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掌中解脱 第八天 意乐依止法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590
掌中解脱
 
   
   第八天 意乐依止法
 
  宗喀巴大师说:
 
  「于三有乐不贪着,为暇满义而精进,
 
  忘依佛陀所喜道,诸有缘者净意听1。」
 
  (帕绷喀仁波切引用上述宗喀巴大师的教诫作为第八天教授的前行,以此来纠正听众的听法动机。具体作法是:此颂第一句配合中士道正见来讲,第二句配合共下士道来讲;第三句配合菩提心来讲。随后大师又回顾了以前讲过的那些科判,并重述了正行「依止知识法」的第一和第二两种。)
 
  由于本次法会所依据的科判内只讲了正行应修的所缘,所以我准备在这里再讲一些如何观察善知识的方法,这一法类虽不见于《乐道》与《速道》科判,但《文殊口授》中有,所以现在依据该论来讲。
 
  善知识的德相
 
  既然依止善知识有前面所说的那些利益,不依止善知识又有那些过患,那么我们应该依止一位怎样的善知识呢?
 
 
        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必须能引导我们走完全圆道,而不是随便找个什么人就行的。例如,某个人虽然心地善良但功德有限,像这种人是无法为我们引导全圆道的。弟子纵然具足信心、智慧和精进,但如果上师未能了解、掌握显、密全圆教法的话,这位弟子一辈子将只能修一些片面或单一的法,如皈依引导、本尊成就法、风脉修法等。在这种情况下,纵获有暇也成不了什么大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依止一位具相善知识的道理所在。
 
        关于善知识的德相,虽然传授别解脱律仪者的德相、传授菩萨律仪者的德相及传授密宗律仪者的德相各不相同,但这里所说的善知识德相,是指有开示全圆道次第的能力。
 
        上师具不具足德相应该在依止之前观察。这种观察上师德相的作法,不仅那些想依止善知识的人需要,那些想成为毗奈耶、显教、密乘二者善知识的人,也应该自我观察,看看自己是否具有这二者的上师功德,如果发现不具足的话,应该要设法去弥补。单单备齐长寿瓶2和沭浴资具,以及仅仅能靠背诵来施行仪轨,算不上是具足德相的上师。
 
  在上师的德相中,分别有毗奈耶中所说的阿阁黎德相、大乘共同道善知识德相和密宗金刚阿阁黎德相。在此我主要讲的是大乘共同道上师的德相。《经庄严论》中说,上师应该具足以下十种功德:
 
  「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
  善达实性具巧说,悲悯离厌应依止。」
 
  其中「调伏」是指以戒律调伏身心相续;「静」是指以三摩地息灭散乱;「近静」是指以智慧彻底消灭我执。就像将一块普通木头放在供香盒中会染上香气一样,我们也会熏染上上师所具有的那些功德或过失,因此,我们所依止的上师功德一定要胜过自己3。「善达实性」是指以闻所成慧获得正见,此专指应成派见。前面所说的智慧,可以是获得自续派以下之见的智慧,所以没有重复的过失。其它德相容易理解,勿庸赘述。
 
  如果上师未能具足这一切德相的话,则至少必须具备一下五种:以戒、定、慧三学调伏相续,心怀悲悯,通达真实性。博朵瓦曾经说过:「我的阿阁黎耶巴祥尊4,既无多闻也不耐劳,连致谢的话也不大会说,但因为他有上述五种功德,所以凡是在他跟前的人均能受益。年敦5完全不善于说法,即便是为别人解释供养功德,也没人能够听懂,大家心里在想:不知道他现在在说些什么。但因为他有这五种功德,所以亲近他的人悉蒙法益。〕这里所说的「致谢」是指表达自己的满意之情,或是说「谢谢」这类的客气话6。然而在末法时代,就是这样的上师也很难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记住以下择师要点:所依止的上师应该功大于过;视后世较现世为重;视别人较自己为重。否则的话,我们也许会碰上恶知识,像以前「央具理摩罗」(指鬘)7一样,因受邪道知识的误导而犯下大罪。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地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此人值得依止,才可奉之为师。弟子的德相从弟子这方面来讲,如果他具备以下五种德相的话,修法就一定能成功:(一)对自宗不贪着,对他派不瞋恚,不堕党执、住于公正:(二)具有分辨善恶的智慧;(三)有大希求心;(四)对上师起大恭敬:(五)专心听法8。那么,具备这些德相的弟子又该怎样来依止上师呢?
 
戊三、意乐依止法此科分二(己一)根本修信;(己二)念恩生敬。如果我们能运用教理理,以「绕边绕山」9的方法来修习这二节的话,我们便会产生极大的渴望,想如理依止善知识;不然的话,我们对上师就会只剩下求法的念头。己一、根本修信分三小节:(庚一)应观师为佛之原则;(庚二)能观之原因;(庚三)如何观法。
 
  这里所说的「信」,是指对上师生起真佛想的信心。在所有「道次第』所缘类中,这与「知母」10二科最难生起。尽管困难,们我们还是要努力去修,不然的话,它们后面的那些道就无法在我们心中生起。总的来说,信心是生起一切白法(善法)的基础或根本。《宝炬经》中说:
 
  「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
 
  以前,当有人连续二次请求阿底峡尊者说:「阿底峡,请传教授!」时,尊者一直默不作声。当此人再次大声喊叫时,尊者笑而答道:「嘿嘿,我的耳朵好的很,我的教授是:信心!信心!信心!」又如嘉瓦‧温萨巴大师所说:
 
  「总之开悟之大小,赖修大小信心力,
  于悉地源具恩师,思惟功德不观过,
  愿持此教为中心,此誓无碍达究竟!」
 
  我们能不能生起证悟,依赖于我们对上师是否有信心,以及信心的大小。要想成就最胜悉地11,我们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视师为真佛的信心;二是具有无误的教授。但是即便教授有误,如果我们有信心的话,还是能成就微小共同悉地的;以前有个藏人,到印度向上师求法,上师说了一句印度话〔麻里勒札〕,意思是滚出去」。此人不解其意,还认为是上师传予的教授,便计数诵持,后来他竟能以此为自己和别人治病。还有一位老妪,她计数诵持《准提天女咒》,将「杂」误念成「巴」,而变成「嗡巴勒布勒绷德娑哈」。然而有一次当地闹饥荒时,她却能煮石而食。如果我们单有智慧而缺乏信心,是不可能达到任何成果的。 信心有三种12,这里所要修的信心,是指观师为真佛的「澄净信」。关于生起这一信心的方法,我将按照格邬仓父子所传的教授13来讲:在第一节「根 本修信」中,分「应视师为佛之原因」等,三个部分。
 
  庚一、应观师为佛之原因应视师为佛的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想获利而下愿亏损。如果是为了获利,那么上师是否真的是佛也就无关紧要了,为什么呢?因为视师 为佛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能使我们不费力地成就今生、后世的一切愿望等等。例如,有个老妇人因为相信一颗狗牙是佛的舍利,而使狗牙生出真舍利的故事。14
 
  尽管上师本身的加持有大有小,但从我们自己这边来说,我们怎样来看待上师,如佛,菩萨等,就会出现怎样的加持,如《蓝色小册》中说:「上师加持大与小,不关本身待自己。」
 
  所以,我们能不能获得悉地,取决于我们对上师信心和恭敬的大小,阿底峡尊者也说:「汝藏人不获悉地,乃于上师仅起凡庸想所致。」
 
  反之,如果上师真的是佛,但我们对之不起信心的话,我们也见不到上师的功德,还会遭到亏损、产生种种的痛苦。例如,佛陀虽然行无边的功德,但天授和善星除了见到佛陀有一庹光明外,见不到其它任何功德,从而产生失利的后果15。格西博朵瓦说:「若不敬诸师,依佛亦无益,如善星故事… …」
 
  庚二、能观之原因
 
  我们不仅应该这样来看待卜师,实际上我们自己也应该这样来作,囚为当我们的心注重于上师功德这方面的话,我们便能消除对上师的不信。纵然发现上师有一些微小过失,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二种方法来防止产生不信:(一)、注重于上师功德这方面,身心为强烈的信心所压倒,使之下能成为信心的障碍;(二)、将观察过失转化为生起信心的助缘。《金刚手灌顶续》中说:
 
  「应取规范德,终不应执过;
  取德得成就,执过不成就。」
 
  由于受恶劣习气的影响,我们总是侧重于思惟上师的过失。但是,如果我们能转而注重于思惟上师功德的话,观察师过之心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就像晦日虽有月亮升起,但天空为日光笼罩而看不见月亮一样。又比如,因为我们总想着自己的功德,所以儿不到自身的过失。即使发现上师稍有过失,我们也叮以想,这是上师为了调伏化机所作的善巧方便,这样我们就能将观察师过转化成生起信心的助缘。再者,当我们处在初业行人的阶段时,我们所见到的上师均现凡夫相;获「法流三摩地」时,所见到的上师现殊胜化身相;获初地等时,所见到的上师则现受用身等相。直至有一天,所有的情器也都将显现为「无量清净」16。
 
  庚三、如何观法为了对此生起不可动摇的定解,我们必须依教、依理来加以成立,分四个方面:(辛一)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辛二)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辛三)即于现在诸佛菩萨仍在利益有情;(辛四)自所见相无法决定。
 
  辛一、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
 
  有人认为:「那些善知识本来不是佛,但我在修依止善知识法时,应该假装这样来看。〕这种想法很危险,不应该执着这类错误的思想不放;这是极其重要的。相反的,我们应该这样来思考:「虽然上师是佛,但我却认识下到。上师是佛的原因是:现在金刚持正现上师相住世度化。」《二观察续》17中说:
 
  「我于未法时,现阿阇黎身。」
 
  另一部密续中说:
 
  「最后五百年,我现规范相,当知彼即我,于彼生恭敬。」
 
  以及:
 
  「未来浊世时,我现凡夫身,种种方便相。」
 
  经中也说:
 
  「见有义谛听,我于末法时,当现亲教身,住阿阇黎相。」
 
  像这样在许多显经、密续中,金刚持悲悯教诫道:未来浊世时,他本人将现普通阿阁黎相出现于世,希望弟子们到时候能认得他,所以不必以为再也无法见到他而感到失意。这些话都是很容易明白的,可以直接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此外当知所谓的「浊世」,就是指现在。
 
  因此在我们自己的上师中,肯定有金刚持化现的阿阇黎!原因是:我们深深地为业烦恼所苦,对于这些情况,慈悲的金刚持悉知悉见;另外金刚持也知道,现在正是能决定利益我们的良机,因为我们具有能了知取舍处及能修教义的人身等等。
 
  再者,当知现在所有的上师都是金刚持的化身,如果不这样看,而对每一位上师刚持的化身一个也没了,这当然是与上述经教相违背的。在上师中一定有佛的化身,所以当思:只想着上师为什么不是佛的理由而失去认识佛的化身的机会,乃是自己的恶念所致。因此,我们应当将一切上师都视为佛的化身。
 
  对那些容易生起信心的人来讲,单讲这些经教即可:如果再用正理来加以成立的话,我们便能获得更大的定解,所以接着讲第二点。
 
  辛二、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
 
  以前在介绍资粮田的时候,我曾经说过:诸佛之意—乐空不二智—在法界中是「一味」的,就像空中虽然只有一个月亮,但却能在有水的器皿中各别映现出影子。在所教化的有情面前,当以声闻身作调伏者,诸佛乐空不二智便现声闻相;当以缘觉身作调伏者,便现缘觉相:当以菩萨或佛身调伏者,便现菩萨相或佛相。不仅如此,如《父子相见经》中所说:
 
  「有时现梵释,有时现魔相,
  饶益诸有情,世人难测度……」
 
  当以魔或梵天身作调伏者,诸佛乐空不二智便示现魔或梵天相,甚至化现鸟兽等相来调伏有情。
 
  诸佛对我们显现普通善知识相,是因为这样作方适合我们的缘分,除此之外,别无其它引导的方法。诸佛纵然对我们显现比普通上师相高级的受用身等相,但因为我们见不到,所以也没有什么意义。其它殊胜化身、菩萨等相,我们也一样没有看得见他们的宿缘。同样的,如果诸佛显现比普通上师相低级的鸟兽等相的话,因为我们对之难起信心,所以也无法利益我们。
 
  因此,正如《供养上师仪轨》中所说:「从佛三身庄严轮……」等18,一切佛的三身全部都摄集在上师的三密19之中,所以,上师是一切佛的化身 或事业的执行者。譬如:一位跳舞的演员,他可以穿上「阿杂惹」装跳「阿杂惹」舞,也可以换上「法王」20装跳「法王」舞,除了服装有变化外,这二个角 色实际上是由同一位演员扮演的。又如同一种朱红颜料,可以绘画出许多不同的图案,虽然形状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朱红。我们应该以同样的态度认识自己的上师,当思诸位上师全是金刚持的化身,是调伏我们的一种善巧方便。
 
  此外,正如艾绒依靠聚光镜方能取火,或是虽获众食若下进口难入腹中,佛的加持和贤善事业,只有通过上师才能得以实现,或者说由于上师能作—切贤善事业,所以上师是一切佛事业的执行者。
 
  有人可能会想:虽然上师是一切佛事业的执行者,但下二正就是佛。如有这样的疑虑,我们便应作如下思考:佛的事业,也就是佛利益有情时所作的加持,必须通过上师方能趣入有情的相续。如果这样的话,上师就只能是佛而下是凡夫。不然,一切佛将依赖有情作为一切事业趋入之门,这就变成诸佛要依赖凡夫才能作利生之事。但事实并非如此,佛在利益有情的时候,连那些声闻、缘觉和诸大菩萨都不依靠,怎可能依靠凡夫呢?所以,佛陀仅仅是为了使有情能有儿到他的缘分才化现为凡夫的。例如,当佛变化成船、桥等物时,我们却以为这些是由木匠建造的。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日光虽炽热,无镜火不生;如走佛加持,无师不能入。」
 
  噶举派上师达沃仁钦(月光宝)也说:
 
  「障云清净时,彼日轮之光,以净镜缘起,能降薪木上。」
 
  (帕绷喀大师以聚光镜为喻,说明诸佛必须依靠上师,才能使共事业趣人所软化者的相续中。由此可知,如果上师不足佛,诸佛就不会依靠他们,这种情况和:「富人和穷人」那则比喻21所表现的意思完全相似:因为诸佛必须依赖上师,说明上师只能是佛。)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现在金刚持正以化身在利益众生,为什么呢?因为佛对一切有情的情况悉知悉见、毫不混乱,而且,佛对有情的悲悯要胜过母亲对于独子的感情。所以,他们永不间断地仵各种最能利益一切有情的事业:现在也一样。因此,有什么理由说他们不来利益我们呢!再者,诸佛的最初发心,是为了饶益我们,积集资粮是为了能圆满利益我们,成佛也是为了利益有情。所以,他们在成就佛果之后不可能不来利益我们的。如果一切佛不愿利益我们而将我们舍弃的话,那就是一件最糟糕的事了。因此,所有的佛肯定在利益我们。至于利益的方法,则如以下偈颂所说:「诸佛非以水洗罪,亦非以手除众苦,非将所证迁于他,示法性谛令解脱。
 
  引此喻为诸佛若依靠未成佛者而作利生事业,无异于富人向穷人求财。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而能作饶益的佛的化身,除了为我们开示如何获得最上利益——增上生22和决定善23方法——的上师之外,别人是没资格的。所以,格邬仓‧绛央蒙朗说:「过去佛菩萨,利现在众生,若获真实解,知即具相师。」我上师也说:「每个有情的头上,都有全体的佛坐着。」
 
  辛四、自所见相无法决定有人可能又会想:「虽然必须承认上师是真佛,以及是一切佛事业的作者。然而因为我兑上师有这样、那样的过失,所以我只能视他为凡夫而非佛。」对此我们应当明白,自己的感觉是不可靠的、也是不肯定的。由于我们视物的标准是受业力控制,又因为我们无法肯定曾经造过某种业和未曾造过某种业,所以在我们的业感景象中,事物存在与否也是不能确定的。例如,《入中论》中提到,「鬼见脓河心亦尔」24。它的意思是说:当天、人、饿鬼三者同时看同一茶杯中的水时,因为业力下同的关系,分别儿为甘露、水和脓血。而对于那些饿鬼来讲,夏季的月光是热的、冬季的日光是冷的。对《时轮》和《俱舍》各自特别的化机来讲,所见到的须弥山形状分别是圆的和方的。又例如,以前圣无着曾将至尊弥勒视为一条下身腐烂、爬满虫蚁的母狗;桑杰耶协(佛智)将阿阇黎绛贝协年(文殊知识)看成是一个耕地、喝虫粥的僧相俗人;谛洛巴在世时,周围所有的人都以为他是个打鱼的,根本没人去猜测他可能是个大成就者,那若巴最初见到他时,他正在炙烧活鱼;黑行阿阁黎也曾将「金刚亥母」看成是一个癞妇。所以,我们能见善知识是人,而不是马、狗、驴什么的,就应当觉得庆幸!京俄‧洛车坚赞(慧幢)25说:
 
  「我等恶业障虽重,见师为人当欢喜;
  不见犬驴福报大,至心生敬释迦子。」
 
  不仅如此,如果单凭现象就能裁定诸事,那么既然一切法显现如实有,就应该是实有了,这显然是错误的。
 
  (帕绷喀大师随后又举了—个例子说,以前有个比丘,为干渴所恼,外出求水时,由于他像饿鬼一样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所以见不到恒河而径至离河远去。)
 
  在这里,我们需要运刚《释量论》中关于「不现不可得因」的那些解释,仿照「未见鬼故不能成立无鬼」来立如下之量:「见上师即真佛为隐义之补特伽罗相续中,无缘见师为真佛;无见师为真佛之能缘量故。」
 
  所以,不能亲见上师为佛,并不等于上师不是佛。
 
  反之,有人见似真佛不一定就是真佛。以前,当第四代付法师近隐阿罗汉在说法时,「欢喜自在魔」26前来破坏,近隐将此魔调伏后说道:「因为我未曾见过佛陀,所以你变化成佛陀的样子给我看。」于是魔便变化出与佛一样的身体,具有相好等,近隐误以为见到真的佛陀而准备顶礼时,魔的化身就消失了。而以前的那些大成就者,像吉祥怙主龙猛等,在一般人眼里,虽显现为普通比丘相,事实上却是真卜的佛。
 
  不管怎样,当追究过失的心自然现起时,我们不必立即强压下去。譬如,当我们准备洗去衣服上的污垢时,应该先让污垢浮现出来;因此,我们也您该先让这种寻过心显现出来,然后再作如下思考:「不知道我所见的这种过失,上师是真的有还是假的有。」如前所说,这未尝不是一种业感幻相。胆病患者将白螺看成是黄色的;风病患者将雪山看成是蓝色的;坐船有船行木栘的感觉;有翳障的人,眼前似毛发乱坠:连这么一点点暂时的幻因都能造成这样的障碍,更何况我们长期以来完全破无量的业烦恼所蒙蔽呢?
 
  我认识的一位活佛,有一次外出朝圣时身患胆病,在他寓所里有三个银盒,但他却看成是金的。次日早晨病愈,方见其本相。嘉瓦‧温萨巴有一次造访绒区的降钦寺,有几个萨迦派的学者不懂声明学上的难点却在那里辩论,温萨巴便为他们解释有关声明学的知识,并用梵文念了《般若八千颂》。但他们根本不相信他是个格鲁派的「人」,而认为他是个格鲁派的「鬼」。所以,我们应该观察上师的内在断、证功德,而不要去考虑上师的外相。佛的法身,只有佛才能相互见到,连圣者菩萨27也无法见到:佛的受用身,只有圣者菩萨能见到:佛相好庄严的殊胜化身,只有「业净凡大」以上的那些人能见到。《道次第,甘露藏》中说:
 
  「乃至未离恶业障,无量诸佛虽亲临,
  除此现在所见相,无缘得见相好身。」
 
  即便佛陀在世时,那些外道徒众也见不到佛陀的妙相等,只见到一大堆过失;提婆达多将佛陀的一切事业都看成是虚假骗人的。虽然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程度来看上师,但总的来说,这些还算不坏。果洛阿里上部有个土匪,有一次他去拉萨朝觉窝像28,却连像前的供灯也没有见到。温‧嘉赛仁波切的上一世告诉他必 须清净业障,所以他作了「万供」29,顶礼和绕佛,后来他能见到供灯,但还是不能见到「觉窝」像。果芒甘珠尔喇嘛‧洛桑顿丹仁波切(善慧有义)传《甘珠 尔》30时,求法者中有一个僧人,既听不到念经的声音也看不到经书,他只看到上师面前放着一盘肉,上师不是在念经而是在吃肉!每天晚上散会时,他见上师将肉收起来走了。像这样的业感景象千奇百怪,所以说,我们见物的层次取决于我们业障清净的程度。
 
  我们对现象不可相信,除上师之外,坐在身边的人、朋友、亲戚,就连门口的狗,我们也无法断定他们究竟是什么,他们也许是天神,也可能是魔等。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自己。所以,离我们一步之遥的东西都是可以怀疑的。
 
  嘉瓦,温萨巴在即将获得双运位的时候,仍有人给他起绰号,称他为「温萨疯子」。「具誓法王」31曾扮作宗喀巴大师的弟子,有一次,当宗喀巴大师准备给一些非器之人传授极为秘密的密法深要时,法王出面制止。坚赞桑波(幢贤)对此心感失望,克珠杰却说不必过分着急。
 
  薄伽梵本人也曾说过:「我与似我者,方能判定补特伽罗的程度。」印度有个沙弥,他听说瓦支格惹岛上的所有男人和女人都是密宗的「勇士」和「勇女」,为 此他特地来到该岛探访。当他亲眼见到那些人时,却未能发现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功德,反而对一个骗子产生了信任!那若苯穹32也将至尊密勒日巴视为凡夫、口出谤言:「人称密勒日巴者,未见之前名声大,说如印度大成就,待我近前作观察,却走裸卧一老汉!」
 
  由于我们对那些与我们同吃、同作的亲戚朋友都不明底细,所以不管他们是谁,我们都应生起「净相」,这是利益大而害处小的。我们不能单凭现象来判断某人,以寂天大菩萨为例,当时的许多学者部认为他是〔三想者〕(只关心三件事)33,发现不了他有任何功德。
 
  见某人有过失并不说明某人就一定有过失,我们看事物的方式往往受角度及成见的影响。善星比丘将佛如实见到后开示的那些业果道理,视为佛足为了有利而作的欺骗,他也不相信佛能断尽一切过失。像他那样的三藏法师都会被不正确的想法和成见所迷惑,我们自然就不必说了。又如,喜欢睡觉的弟于,往往会不满诵经到深夜的老师;而那些喜欢喝酒的学生,却对贪杯的老师心生欢喜,认为有功德。所以,我们怎能肯定所见到的上师过失就一定不是上师的功德呢?再者,上师的那些过失难保不是为了利益我们的缘故,有意装出来的。如果利生需要,如来可以示现心怀瞋恚或悭吝,以及瞎子、疯子、犯戒等各种相。(帕绷喀大师随后讲了《父子相见经》和《大涅槃经》等经典中如何广说的情况。)总而言之,显密教典中虽有了不了义以及是否可如言取义等各种说法,但胜者金刚持自己将来当现上师相而来的说法,既是了义的,也是可以如言取义的。除上师之外,无人能为我们开示解脱和—切智道,这一事实便可说明这一点。
 
  金刚持认可是佛的上师,我们却认为不是,而执意去盯着上师这样那样的过失,由于「此因不定」和「成为相违」的关系,我们您该运用上面所说的那些能立因,以「绕边绕山」的方式来修,从而认识到上师本来就是佛。
 
  像这样以数理来成立,从而获得上师即佛的定解,换句话说,则能生起上师与—切佛似乎是合在一起的体验时,便是巳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识的证德。
 
  我们的究竟目标是将自心与师意合而为一,也就是在成正等觉时,自心与师意大乐法身二者合而为一。那时,我们便在上师体性中成佛、获上师位,上师的身、语、意与自己三门和合无别。而实现这—目的的缘起关要,便是我们从现在起就应亲近和随顺师意34。
 
  己二、念恩生敬
 
  按照格乌仓父子的口授,分以下四种来修;(庚一)、师恩胜佛;(庚二)说法恩;(庚三)加持心相续恩;(庚四)以财物摄受为眷属恩。第一 「师恩胜佛」中又分二部分:(二)师恩总胜—切佛:(二)师恩别胜释迦牟尼佛。
 
  庚一、师恩胜佛
 
  (一)师恩总胜一切佛加上所说,从功德这方面来讲,上师与佛是相等的;从恩德这方面来讲,总而言之,师恩要比一切佛的恩德还要来得大些。
 
  在过去无量劫中,虽有无数的佛在引导众生,但我们却不是他们教化的对象。正如所谓:「无量诸佛未调伏」35等,单作为大师释迦牟尼积资对象的佛, 就有四万五千、七万六千或七万七千之众。不仅如此,即便在本劫中,也有「拘楼孙」(坏轮回)、「拘那含牟尼」(金仙)、「迦叶」(饮光)等佛出世,引导无 边所教化者,然而他们却不能调伏我们。我们现在的上师,能为我们开示圆满无误之道,纵佛亲临,他们的所为也无过于此。所以,上师在功德这方面虽然与诸佛相 等,但在恩德这方面却较一切佛为大。
 
  格西博朵瓦说,上师好比是施食于饥饿濒死者的人:诸佛则如向生活本已奢华者再给予一份肉那样的人。诸佛只有在我们抵达较高修道层次时,才会对我们现身和安慰我们,而在我们现在弱小无力时却爱莫能助;就像行人在我们脱贫致富时才布施食物、钱财给我们那样;而上师却能在我们快堕入恶趣深渊的时候,现身引导我们;如同某人在我们贫穷时施食于我们一样。所以,我们现在能生起想获得佛位的愿望,乃是上师的恩德所致。克珠杰也说:
 
  「大悲胜过一切佛,无等大师前启请。」36
 
  在我们遇下列其它任何佛菩萨的时候,值此匮乏正法之际,只有上师能为我们宣说正法,所以说上师的悲心极大。
 
  (二)师恩别胜释迦牟尼佛
 
  很久以前,有位转轮王名叫「辐辋」,他有一千个儿子37。当他们发菩萨心并各选一个世界作为未来教化之处时,他们发现在斗诤劫中人寿百岁时候的众生很难调伏,于是纷纷舍弃不选,只有大师释迦牟尼的前生—婆罗门「海尘」,发心调伏那些斗诤劫中的有情。所以,对人寿百岁时的所教化者而言,大师释迦牟尼要比其它佛的恩德大,但是对我们这些人连大师佛陀也无法调伏,只能仰赖上师来调伏,所以师恩尤重。
 
  在大师佛陀之后,印度出现过许多班智达和成就者,如七代付法师38、八十大成就者、六庄严二殊胜39等。藏地圣教前宏期中,出有「堪洛却松」40、主仆二十五人41等;后宏期中出有萨迦五祖42、玛尔巴和密勒日巴等、阿底峡尊者父子及宗喀巴父子等智者成就师,但他们都无法为我们直接开示脱离广大苦海的最佳方法—正法甘露。
 
  简言之,由于我们过去受生的地点、时间不对,所以那些先德谁都不能引导我们,而将我们弃置了,我们只得留在浊世中最糟糕的时代,正如《入行论》中所说:「饶益众有情,无数佛已逝,然我因自过,未得彼教养。」
 
  因此,我们应当想:「现在这位上师能对我作这样的引导方便,上师的悲心真大啊!」
 
  庚二、说法恩
 
  上师的恩德远不止上述的那些,以前,当释迦牟尼还是菩萨时,他曾为了—个偈为乞林嘎哩达王时,为了听法,他的身体被钉上一千枚铁钉:当他受生为嘎那夏瓦王时,为了听法,他的身上竖有一千支灯烛;他也曾为法而跳入火坑:当他受生为妙色工时,为了听法,他剥皮为纸、析骨为笔43。阿底峡尊者也一样,他为了听此「道次第」,不顾风暴、摩羯鱼等的危险,在大海中漂浮十二个月,忍受众苦。玛尔巴、密勒日巴等祖师也是为了求法的缘故,历经艰辛。以前去印度的道路不像现在,十分难走,但是那些译师仍拚舍生命前往求法。他们全都以金曼荼罗供养亡师,作为传法的报酬,当他们事后回忆起路途的艰辛时,往往颤栗不已。我们现在求法不需要受一点苦,上师便为我们开示全圆道之法,纵佛亲临也无过于此。由于可见,上师之恩真是昊天罔极!阿底峡尊者曾说:「你们现在不需要受苦,就能听到这样的深法,福报很大,所以你们应该认真地听法!」
 
  又如某人因服用药、食、毒三者而濒临死亡时,如果有位医师能使他将所服的毒吐出、将所进的食物转变为药、将所吃的药转变为无死甘露,这样的话,这位医师的恩德是极大的;同样的,我们像吸毒一样造有许多堕恶趣的个善业,对于这些恶业,上师命我们忏除。对于那些为了现世长寿、无病、利敬、声望的目的而造的善业,上师命我们生起善妙动机和作清净回向发愿来加以改变,使之成为能利益我们后世的正法。对于那些为了获得后世增上生和解脱之故所造的善业,上师命我们将之转变为妩上圆满正觉之因。所以,还有谁的恩德比上师更大呢?《甘露藏》中说:
 
  「等同一偈字数劫,供养亦难报师恩;
  遑论开示全圆道,如定恩德谁能量?」
 
  又如:
 
  「如人羁狱受大苦,某人出资赎出狱,
  今住受用圆满处,当称彼为大恩人。
  是故诸师于我等,开示解脱恶趣法,
  暂今随欲而受用,人天富乐拖大恩。
  次善开示无上法,能灭轮回诸衰损,
  导往三身妙果位,此等恩德胡不大?」
 
  庚三、加持心相续恩
 
  我们心中所生的一切证德,是通过祈祷上师等加持我们心相续后所产生的结果,如果我们以「上师瑜伽」作为道之生命的话,我们将取得极大的修道进步,这也是因为上师加持的关系。
 
  上师加持其弟子心相续的事例很多,例如:当谛洛巴将泥曼荼罗扔在那若巴脸上时,那若巴顿时生起三摩地达七日之久。又如,由于上师的加持,我们现在心里常能想着佛法,这是以前自己所做不到的。
 
  今年四月廿四日,出现了皈依怙主大宝上师44对我作加持的妙相,由于上师的加持,方有现在「道次第」等的听讲。以前,当归依怙主大宝上师在达波与二十五位格西共修「荟供轮」45时,我亦躬逢其会,从开始诵《供养上师仪轨‧乐空无别》起,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我—直在流泪,心中生起了不可抑止的出离心,这也是上师加持的结果。
 
  如果我们祈祷上师,那么今生、后世的一切善事和愿望就都会实现。大成就者谛洛巴曾说:
 
 「诸增益最上,即师那若巴。」
 
  嘉瓦‧果仓巴46说:
 
  「修生次虽多,修师为无上;
  作念诵虽多,祈祷为无上;
  若恒常祈祷,不退德定至。」
 
  (帕绷喀仁波切随后又举了几个例子:以前热振地方有个人向仲敦巴像供灯,因而顺利办成事的情况:仲毗巴加持阿底峡尊者的情况47,以及珠康巴加持喇嘛降巴仁波切48的情况。)
 
  庚四、以财物摄受为眷属恩
 
  由于现在的这些人很看重财物,所以上师往往先以财物来摄受他们成为弟子,然后再引导他们进入正法之门。
 
  我的皈依怙主达波大宝上师住茅篷的时候,贡波上部的止美丹喀家族派了一个仆人前来问卦,并带了一包酥油作为供养。由于上师的住处很高,那个仆人爬得疲惫不堪,他边走边骂:「这个上师真和野兽差下乡,别的地方不住,偏偏喜欢住在这么高的山上。」当他来到上师跟前时,上师赐给他茶、美食及会供面食,由此他转而对上师生起了信心,并从上师那里得到广大加持。所以,真正使那位仆人生起信心而成为上师弟子的,是上师的财物,他说:「这些会供真是美味可口啊!」在寺院中,有无数像这种老师以财物来摄受、教导弟子的事例。
 
  阿底峡尊者说:「我所有的功德都是上师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功德仰赖上师之恩才得以出生。在下作观察的情况十,我们总以为现在的安、乐、名三者都是自己一手造就的,其实不然。例如,有兄弟二人,一个进入法门49,从而成为另一个的归依境。他可以与其它出家众在寺院中集会,受用应得的正法和财物之分,安住于少事少业之中。然而,他之所以能成为一名比丘,并不是他自己所能做到的,这是亲教师和规范师授于近圆律仪的恩德听致。
 
  我们现在每天能读几百页书,且能观察书中的文义,这是教字母老师的恩德所致。我们现在有机会获得灌顶,进入较佛出世更为稀有的密法之门,如果不犯三昧耶的话,在十六生内我们绝对能得四身果位,而为我们授灌顶、从而在我们相续上种下这种能熟种子的,乃是金刚阿阁黎之恩。如果未得能熟灌顶等的话,那么就连密法方面的书我们都不能看。我们应该一边回忆师恩,一边数念珠:「这位上师曾赐我这种恩德,那位上师曾赐我那种恩德……」
 
  不仅如此,我们今生所得的人身、快乐、幸福、财富等,这一切是我们前世持戒、布施之果,而这也是命我们这样作的阿阇黎之恩。因此,我们的幸福快乐一概来自于上师之恩德。
 
  有人或许会想:「这些并不是出于一位上师的恩德,而是先后有许多不同的七师各自给予我的部分恩德。」但是,一切上师的变化根源—一切佛的心,即乐空不二智,在法界中是一味的。因此,这所有的上师是胜者金刚持—人所示现的不同身相。
 
  例如:我们藏地的人祖、制订法规者、翻译佛经者、宏扬主持圣教的王臣、译师、班智达、历辈DL喇嘛等,这一切全是「莲华手」50的化身游戏。所以说,自己的所行上师体性是一。
 
  正如宗喀巴大师所说:
 
  「世间普遍赞说之『上师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单修一 、二次所缘境全无所至。」51
 
  我们在修《供养上师仪轨》等上师瑜伽之前,首先应该懂得:自己的上师是—切佛的体性;一切佛是上师的变化游戏。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理解,光念诵文字是不会有任何进步的。
 
  若能明白一切佛的心在乐空法身中是一味的,以及由此现为上师的道理,我们便能了知百部、五部、三部、一部52等一切,都是十师的变化游戏。不然的话,我们恐怕就会只对坐在法座上讲经的、名声较大的上师貌似恭顺,而对寺院中不起眼的教书老师缺乏敬意。如能理解方纔所说的内容,我们对一位上师生起的净相便会扩展到一切上师身上。令师欢喜也是如此。同时也将明白,如果自己令一位上师不喜,便是令—一切上师不喜,由此我们将意识到一切上师之间的恩德没有差别,在依止法方面也不会产生偏颇。
 
  像这样思惟上师的大恩之后,据说最起码我们应口诵念恩文句来加以巩固。善财童子在依止善知识时所作的念恩偈颂如下:
 
 「我53此知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
  遍示菩萨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
  此是能生如我母,与德乳故如乳母,
  周遍长养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无利。
  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甘雨,
  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
  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似大海,
  如同船师遍救护,善财走思而来此。
  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
  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
  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依怙,
  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
 
  《道次第甘露藏》中所说者如下:
 
  「出离犹如火坑家,效仙人行居静处,
  得尝正法甘露味,仰赖诸位尊师恩。
  所遇义殊上师教,百千劫求亦难得,
  于彼教法生信心,亦是诸位经师恩。
  走故我视诸师为,救恶趣难之依怙,
  出轮回海之商主,善趣解脱之向导。
  治愈痼疾之医师,灭大苦火之河水,
  除无明暗之灯炬,示解脱道之杲日,
  出轮回狱之救星,降正法两之密云,
  排忧解难之亲友,恒常慈育之父母。」
 
  在念诵这些偈颂时,我们应当循文思惟上师的恩德。
 
  关于加行依止法,《文殊门授》中将之列于第叫加行之末,所以请大家不要将这些不同传承的教授混淆。
 
  (帕绷喀大师又说,我们在修〔意乐依止法」及以下每一种所缘类之初,均需祈祷和修「甘露降净」,结束时则应对所修内容生起定解。)
 
 
 
  注释:
 
1、引自《三主要道》。
 
2、修长寿法用的密宗用具。
 
3、即上引《经庄严论》中所说的「德增上」。
 
4、法名为耶协跋(慧炽),系阿底峡尊者亲炙弟子。
 
5、噶当派上师,法名不详。
 
6、因博朵瓦所用的「致谢」一词为藏文古方言,故有此释。
 
7、此婆罗门青年误信邪道之师,以为杀死千人即可生天,因而杀人取指、冠首为鬘,千人少一,欲杀其母,佛往度之,后成阿罗汉。
 
8、前三条出自圣提婆的《四百论》,后二条系月称所加。
 
  9、此语系藏文:mtha' bskor ri bskor byas. 的直译,帕绷喀大师经常使用这一成语来说明「观察修」的内涵。意即我们应从多种角度来详细地观察、分析某一所缘,直至自心发生变动、获得定解。另请参阅本 书附录《菩提道次第经验引导修法教授》一文。
 
10、「由七因果之门修菩提心法」的第二科,见「第十七天」章。
 
11、佛位的异名。
 
  12、雍增‧耶协坚赞所着《心与心所释‧明慧颈严》一书中解释说:「(1)澄净信,见三宝等具功德者之功德故,自心澄净……;(2)胜解信,思惟佛所说缘起、业果理等获得胜解;(3)希求信,如思惟四谛道理已,决定苦、集二谛为应断,灭、道二谛为应得,且知若如理勤修即能获得而生决定当得之念。」
 
13、指《菩提道次第略论笔记‧明慧海津梁》。  
 
14、昔藏中有一富家子,与友人往印度经商,其母命自圣地迎请舍利。比归,将至家门,方忆母言,恐拂其意,急拾死犬之牙,归以给母,谎称系阿罗汉灵齿。母信之,恭敬供养,犬牙放光加持,与真舍利无异。
 
15、参阅《大涅槃经》。
 
16、视一切情世间为本尊、一切器世间为本尊曼荼罗的密宗证德。
 
17、《喜金刚续王》的简称。
 
18、全颂为:「从佛三身庄严轮,善巧方便幻网中,现凡夫相度众生,祈祷大悲依怙主。」
 
19、身、语、意三密。以非凡夫境界故,称之为「密」。
 
20、即阎摩法王,一护法神名。
 
        21、此喻为诸佛若依靠未成佛者而作利生事业,无异于富人向穷人求财。
 
22、生为天或人。
 
23、小乘涅槃与一切智。
 
24、全颂为:「如同有翳诸眼根,鬼见脓河心亦尔,总如所知非有故,应知内识亦非有。」
 
25、1402—1971,宗喀巴大师亲教弟子,是八大京俄(内侍)之一。
 
26、又称天子魔,四魔之一。
 
27、初地以上的菩萨。
 
28、拉萨大昭寺主尊释迦牟尼像。
 
29、每种供品的数量均达一万的供养。
 
30、意为「佛语」,藏文大藏经的经藏,有一百多函。
 
31、即护法阎摩法王。
 
32、一苯教徒名。
 
33、吃、睡、排泄。
 
34、藏文中有无数上师瑜伽法本与祈祷上师之文,现附上拙译帕绷喀大师名著《遥呼上帅颂》聊备一观。
 
35、引自《供养上师仪轨》,全颂为:「无量诸佛未调伏,暴恶难调浊世众,如实为说善逝道,祈祷依怙大悲尊。」
 
36、引自《吉祥三界颂》首颂,全颂为:「三界众生唯一目,诸求解脱无上怙,大悲胜过一切佛,无等大师前启请。」
 
37、「辐辋」后成「无量寿佛」,千子即「贤劫千佛」。
 
38、继佛之后的七代佛教领袖:迦叶(饮光)、阿难(庆喜)、释那瓦拶(具麻衣)、邬波咕达(近隐)、底地噶(有愧)、克里醯那(黑)、摩诃苏达释那(大善见)。
 
39、六庄严:龙猛、提婆为中观庄严;无着、世亲为阿毗达磨庄严;陈那、法称为正理庄严。二殊胜:释迦光、功德光二大律师。戒为佛法之最上根本,故称「殊胜」。
 
40、「堪」指堪布(亲教师)静命论师;「洛」指洛绷(轨范师)莲华生大师;「却」指却杰(法王)赤松德赞。
 
41、「主」指莲华生大师;「仆」指大师的二十五名上首藏人弟子,均得密宗成就。
 
42、衮嘎宁波(庆喜藏,1092~1158)、索南孜摩(福顶,1142~1182)、扎巴坚赞(名称幢,1147~1216)、衮嘎坚赞(庆喜幢,1182~1251)、洛卓坚赞(慧幢,1235~1280)。
 
43、上述故事详情请参阅《贤愚因缘经》。
 
44、指达波仁波切绛贝伦珠。
 
45、一种密法仪式。
 
46、法名为贡波多杰(怙主金刚,1189~1258),竹巴噶举派的一位重要上师。
 
  47、大成就者中毗巴系那若巴弟子。法尊译《阿底峡尊者传》中记载道:「尊者闻仲毗巴之胜德,欲往参,未遂,惟遥作观想供养,殷重祈祷。一夕梦中,见一苾刍,持一人臂,渐食而来,尊者念云:『出家者不宜食人肉也!』来者问曰:『佛亦有错误否?』尊者含愧。又曰:『汝亦欲食耶?』答曰:『愿食。』遂授一无名指,食讫,获得加持。次日早晨,任运而入三摩地。……尊者始知前梦为仲毗巴也。」
 
48、普觉‧昂旺绛巴。
 
49、意为出家。
 
50、圣观自在的异名。
 
51、引自《菩提道次第广论》。
 
52、一部为「胜者金刚持」;三部为「毗卢」、「无量光」与「不动」,分别为佛金刚持的身、语、意体性:五部则再加「宝生」与「不空成就」,分别为佛的清净五蕴体性;五部再各分五蕴、四界、六处与五境而成百部。
 
53、经中原文系第三人称,乃弥勒菩萨为大众所说:此处我们用于忆念自己上师恩德,故改用第一人称。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掌中解脱 第九天 加行依止法及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下一篇:掌中解脱 第七天 依止善知识---道之根本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
 附录二 《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图解
 附录四 大乘修心七义论贯注
 掌中解脱 第十六天 发菩提心利益
 掌中解脱 第十二天 皈依——入圣教之门
 掌中解脱 第十天 死亡无常
 掌中解脫 序及前言 (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
 掌中解脱 第十一天 三恶趣苦
 掌中解脱 第十七天 七重因果与修心七义之一
 附录三 《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华藏世界不可说[栏目:衍慈法师]
 《六祖坛经》的净土思想——略论西方净土的方位(释成峰)[栏目: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宗镜录》的中观思想(唐思鹏)[栏目:中观宗文集]
 慈悲喜舍[栏目:真圆法师]
 关于加强人间佛教理论研究的建议(杨曾文)[栏目:人间佛教]
 观自在的境界[栏目:曹越]
 佛教与旅游[栏目:陈星桥居士]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栏目:圆瑛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