大病等。总的说来,罪业无功德可言,但经过忏悔便能清净,也算是它的一种功德吧。所以没有一种罪是不能藉忏悔来清净的,由于净罪程度的大小视忏罪的心、行强弱而定,所以我们应以强烈的追悔和防护心等来作。
 
  有些修行者在现世屡遭不幸之事,这是事实,但也是极好的征兆。因为他们那些后世将受的恶业(如感生地狱等),已在现世成熟了。有些修行者经常遗失或丧失财产,这表明他们那些将感生饿鬼的恶业已在现世成熟了;相反,有些作恶者却似乎时来运转,例如得享高寿等等,但这是将前生修善留下的果,提前在现世中消耗殆尽的征兆。所以,他们将来只会堕入单纯领受痛苦之处。仲敦巴法王在后半生中,也示现身患痲疯病之相。所以,大家对这些情况不要有邪见,应对疾病等生起欢喜。忏悔能清净我们的罪业,瞋恚则能摧毁我们的善根,这二者有极大的利害关系。此外当知,忏悔应具足四种对治力。关于「依止力」的认定,有人认为是忏悔境,本派则以「皈依、发心」为依止力:正如在何处跌倒,就需在何处站起来;我们犯罪的对象不出佛和有情二种,所以也要依靠佛和有情来净罪,此即「皈依」与「发心」,这二种修法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破坏力」即追悔心,有了追悔心,防护心也会跟着出现。为了使追悔心具有力量,我们应当明白业果的道理。譬如有三个人都吃了有毒的食物,其中一个人死了,一个人病了,另一人虽然还没有出现症状,但一定会极其懊悔,并多方设法地使毒物排出体外,而且今后再也不想吃这样的东西了。同样的,我与一切有情过去都造集了如毒的罪业,他们有的已经死后投生在恶趣里了,有的则为三毒痼疾所缠,行将堕入恶趣。而我因为也造了罪业,结果将与他们一样,所以应该对此生起追悔和防护之心。作为「遮止罪恶力」的防护心应极为坚固才行,我们要认真地修,不要听了忏罪功德后,便不加注意,使防护罪恶的心松懈了。关于防护心的具体修法,对粗恶语等十分容易犯的罪业,如果说今后永不再犯,极有可能会成为妄语,可是又不能因此就不加以防护:因为缺乏防护心,将使四力不全。所以,能够完全戒除的罪,我们要下决心完全戒除。否则,就应当下决心在一年、一个月或一天中不犯。若能每天下决心断除,便有逐日能断的关要。像这样熟练之后,我们就能断除以前的恶习!这是我大宝上师所说的巧妙教授。
 
  「遍行对治力」,也就是由追悔之门正作净罪的方法,主要有六种:(一)诵如来名号;二二诵陀罗尼咒:(三)诵经;(四)修习空性;(五)供养:(六)修造佛像。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种来修。不仅如是,凡是为了净罪的目的而修的任何善业——包括念诵《六字大明咒》等,都是「遍行对治力」,而不一定要诵「发露、忏悔〕这样的文句。所以,对我们出家人来讲,在我们走向辩经院时,如果将所有承受寒冷炎热的苦行视为净罪目的话,那么这些也就会成为净罪的因,但同时也需要具足四力。
 
  上述六种之中,依止名号之类比较容易修。另外,按照先德的规矩,在念诵《堕忏》的同时,自作顶礼。《堕忏》本身明文叙述了全部四力。宗喀巴大师的事业广如虚空,也是因为由《三蕴经》之门动作积福、净障等功德所致。《堕忏》与顶礼合修来作忏悔,是宗喀巴大师的宗风。洛札大成就者8也是以此法门来净障的,后来的所有智者成就师也都致力于此,大成就者洛桑南杰(善慧尊胜)亦称赞此法功效卓著。就像能滋生高额利息的巨债一旦被免除,负债者极感轻松一样:我们也应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来修净罪之法。
 
  那些想顶礼计数的人,应认真地思考「礼敬支—一中所说的内容,但在「礼敬支」中,身敬礼只需合掌便可,实际的顶礼计数应放在「忏悔支」中作比较好。具体方法是:首先念三遍「变多咒」,同时顶礼三次。然后配合《堕忏》继续顶礼。虽然《堕忏》诸尊已观在资粮田中,但此处为了郑重其事,特观从上师9心间放出三十四束光明:上下各十,左右各七。光端上有三十四个大象抬举的宝座,均饰以珍珠。因为动物中大象的力气最大,所以观想由大象来抬座有净罪力大的缘起关要。
 
        三十五佛的身色、手帜多不相同10。为了便于观想,我们可将他们分为五组,每组七尊,每组的身色和手帜分别与五部佛的一部相对应11,即第一组七尊为「不动」,其余四组分别为「毗庐」、「宝生」、「无量光」和「不空成就」之相。第一组七尊中,有二尊例外:「释迦牟尼佛」仍为上师心间的那一尊;「龙自在王佛」颈部以上为白色,其余部分为蓝色,结「伏龙印」:双手握拳,二中指上竖相抵。这三十四尊佛应观在资粮田前面、略近自己之处。
 
  《堕忏》念诵法中有三种不同的口授:第一种是从头念到尾计为一次:第二种是从大师「释迦牟尼佛」念到「须弥山王佛」算作一次,反复地念诵这些名号;第三种是依次念诵各如来名号多次,例如一座中诵二十五遍《堕忏》的话,即念诵各如来名号二十五次。这第三种教授比较容易观想,也较容易思惟各尊的功德。后二种念诵法中,在诵完如来名号之后,只需念一遍「如是等十方」作为结束即可。
 
  念诵这些如来的名号有许多功德,大家可以去阅读一下《堕忏大疏》12等以求定解。如果在三十五佛名号之上,再加诵「如来七兄弟」13名号的话,据说在此末法时代较易满我们的愿。因为我们都希望能速得加持和功德,所以应当加诵「如来七兄弟」名号并作顶礼。在《堕忏》原文中,本来并没有这么多「如来」的称谓,但因为不作赞叹直呼其名是不合适的,所以按照宗喀巴大师的规炬,在所有佛名前,我们都应冠以「如来」的尊称。
 
  然后我们可诵《总忏悔文》14等,再转入「我由贪瞋痴增上」等正文。此颂表明:造罪的因是三毒;途径是身、口、意三门:体性为不善。「别悔除」意为按照三律仪各自的作法来忏悔,此时我们应回忆平时所造的那些罪业,然后认真忏悔。
 
  随喜
 
  第四支为随喜,由于随喜是菩萨的修法,所以对我们来讲比较难以实践,然而如果我们能好好地随喜的话,那就再没有比这个更为殊胜的积稻方法了。(帕绷喀大师接着讲了「穷人贤善」的故事:以前有个穷人名叫「贤善」,山于他对「净色王」为佛陀及其声闻弟子所作的供养心生随喜,结果他的功德比正作供养的「净色王」还要大。)
 
  正如宗喀巴大师所说:
 
  「不须劬劳积大福,随喜善事最殊胜。」15
 
  我们不需劳动身口,只要舒服地坐着「随喜」,便能摄集无量资粮。以前「净色王」曾问佛,在统治王国的同时,修什么法最合适。佛答以修「随喜〕、「发菩提心」和「回向」三法。因此,我们也要修没有嫉妒和竞争之心的随喜。
 
  如果一个我们不喜欢的人做了什么善事的话,我们往往会出于嫉妒而说这样的话:「他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其实对谁都没有好处。」相反地,对我们这些出家人来说,假设隔壁寮房的人献了一次「百供」16、而我们能对此至心随喜的话,我们必定能获得如下相应的功德:如果对方的证悟层次比自己低,我们所获的功德便是对方的一倍:如果与对方证悟相同,我们所获功德便与对方相等;即便对方证悟层次比自己高,我们也能获得大约相当于对方一半的功德。试问还有比「随喜」更有利可图的修法吗?
 
  如果我们对佛菩萨等先贤的事业心生随喜,由于心量高低悬殊的关系,我们大约能获得相当于他们十分之一的功德。我们就是穷尽一生力行善事,也难敌初地菩萨一天所积善根的一小部分,佛的善根就更下必说了。但如果我们能对他们的事业心生深喜的话,便能获得大约一半的功德。所以,这是一种只需一动念便能摄集广大资粮的巧妙方法。
 
  在此中部地区(前藏),由于圣教极为兴盛,所以礼供、旋绕、斋戒、修行及学法的人很多。如果我们能对之随喜,将获得极大的善根。根据上师的规矩,此处应对诸佛最初发心等事业,印藏诸大智者成就师的事业,以及包括隔壁邻居诵经以上的一切善业依次随喜。
 
  此外,随喜可以分成二种修法:对自己的善业修随喜;对他人的善业修随喜。第一种又可分成二部分:比量随喜前世之善;现量随喜今生之善。
 
  比量随喜前世之善: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今生中我们已获得善妙所依身、具备了修法的顺缘等等事实,随后我们应当不断地思惟:「这是因为我前生中能持戒、布施、修忍辱等所致,真是太好了!」总的来说,因为我们前生在成办久远目标方面没有失误,所以才会有现在这样的圆满暇满身。至于将来会受生在哪里?比丘们,你们现在问问自己就可以知道!有位古德曾说:
 
  「前世宝生赐,现在宝人身。
  现在比丘宝,勿堕后世崖!」
 
  所以,检查一下自己现在的行为,即可知道我们后世将生在何处,没有必要去找有神通的人占卜、打卦。
 
  现量随喜今生之善:即通过回忆自己平素亲身所作的那些念诵、布施、供斋、闻思,在大殿、辩经院中所作的苦行,以及持戒不犯等等而生起欢喜心,此时应远离骄慢,如果起慢心,反将使我们的善根减小。
 
  如果你喜欢记帐的话,应当时常算算自己的善业。我们大都喜欢计算自己有多少钱物等,但钱再多,充其量也不过能带来现世的少许快乐罢了:而如果善根增长,便能给予你从人天妙身直到佛位的无穷快乐。相对的,因为罪业能把你带到离地面许多由旬之下的「金刚地狱」等地方,所以也应该算算这笔帐(帕绷喀大师接着谈了以前格西奔用黑白石子计算善恶业的故事)。所以,我们宁可现在自己给自己算一笔帐,也不要将来在阎罗面前算总帐时无话可说。
 
  第二,对他人的善业修随喜。我们可以随喜仇敌的善业、亲友的善业、非仇非亲者的善业:也可以随喜五种补特伽罗17的善业;或是通过阅读大德的传记,对他们的事业至心的随喜。
 
  随喜他人的善业能生起新的福德,随喜自己的善业能使自己已有的福德增长,杰‧贡唐巴18说:
 
  「若欲安睡积大福,便应修习随喜法。」
 
  由于我们生活在藏地这个佛法兴盛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行、住、坐、卧间,都可以因为听到他人的善事而修习随喜。
 
  在菩萨随喜的因中,必然有利他之心。譬如,作父亲的有责任要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但当他的长子有办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话,那个父亲将会对他感到特别的高兴。所以,菩萨的随喜法与一般的稍有不同。
 
  劝转*轮
 
  第五支为劝转*轮。大师成佛后,在最初的七天七夜中未转*轮。后来,如经中说:
 
  「因诸异生信梵天,故由彼请转*轮。」19
 
  经过梵天的启请,佛才为「最初五弟子」说四谛*轮。佛对「五弟子」说了三次四谛,共计十二异门,此为转「教*轮」;经由转「教*轮」, 「阿若侨陈如」首先证得阿罗汉果,其它四人证得预流果,此为在化机心中转或证得「证*轮」。「证*轮」的获得依赖于「教*轮」 ,而「教*轮」叉依赖于劝请,所以就有了「劝转*轮」这一支。
 
  (此处,帕绷喀大师引用《俱舍论》中「于中唯见道,说名为*轮」等文,作了一段插叙。)
 
  劝转*轮时,如果我们有曼荼罗的话,可以在曼荼罗上设置九堆,观为千辐金轮而作奉献。然后劝请,信解自己成为大梵天王,放出无数相同的梵天,到十方佛剎诸佛面前敬献金轮。不行的话,可观与资粮田诸尊相同之数:再不行的话,就只观一个。
 
  请不入涅槃
 
  第六支为请不入涅槃。经中说:「佛不入涅槃」,总的来讲,佛是不会入涅槃的,正法也不会消亡,但因为殊胜化身要示现涅槃相,所以我们仍需劝请他们不入涅槃。
 
  不作这样的劝请是极大的错误!就像佛陀临涅槃时,曾对阿难说:由于如来久习「四无畏」和「四神足」,并获得如同金刚般坚固的身躯,所以如果佛同意的话,他能住世一劫或一劫以上。但因为阿难被魔所加持,没有及时理解佛陀的意思去作劝请,导致佛陀于八十岁时示涅槃相。所以劝请不要错过时机是极为重要的。
 
  此处可在曼荼罗上设置五堆,观想为金刚座20。然后奉献与资粮田诸尊数相同的宝座,融入资粮田座中。如果观想困难的话,只献一个宝座也可以。
 
  「劝转*轮」和;〔请不入涅槃」两支中,都应信解上师同意你所作的请求。
 
  回向
 
  第七支为回向。最后的「回向」十分重要,这与「纠正动机」二件事,在噶当修心典籍中,称之为「初后修二事」21。「回向」与「发愿」的区别为:「发愿」能包括「回向」22 ;回向需要有可回向之物。
 
  回向有六个方面:(一)以何回向?善根;(二)为何回向?为令善根永不竭尽;(三)回向何所?无上菩提;(四)回向何事?为利益一切有情;(五)以何方法?《现观庄严论》中说:「有方便无相」,以三轮无所缘等方便、智慧双运之心回向,破除对所回向物的实执;(六)回向体性,即希求善根永不竭尽而将善根转为圆满菩提之思(心所)。
 
  发愿的力量是很大的,例如:我们现在能够听到正法,那是因为大师佛陀的愿力所致;舍利弗能成为「智慧第一」,也是因为他以前发愿的力量。
 
  善业如马,发愿如辔。正如金、银等材料是造成佛像、还是造成器皿,全依赖于工匠的做法一般:善业的结果是好、是坏,也依赖于回向发愿。例如:过去有个人,具有大力善根,本来能受生为「六事」23婆罗门,但因为临终前看见一头漂亮的大象而生起贪爱,从而受生为帝释的座骑——大象「善住」。我也是因为年青时,只顾发「最上大宝圣教未普及」24等等这样的愿,致使现在没完没了地讲经说法,那时候没有发愿在寂静的山林中一心专修,真是太可惜了!
 
  我们千万不要为了现世快乐的目的而发愿回向。
 
  如果我们不作回向的话,善根就会被瞋恚所摧毁。《入行论》中说:
 
  「千劫所修集,布施供佛等,
      一切诸善行,一瞋志能坏。」
 
  瞋恚能摧毁千劫善根。《入行论》中说:
 
  「若有瞋患诸佛子,百劫所修拖戒福,
      一剎那顷能顿坏,故无他罪胜不忍。」
 
  说是能坏百劫所积善根。所坏善根的多寡有百劫和千劫之分,是因为能瞋之人和所瞋之境二者的证悟高低有别:如果是非菩萨瞋恚菩萨的话,即坏千劫中所积善根;如果是大力菩萨瞋恚力弱菩萨的话,即坏百劫中所积善根。
 
  避免善根被瞋恚摧毁的方法,如《慧海请问经》中所说:
 
  「犹如滴水落海中,海水未竭彼无尽,
      如是回向菩提善,未获菩提亦无穷。」
 
  我们所拥有的善根,就像一滴水,如果将它回向,让它与犹如大海般的佛菩萨善根混和在一起的话,那么我们的善根在未获菩提以前都将永不竭尽(帕绷喀大师又举了二个邮差将糌粑混在一起的例子25。)虽然现在流通的经中没有上述这段文字,但佛所说的经有很多,想必另有一部经也称为《慧海请问经》。
 
  至于如何回向,经中说:「令与一切有情共」,及《现观庄严论》中说:「殊胜遍回向,不颠倒体性」等,破除实执为殊胜回向。
 
  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虽然也可以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心想:「为了利他,愿此善根成为获得圆满菩提之因。」但另有一种修法更为切要,即令我们的善根「与一切有情共」,也就是将我们的善根融合于诸佛广大利他事业的无尽善根之中,或是作为诸佛菩萨利他事业的助缘,奉献给诸佛菩萨,由此愿我们的善根,成为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菩提的因。
 
  《经庄严论》中说:
 
  「诸坚固回向26,具足希求思。」
 
  如前所说,回向是一种令善根无尽的思心所。
 
  关于「回向见证者」,我们应请求上师与佛菩萨作为我们的回向见证人,就像向朋友求援一样。「集密」修法中,在收摄曼荼罗之前先作发愿,也是请作见证之意。所以,尽管我们的善根很微弱,但如果将之回向为圆满菩提因的话,我们的善根在未获菩提前就永远不会竭尽。
 
  回向善根有三种方法:(一)回向自他相续中佛教增长;(二)回向一切生中善知识摄受:(三)回向获得圆满菩提,这三大回向可任选其一。例如,「恒河沙数菩萨愿」27为受持正法之愿,回向圣教增长。因为正法由教圣教和证圣教二者构成,所以,这种愿即是回向善根成为教、证二者增长之因;「敬礼供养悔露罪」28等为回向获得圆满菩提;由于因——受持正法与果——获得圆满菩提二者均依赖于善知识摄受方能实现,所以也可回向上师摄受,如「无上大师之圣教」29等。所以,这三种我们可任选其一来回向。
 
  「少分善〕有谦逊、戒除骄傲之意:「尽我所积」意为所造集的一切善业;
 
  「一切回向大菩提」意为将这些善根均回向获得圆满菩提,为因回向与为果回向没有区别,就像乞讨因位的青稞与乞讨果位的糌粑没有区别一样。但在下知道怎样来作回向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念诵「文殊勇士如实知」30等来回向,三世诸佛都称这是最殊胜的发愿并这样来作,因为这二个偈颂中,包括了无数像文殊和普贤等那样的大菩萨作回向的菩萨愿内容。此外,我们应该以助伴「无所缘见」来摄持。
 
  七支作为三毒的对治情况如下:「礼敬」对治我慢;「供养」对治怪吝;「忏悔」对治三毒:「随喜」对治嫉妒;「劝转*轮」对治谤法;;〔请不入涅槃」对治轻毁上师:「回向」对治瞋恚。
 
  七支也可以包括在积、净、增三事中:前四支半为积福:忏悔为净罪;随喜的一部分和回向为增长善根。
 
  殊胜怙主达波大宝上师的口授中,说七支各有所感之果:「敬礼」能成就佛的顶髻,如前已述:「供养」能成就受用虚空藏31;「忏悔」能断尽二障:「随喜」能成就见皆合意之身:「劝转*轮」能成就梵音之语;「请不入涅槃」能成就:〔寿持明〕32获得金刚身;「回向」能成就佛的总体功德。这些说法不见于其它书中。
 
  祈祷曼荼罗
 
  其次供「祈祷曼荼罗」,共有二派:一派将之归于上面的第五加行中:另一派则说是属于下面的第六加行,前一种说法是上师的规矩传承。
 
  正如对国王有要事相求,我们应该先献上厚礼一样;因为我们将向资粮田请求极为重要的三件事,所以也应该先供曼荼罗。三大事并不是指长寿、无病等自利的要求求,而是指这样三件事:(一)断除不敬善知识等颠倒心;(二);生起一切不颠倒心:(三)息灭外、内障碍。如果与密法合起来讲的话,祈祷文可改为:「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明、增、得三微细二相所有一切颠倒心,加持速灭。」我想本加行法中,也可加入这些密法的内容。据说,一切与修法有关的内容,无不包括在这三件事中。
 
  关于「障碍」,修法的外障碍:包括国王不如法治国、战争等:内障碍,包括患病等;秘密障碍,为不信受正法、顽固不化等。按照规炬,在每件事后,我们都应加诵「启请加持」。
 
  第六加行:如教授启请决定令与自心和合
 
  如前已述,我们心中能生起证德的最好方法,是视上师与本尊无别而作祈祷。因为我们心中证悟的生起,依赖于佛菩萨的加持,而加持又依赖于祈祷。
 
  (帕绷喀大师指出:虽然有许多不同的祈祷文,但因为「无等向导大师薄伽梵」33等具有极大的加持力,所以如果不念诵此文的话,将是件十分可惜的事。祈祷广行派和深见派二派之首的大师佛陀时,分别称大师为「无等向导」和「无等善说」,这是配合深、广道分别赞佛为「悲圆满」和「智圆满」来说的,因为释迦佛曾赞叹「缘起说」为无等善说等等。)
 
  正如有要事请求大官,需要面子大的人代请一样;我们观想前方现平日所见之相的根本上师,分出一模一样的一个化身,安住在自己顶上,像领经师一样,与自己一起向佛菩萨祈请。〔吉祥根本大宝上师尊:……伏请赐予身语意悉地。」此颂念第一遍时,想上师分身降临自己头顶;念第二遍时,观从上师身中降甘露净罪,并分身融入自己。
 
  《文殊口授》加行法中各颂第四句没有念二遍的规炬:《乐道》、《速道》加行法中各颂末句均诵二遍:第一遍,祈祷根本上师时,信解净治心中生起深、广二道的不顺品。祈祷广大行派上师和甚深见派上师时,信解分别净治心中生起广大道和甚深道的不顺品;第二遍,信解从各位上师身中分身融入自己,由此生起甚深、广大相应的证德。
 
  由于宗喀巴大师原著《道次第传承上师启请-开胜道门》中「瑜伽自在吉祥贡巴瓦……」等噶当「道次第派」,紧接在广行派上师之后,有人或许以为他们是广行派,其实不然。札果堪钦的祈祷文,在「具有甚深广大正法故」等后面,紧接着说「成就大自在者尸罗燃」等,似乎二派是合在一起的:其实也并非如此。按照教授,正确的念诵方法应该是:由于到阿底峡耸者这一代深、广传承合流,所以广行派传承念到阿底峡尊者为止,不包括以后的噶当派;深见派传承也念到阿底峡尊者和仲敦巴父子为止。然后按弟子年龄长幼排列:贡巴瓦最老,所以先念噶当「道次第派」传承,诵至南喀坚赞(虚空幢);其次为「教典派」传承,从博多瓦念到却嘉桑波(法依贤);其次为「教授派」传承,从京俄‧楚臣拔(尸罗燃)念到南喀坚赞(虚空幢)。从这里开始,三种传承合流,所以只念宗喀巴大师一尊的祈祷文,选用「缘悲颂」是因为它加持力特别。因此,在资粮田中,围绕弥勒、文殊的见、行派传承上师也都到阿底峡尊者和仲敦巴为止。围绕贡巴瓦的内邬素巴等七位「道次第派」上师,均应观想在见、行二派之前,如寺院中的班级聚会。「道次第派」的左侧或右侧,观「教典派」上师,博朵瓦周围有九师围绕:「道次第派」的右侧或左侧,观「教授派」上师,京俄瓦周围有七师围绕;在这三派之前,观宗喀巴大师,大师左右二侧,依次排列新噶当派众上师34。
 
  此传承上师祈祷文言简意赅,每四句中概要地介绍了各位上师的生平。如果我们了解诸师生平的话,在此应加以回忆,并生起随喜和随学之念。在诵末句第二遏时,想自己也获得了各位上师生平所成就的教、证功德。按照规矩,最后应加上「愿于吉祥上师行」35等一颂。
 
  祈祷结束后,假如我们不准备另外作「道次第速修」36等,在此可以念诵《功德之基》37作为代替;如果另作的话,就不必念诵此文,接着收摄资粮田便可。
 
  收摄资粮田
 
  观想「上师金刚持」心问放光,照亮资粮田其它各尊。接着如镜面上呵气后收摄状,从四大天王开始,从下往上依次(化光)收入四办莲花上的四本尊38,四本尊(也化光)收入金刚持心间。然后,深见派众上师收入「文殊」;广行派众上师收入「弥勒」;加持派众上师收入「金刚持」:结过法缘众上师收入「现通常所见相的根本上师」。此时,我们应对此五尊观想明了:心想:「我是有缘能亲见佛菩萨之人!」
 
  然后弥勒、文殊二尊化光融入主尊,金刚持则作为智慧萨缍融入。中央现通常所见相的根本上师如果化光的话,将有损于缘超关要,所以不论根本上师是否住世,均不化光,而如麦粒嵌入酥油般,融入主尊心间金刚持。狮座与满愿树融入主尊莲座。主尊化光融入自己顶上上师,主尊的莲座也随之融入顶上上师的莲座。
 
  观顶上上师为大师释迦牟尼相,视其为总摄—切皈依处体性,略供七支及曼荼罗。然后,就像在同一个地方猛力钉橛一样,我们向上师独尊祈祷,作「安橛启请」。我们不要期待频繁地改换祈祷的对象,以为这样会得到什么好处,祈祷境太多反而成不了事。此处由总摄三宝与皈依处之门祈祷上师。这一「四身体性」祈祷文系出自《甘丹变化经函》,所以有很大的加持力。此颂每一句的字数均应一致,不要念成长短不一的样子(藏文举例略)。在学「修心—自他相换」的时候,因为「圣观自在」是大悲本尊,所以此处我们可以改念成:「具足四身体性上师尊,上师观自在前我启请」:依次类推,我们在修「正见」时,可改念成「上师妙吉祥前我启请」 。
 
  以上所说的加行部分,从最初的依止善知识法到最后的止观之间均适用。在正修各种所缘类时?上师安住于自己顶上下作收摄。如果所缘境不清晰的话,应重新向上师献曼荼罗和祈祷。
 
  丁二、如何修正行
 
  从这里开始,我们应当修正行。首先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道次第广论》、《道次第略论》、《乐道》,《速道》等来修心。
 
  在修习各种所缘类前,先作生起当前这一类证德的祈祷,并观想从上师身中降五色甘露流,清除妨碍生起当前这一类所缘的障碍,而在心中生起当前这一类所缘的道。「安橛启请」—;末句「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以上的加行法,均适用于下面所说的一切所缘类。随后按照《乐道》中所说的祈祷,即:「我与一切母亲有情,在轮回中长时受生、领受种种猛利大苦」等等。修上士道时,应略去「在轮回中长时受生」数语39。
 
  然后开始修正行。所谓「修」者,是指将我们的心与某一所缘相结合,令心惯熟于此。例如,将不信善知识之心转而与信心相结合,令心惯熟于信心等。所以,修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自心。确切地说,是为了将自心从烦恼的控制下襬脱出来、而与所,缘相结合。这里面有二种修法:「观察修」和「止住修」。  
 
  所谓「观察修」,是指广泛地应用教、理,喻、因等进行思惟而修。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换个角度来讲:其实我们平时就一直在作「观察修」,但是修的内容却错了,因为我们修的是三毒!以瞋恚为例,如果我们不首先去想某某仇人的话,瞋恚是生下起来的。但一旦想到某某仇人时,我们通常会不断地想下去:「此人去年曾对我说过什么样的话,作过什么样的事,又怎样地侮辱我,最后那人又以什么样的眼神看我。」像这样,我们会越想越生气,脸也变红了,拳头也捏得出了汗。这时候,如果那个仇人出现在眼前的话,我们会毫无疑问地一拳打在那人的头上!这就是能生起瞋恚的「观察修」。贪欲等其它烦恼也一样。
 
  我们在辩论时的思惟,如果不是单纯只为了想击败对手,而能平心静气地围绕某一论题,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的话,就是这里所说的「观察修」。
 
  我们都是「大修行者」,但与真正的大修行者下同,我们只对烦恼三毒作「观察修」,所以成就地狱等的速度比别人快,将很快就到达一切山谷红如映红宝的险恶世界40。因此我们应以观察暇满是什么?为什么说暇满难得?暇满是如何利大等等,来代替对无益之事的观察修。
 
  在对每一科获得定解之后,我们就应专修暇满、利大、难得等的一科。如将碱与盐随便混放在—起,不按先后次第地随意挑选所缘来修,以为只要修的是正法就没有过失,这种修法是错误的。万一养成恶习的话,将对我们形成极大的障碍:因为这是种导致沉没、掉举的有过修法,所以会使我们一生的善行都染上过失。
 
  如果养成这种恶习,我们将永远无法肯定地说:「我在修这个所缘」,所以应当避免开这种恶习。以「死无常」为例,我们可以使用与「死无常」有关的教、理、喻、因,再加上别的相关内容来修,最简单的,如「听说今天村里某个人去世了〕等等。此外,我们当以上师所说的教授为基础,在此之上再增添其它有关内容,甚至「擦康41」内的一纸散页,都可以作为补充来修。如果我们从多方面对所缘加以思惟,便较容易生起证悟,就像前面所说的从多方面思惟而生起瞋恚一样42。
 
  所以,奢摩他之前的一切修法是「观察修」,奢摩他成就之后的心一境性等是「止住修」 。
 
  (帕绷喀大师最后提到,有些人称「止住修」为孤萨黎43修法,「观察修」为班智达修法;又说「观察修」能损害「止住修」等等,那都是不合理的。)
 
  注释:
 
  1、共有五种:1、杀母;2、杀父;3、杀阿罗汉;4、破僧伽轮;5、恶心出佛身血。凡造此种业者死后即堕无间地狱,故名。
 
  2、业分决定受与不决定受两种。决定受业,是指作了之后必将受果的业,依照受果的时间,分:1、现法受;2、顺生受;3、顺后受。不决定受业则受果与否不定。参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
 
  3、原文为一万八千一百八十四倍,这与2的14次方所得出的结果不同。
 
  4、比丘十三资具之一。长五肘,宽二肘,穿于下衣之内部。
 
  5、密宗根本堕第二条:「藐视佛制学处」。
 
  6、《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准提陀罗尼》中所说的净罪相为:1、若于梦中梦吐恶食;2、饮乳酪等,及吐乳酪等:3、见出日、月;4、游行虚空; 5、制伏猛火及诸水牛、黑人:6、见比丘、比丘尼僧众;7、注销乳树、象、牛王、狮子座及微妙宫;8、听闻说法。
 
  7、其正式名称为《大乘三蕴经》,该经摘自《邬波离请问经》,宝积部。所谓「三蕴」是指:1、惭悔;2、随喜;3、回向。
 
  8、即南喀坚赞。
 
  9、资粮田主尊。
 
  10、参见《菩萨堕忏释》,龙猛造。
 
  11、五部佛自「不动」始,身色分别为:蓝、白、黄、红、绿;手帜(手中所执法器、标帜)分别为:杵、轮、宝、莲、剑。
 
  12、《菩萨堕忏大疏‧见者获益》,雍增‧耶协坚赞造。
 
  13、即「药师七佛」:1、善名普宣吉祥王佛:2、宝月莲华善严智威音王佛;3、妙金无垢宝光禁行成就佛;4、无忧最胜吉祥佛;5、法音海声佛;6、法海胜慧游戏神通王佛:7、药师琉璃光王佛。(译自藏文,与旧译稍异)
 
  14、圣马鸣造。
 
  15、引目《证道歌》。
 
  16、灯、花、香、水等每种供品数量均为一百的大供养。
 
  17、1、佛;2、菩萨:3、缘觉阿罗汉;4、有学与无学声闻:5、凡夫。
 
  18、法名为贡却丹贝准美(宝教灯,1762-1823)。
 
  19、引自《广大游戏经》。
 
  20、饰有交杵图案的法座。
 
  21、出自《修心七义论》。
 
  22、「回向」却不能包括「发愿」。
 
  23、婆罗门种姓应尽的六项职责:1、诵习吠陀;2、教授吠陀;3、祭祀;4、为他祭祀;5、供养;6、纳受供养。
 
  24、出自《菩提道次第广论》结尾回向文,另请参见附录《有缘颈严》。
 
  25、《加行法有缘颈严甚深引导教授上师口授‧降利乐雨》中记载帕绷喀大师的话说:「以前有两个人结伴同行,其中一人有一口袋白面糌耙,另一人仅有少许黑豆糌耙粉,他们决定将糌耙混合起来一起分享。某日,白面糌粑的主人说:「现在你那份糌粑快吃完了吧!」另一人答道:「不会吧,让我们来看一看。」打开一看,结果发现在白面糌粑之中仍有零星的黑豆糌耙粉,那人说:「瞧,我那份还没有吃完!于是白面糌耙的主人只好继续让那人分享他的白面糌粑;同样的,我们所作的善业少如黑豆糌粑粉,但如果将之与类似白面糌耙的广大总体善业混合起来、作为圆满菩提之因的话,那么在未获菩提之前,我们的善业将永不竭尽!」
 
  26、梵文与藏译本原文为「发愿」,因有时可与「回向」通用,所以帕绷喀大师在此改作「回向」。
 
  27、出自《证道歌》。全文为:「恒河沙数菩萨愿,受持正法愿内摄,如是说故诸善根,悉皆回向宏佛教。」
 
  28、出自《普贤行愿品》。全文为:「敬礼供养悔露罪,随喜劝转请住世,尽我所积少分善,一切回向大菩提。」
 
  29、出处不详。全文为:「无上大师之圣教,如今值遇乃师恩,是故回向愿众生,悉为善士听摄受。」
 
  30、出自《普贤行愿品》。
 
  31、财富受用永无竭尽的成就。
 
  32、长生不死的成就。
 
  33、指宗喀巴大师所着的《道次第传承上师启请‧开胜道门》一文。
 
  34、参见本书附录《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图解》。
 
  35、出处不详。全文为:「愿于吉祥上师行,不生剎那之邪见,于彼事业起信敬,上师加持速趣入!」
 
  36、《加行法有缘颈严甚深引导教授上师口授‧降利乐雨》中记载帕绷喀大师的话说:「速修之意,是指在未发起道次第证德的情况下,心里依次忆念各所缘,如同登上山顶指点河山。」
 
  37、出自《道次第传承上师启请‧开胜道门》。
 
  38、即「金刚怖畏」、「集密」、「总摄轮」、「喜金刚」四尊。
 
  39、因为菩萨不应畏惧在轮回中长时受生利益有情故。
 
  40、指地狱。
 
  41、参见第三天注第十一条。
 
  42、另请参见本书中卷附录《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
 
  43、孤萨黎意为「具善」,是指远离一切外事、一心内修之人;班智达意为「学者」,是指博学多闻之人。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掌中解脱 第七天 依止善知识---道之根本
下一篇:掌中解脱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
 掌中解脱 第三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胜与如何讲听此法
 掌中解脱 第二天 阿底峡尊者生平与藏地道次第引导的起源
 掌中解脫 第十三天 深信业果—一切安乐之本
 掌中解脱 第六天 加行法之三(第五、六加行)
 掌中解脱 第十一天 三恶趣苦
 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
 掌中解脱 第十二天 皈依——入圣教之门
 附录一「平等舍」修法口传教授
 掌中解脱 第十八天 修心七义之二
 掌中解脱 第九天 加行依止法及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血淋漓的邪淫例子[栏目:戒邪淫·悔过励志篇]
 七届:普茶(一)[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