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掌中解脱 第十九天 修心七义之三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724
掌中解脱
 
 
   第十九天  修心七义之三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首先引用《弥勒愿》中的「能返恶趣道」等文1,略示前行改正动机之法,然后回顾了以前所讲的科判,并重述了「正修自他相换」与「依此修取舍法」两节,以及「修心七义」中的前二段。大师授着指出:)
 
  将爱执心与舍弃心两者生起的基础——即自他的地位作相换或交换后,为了增强这一修法,我们应修以悲心所缘为主的「取」苦,和以慈心所缘为主的「舍」身、受用、善根。熟练之后,再配合呼吸修「取舍」。另外为了不忘记这一修法,我们应在一切威仪中念诵文句来提醒自己。
 
  虽然两种修菩提心教授合一修法在次第、科判开合上有别、章节数量有多有少、稍有出入,但总结起来,共有十一种所缘类,亦即先修「平等舍」、「知母」、「念恩」与「殊胜念恩」2、「报恩」四节;然后修「自他平等」、「由众多门思惟我爱执过患」、「由众多门思惟他爱执利益」;以真正的自他相换心为基础,配合悲心所缘修「取」、配合两种慈心中的「欲令具乐慈」所缘修「舍」3;之后当作观察:自己所作的取舍是否真有其事?发觉这只不过是一种想家,实际上并未成办利乐,于是想到若要实际达到这一目标,就应生起由自己承担责任的「增上意乐」;再为此正发起欲获圆满菩提之心的「菩提心」。
 
  上述十一种所缘类是「七因果」与「自他相换」两种教授的合修法。
 
  最后当修「以果为道发心」法4,其所缘为:观想自身变成释迦牟尼佛,放光净治有情的痛苦,使一切有情均转成大师释迦佛之身。次修欢喜心,心想:「一切有情已具足安乐」。这一修法能帮助我们积聚巨大的资粮,和密宗的「胜曼荼罗王」修法相似、具有缘起的关要,也与婆罗门「海尘」与「辐辋」王所发之愿近似5。
 
  「境毒三善根」
 
  当见到悦意、不悦意、平常三种境而生起贪、瞋等烦恼时,我们便以三境中任河一种为对象,设想将其它有情相续中所生起的贪、瞋等一切烦恼,以及依此三毒将在恶趣、轮回中所受的一切苦与苦因,均收到自身上,从而使一切有情具足无贪、无瞋、无痴的善根,如此配合观修。
 
  在了解到争斗、病痛等一切恶缘的根由是我爱执之后,便会明白,遭遇的恶缘是自己恶业果消尽之因,也是所取的他有情众之苦在自身上成熟的表现,因此感到纯然的喜悦。由于修习修心法能使恶缘变成助缘、永无烦恼,所以修心法也被称作「快乐泉源」。
 
  我们不应该连一点逆境也承受不起,甚且应该改变对逆境的态度。譬如,在外经商的人,当思遇雨则缘分不会出没,遇雪则驮畜的蹄子不会跛瘤。又如《入行论》中所言:
 
  「若事尚有救,云何不欢喜?
  若已无可治,不喜有何益?」
 
  有苦的时候,纵然心里不高兴也于事无补,应设法将之转成助缘。
 
  我们经常见到某些人在为病所苦、苟延残喘时,即便未听闻像「道次第」等法,也会自然地生起无常心。
 
  当恶缘出现的时候,若能发愿将一切有情的不幸、苦恼转移到自己身上,这种功德是最大的。
 
  (帕绷喀大师又将转恶缘为菩提道中的「以意乐转变法」重述了一遍。)
 
  现在接着讲「以加行转变法」。加行有四种:积集资粮、净障、施朵玛于魑魅、向护法嘱托事业。
 
  善于修心的人士,在患病期间向护法嘱托事业时是这么说的:「这个病是一切有情的苦在我身上成熟所致,我需要用它来修取舍,所以,请帮忙让我的病再加重一点吧!」为魑魅布施朵玛时,心里想的是:「您对我所作的妨碍,是为我清净罪障,让我圆满资粮,让我的修法更有效,所以恩德很大,请再给我比过去更大、更多的灾害吧!」
 
  修心还不够熟练的人,不可能这样去作,而且会感到害怕。在这种情形下,应如常请求惠助免受病苦。
 
  在痛苦出现的时候,如住所漏水,需查明根源堵塞漏洞,我们应当断除苦因、净治罪障;成办乐因、积福修善。
 
  《百分朵玛》的后回若依《堕忏》6修忏悔,则四种加行全备,在该仪轨最后发「修心」愿也很恰当。
 
  「遇缘即修习」
 
  在突遇善缘或恶缘的情况下,都应迅速配合修心法来作应对。
 
  (四)开示一生修持之总纲
 
  「五力」是指:白法种子力、串习力、牵引力、对治力与发愿力。
 
  五力中以「牵引力」为最重要。每日早晨起床后,应立即猛力发愿:「总体上说今生、特别是今年、尤其是今日,我不能轻易浪费,而要降伏我爱执这个敌人,做些有意义的事!」发心决定了我们行为的善与不善、决定我们将要行的是小乘事业还是大乘事业;小到杀一只虱子或是做午饭,都是发心后去作的。我们从今晨起床系腰带开始,起心动念都是为了衣、食、名等现世的安乐。不应再继续如此下去,系腰带时应塞一张便笺在结子里提醒自己,如前发愿,痛下决心。
 
  「白法种子力」,为了增长菩提心而由「加行法」等门所作的积福净障7。我们平日所作的善多半流于现世的目的,纠正这种作法是很重要的。
 
  「串习力」,在行、住、坐、卧诸威仪中均设法使两种菩提心增长,不间断地修行。大菩萨们能布施自己的头颅与四肢等,做出我们难以接受与实践的菩萨行,也是在心熟习之后才得以成就。刚开始学打铁、断木,做起来总是很不顺手,入门后就不难了;布施自己的生命也一样,熟练后,就会像惠施蔬菜那般容易,所谓: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8
 
  据说有些古德骑马时,在一只脚套入马蹬另一只脚尚悬空前,就已将「道次第」作了一遍「忆念修」9,这也是习惯所致。串习与修习是同样的意思,即便是一口气喝一碗茶,如果不经练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对治力」,我爱执初露苗头,即予铲除,就像打偷食的狗一样,应用这样的方式来对治我爱执。
 
  「发愿力」,晚上临睡前,将日间所作的善根回向,使两种菩提心增长。
 
  以上所说为现世五力,至于临终五力,即是修七法门的「迁识法」10,所谓:
 
  「大乘迁识法,五力重威仪。」
 
  修心迁识法中,虽然不需要念「嘿嘎」与「呸」,但与其它迁识法相比,此法却更为深奥。
 
  五力的名目与前相同,其中「牵引力」,是指发愿自己在临终与中有阶段,能够不离菩提心。
 
  「白法种子力」,将自己最贪着的东西作上供下施等,布施给殊胜福田,或是将所有财物分成几份回施他人。如此一来,心无贪着,这要比死后由别人代为荐福好得多。
 
  以前有一个比丘,因贪恋钵孟而受生为蛇,被佛陀驱入林中后,瞋火炽燃,焚毁树林,自己也被烧死,堕入地狱。因此,这位比丘前后连续三生的身体,为三种火所烧。又如某人将黄金埋入地下,因为贪着黄金,死后也受生为蛇,后来将黄金供养佛陀。如果我们不愿布施财物,结局可能与他们相同。同样的,如果食着于自己的身体,将受生为身中的寄生虫。以前某湖边有一具女尸,一条类似蛇的虫子在尸体的口、鼻、眼、耳等各窍爬进爬出,缠着尸身不走。这是因为那个女人的前世对自己的身体很贪恋,时常在镜子前顾影自怜,死后变成虫了留连不去。所以说,我们在临终时要积福、猛力发愿求菩提心增长,尤其重要的是不可贪着自己的身体等。(帕绷喀仁波切又举了另一个事例,有个出家人生前对银钱十分贪着,死后变成一只蛤蟆,用爪子紧抱住银块不放。)
 
  某些人因为贪着的关系,临终时很难断气。安多有位老喇嘛,平时爱吃油酥,死的时候很困难。贡唐绛贝央十分善巧,他要老喇嘛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并说那里的油酥比他们寺院里的好吃得多。老喇嘛闻言,立即断气。我们将来也可能会有类似的危险,所以,断除贪着是极为重要的。
 
  「对治力」,是指临终时要修强力的忏悔、防护。如杲临终者是密宗行者,届时应修「自入灌顶」或求师灌顶,还净菩萨律仪与密宗律仪。其它人则应尽力善修忏悔、防护,这在平时就很重要,临终时尤其关键。否则,即便本来可以往生净土,也将因为这个障碍而去不成。
 
  「发愿力」,这不是指发愿往生净土等,而是发愿将一切有情的苦与罪障成熟到自己身上,以及发愿能生起菩提心。
 
  「串习力」,是指平时精熟于菩提心的修在,临终时因习惯的力量,在修菩提心当中往生,此外没有更高深的修法了。
 
  至于临终者的威仪,应效法大悲大师涅槃时的威仪,作右胁卧,以狮子卧姿去世。单是这一卧姿对往生净土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下士道者应在修「皈依」中往生;上士道者应在修「菩提心」中往生,如是等等。
 
  有人或许会怀疑,这些修法当中似乎没有往生净土之法,然而实质上绝对是有的。切喀瓦临终时命近侍急设供品,他说:「我原本发愿为利一切有情而去无间地狱,但是现在看来是去不了了,净土的景像已经出现。」格西博朵瓦也是这样圆寂的。
 
  以前有母女二人被水冲走时,彼此关心着对方,发起善心,结果受生于兜率天。又如,洛卡洽萨地区有一条皮筏因载物过重,快要破裂下沉时,有位邮差发起善心,跃入水中,他并未淹死,有彩虹贯照。
 
  如果临终时能清楚地想起殊胜善心,即便是造作的菩提心,亦能往生善处,当可无疑。我们往往对「嘿嘎」、「呸」之类的迁识法很重视,并将出现迁识前兆看成是了不得的事情;其实,就算我们不修任何所缘,多练几次「嘿嘎」,头顶上也会出现迁识前兆等。这是风的活动,并不稀奇。
 
  修心迁识法中,虽没有「嘿嘎」与「呸」,但却是所有迁识法中最深奥者。修其它迁识法难说是否能在临终时关闭恶趣之生门;但如能以五力而往生,则保证不坠恶趣。
 
  (五)修心纯熟之量
 
  「诸法归一要」
 
  薄伽梵所说的一切法蕴,都是用来对付我爱执的,法与非法的判定标准,即在于是否成为烦恼的对治。最殊胜的成就征相即在于能减轻烦恼,其它的成就相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兀鹰也能在空中飞翔,老鼠也能钻入地下,鱼儿也能在水中游泳。此修心法被称作衡量法与非法的天平,如果修法结果是烦恼的减轻,即达纯熟的标准。
 
  「二证取其主」
 
  作证明的有自己与他人两种。自己没有真正的修持却诈现有德,使别人误认为是持戒清净的修行人,这是属于内外熟与未熟四种庵没罗果中「外熟内未熟」11的一类。好象潜伏的猫一样、善于弄鬼,不明底细的人于是误认这种人为善土。这种行为是要不得的。
 
  另外,也不要成为「内熟外不熟」那一类人,而要做到内外清净;因为外调伏,所以不会遭到他人的耻笑;因为内调伏,所以自相续富有修持。菩萨对外在的威仪要谨慎,尽力摈除会招致不好名声的言行,如所谓「于恶声誉不护雪」12要做到问心无愧,这是很重要的。
 
  「常怀欢喜心」
 
  当我们富有时,会曾被攒积、守护财产的众多念头搞得心神不宁;贫穷时,又要辛苦追求无法休息。若能如此思惟财物的过患,就可以将任何妙劣缘都转化为道,快乐而知足。同样的,对毁、誉等八法13等量齐观,快乐的时候观察一下为什么会快乐,痛苦的时候分析一下为什么会痛苦,就不会愁苦忧恼了。
 
  「散乱亦能生」
 
  骑术不精的人,在精神集中的情况下,还不致于被马摔下来,但精神一散乱就很容易摔落马下;而擅于马术的人,纵然在散乱时也照样能坐得安稳。同样的,修心尚不纯熟的人与不会骑术的人一样,在心思散乱的时候,别人骂他会先发怒,提起正念后才消除怒气;修心纯熟的人,纵然心思散乱,任凭别人如何打骂,也不会动怒,此即修心纯熟的标准。
 
  「纯熟量为倒」
 
  死无常心的纯熟标准,是对现世虚荣丧失兴趣;出离心的纯熟标准,是对轮回盛事不生羡慕,同样的,修心纯熟的标准,即是将我爱执颠倒过来。
 
  「五大纯熟相」
 
  痛苦与伤害等出现时,自心不为烦恼所动而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事实,此为「大苦行师」;珍爱他人胜过自己,此为「大菩萨」;一切威仪不逾十法行14,此为「大沙门」;不染丝毫罪与不善、调柔而住,此为「大持律师」;与真正的大乘道相应,此即「大瑜伽师」。成功的修心法行者会成为这五种人。
 
  (六)修心三昧耶
 
  修心三昧耶共有十八条:
 
  ⑴ 至 ⑶ 为「常学三总义」
 
  三总义是指:
 
  ⑴ 修心与持戒不相违:不可以修心为借口而轻视毗奈耶等下级戒。
 
  ⑵ 修心不流于怪诞:不应借口修心,貌似无爱执而无所顾忌地去触怒人与非人,如作斩树妖等狂行。
 
  ⑶ 修心不分党类:不可只容忍亲友而不容忍仇敌、只容忍人而不容忍非人等。
 
  ⑷ 「心改身如故」
 
  我们不应让心持续刚强难调,而应设法改善、使它逐渐调柔。上者当求在今日改变;中者当求在本月改变下者当求在今年改变。否则,即便出家之后上了年纪,心还是与出家之前一样。我们的心不要像屋子后面的大岩石那样固执不变。至于要用什么来改呢?当修菩提心、出离心、无常等,外在的举止仍须维持平常的样子。内在的功德达五分钱也不值,外面的举止却又显得冠冕堂皇,如眨眨眼皮以示深入禅定的样子等;这是不对的。我们不应有这样的矫饰,而应以寂天菩萨、圣盘陀迦等为榜样,体验与进步只在心上面表现出来,外表则不露声色,不让任何人知道自己修道的进程,而臻断证功德的高峰。(帕绷喀大师又举例说:吉祥月称外表与普通班智达一样,从不突显自己,内在却已获得能从绘画的牛身上挤出乳汁的成就。)这些大师都是韬光养晦的典范,噶当派的祖师们也是,专重实修,从不在口头上大肆宣传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此外,如同向他人炫耀摩尼宝会招灾一样,表露自己的功德也会招来许多障碍。我们与世俗人一样地流于现世,修一点点法,也要跑到山顶上摇旗吶喊,惟恐他人不知,这样做是不对的。应当遵循阿底峡尊者噶常派的宗风,像置灯于瓶中一样,将功德隐藏起来。
 
  ⑸ 「勿说缺支节」
 
  意谓不谈论别人的过失。
 
  ⑹ 「莫思他人事」
 
  不观察他人的过失,而应细审自己的缺点。否则,专找别人过失,例如法友扎仓‧康村里的僧人等,那么自然连大师佛陀也不免有过失可责。如此一来,就难免会造成轻蔑、毁谤等,所以不要去挑别人的毛病。
 
  ⑺ 「先治重烦恼」
 
  自己相续中哪一种烦恼重,就先对付哪一种;比如说,贪烦恼重的人,应修不净观来加以对治。
 
  ⑻ 「不求于果报」
 
  不要做了某种善事,就希望得到善报与好的异熟果。
 
  ⑼ 「莫啖杂毒食」
 
  不食搀杂有我爱执毒素的善食。
 
  ⑽ 「不可讲情义」
 
  烦恼生起时,不可对之容忍讲义气,而不加对治。
 
  ⑾ 「勿作世诤骂」
 
  如「沙门四法」15中所说,当他人辱骂自己时,不报之以辱骂。若不具足四法,即不成为沙门,这些都是我们曾在亲教师与轨范师面前承许过的。所以,对方骂我们是「老狗」时,不要回骂他是「小偷」;别人打我们一下,不要回打二下等等。
 
  ⑿ 勿俟于狭路」
 
  不可为了报复,在别人有难时落井下石、以快宿仇。世俗愚人将当面陪笑、内挟仇恨的谄诳视作机灵聪明,我们是修行人,行为应当与世俗人有所分别。
 
  ⒀ 「不可刺其心」
 
  当我们获悉别人的重大缺失时,不要在大众之中侮辱当事人,不要说刻毒的话刺伤他的心;以此为例,也不应做出念诵猛咒惩罚非人等事。
 
  ⒁ 「莫推诿他人」
 
  自己作了不对的事情,不要耍花招移花接木,或是诿过于人。
 
  ⒂ 「莫作经忏用」
 
  此修心法是用来降伏我执的、若用来对付非人的侵扰和获取名闻利养,反而会导致我爱执的增长,所以,要避免用作经忏之类的错误用途。
 
  ⒃ 「众利勿争先」
 
  对于公共财物,不要设法抢先获得,也不要设法先取得最好的部分。
 
  ⒄ 「天莫变成魔」
 
  不要把修心法变成我爱执的助缘而非对治,否则,即是天变成魔。
 
  ⒅ 「乐莫求他苦」
 
  不要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希望仇人倒霉和死亡,亦即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上述内容为十八条三昧耶。
 
  (七)二十二条学处
 
  (1)「一贯众瑜伽」
 
  本法行者不需修许多种善行,而应时时将一切行持与自他平等相换心结合起来。例如在进餐时,因为已将自身布施给有情,所以应该想到:「为了利益有情,我现在需要吃饭来滋养这个色身。」其它一切威仪可依此类推。此外,在念诵密咒与嘱托护法成办事业等时,也都应以此心为基础。
 
  (2)「一除诸障难」
 
  正如在药物无效时,医师要用针灸那样,此平等相换之心能以一当百,治愈一切烦恼疾患。
 
  (3)「初后修二事」
 
  改正动机与回向二事,是一切善行之初与之后所应作的。我们也应在早晨起床时发愿,并在日间随时观察自己的行动是否与之相符。
 
  (4)「二境皆安忍」
 
  不论是苦是乐,都不能舍弃修心的修持。有些人因升官发财等,有了享乐就退失正法;有些人因遇到仇人等,受了痛苦就退失正法。
 
  (5)「舍命护二成」
 
  防护佛法总的三昧耶与修心三昧耶,纵然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6)「勤学三难事」
 
  「三难事」是指:认识烦恼难、修对治难以及断除难。对这三件难事,要努力认识并修学。
 
  (7)「取三主要因」
 
  「三主要因」为:值遇贤善上师、自心堪能、衣食顺缘具足。我们应当发愿获取这三个修法的主因。
 
  (8)「修三不退失」
 
  不可退失信敬上师、欢喜「修心」、以正念正知守护学处这三件事。
 
  (9)「具三不舍离」
 
  不应该让身、口、意三者空闲松懈,而应督促三门勤修善业。身之善行并非仅限于顶礼、旋绕等,即使端身正坐也是善行16。
 
  (10)「于境无偏党」
 
  不可将修心的对象作怨家、亲人,或是有情、非有情等的分党。
 
  (11)「周遍且深透」
 
  修心要像切喀瓦那样,从心底发起且遍及一切对象。
 
  (12)「特殊尤常修」
 
  对于一些特殊的对象,例如难修忍辱的怨敌,以及上师、父母、室友等,要单独分开来专修。
 
  (13)「不持众缘备」
 
  修法不应考虑衣、食等顺缘是否具备,不要沦为下面颂文所说的那种人:
 
  「腹饱日暖法相俨,恶缘临头变俗人。」
 
  (14)「今当修主要」
 
  我们现在所修的菩提心等法,虽然难生,却利益宏大。修这些法是为了成办自、他二利,而非为了现世的目的。(帕绷喀大师进一步指出:我们应重后世更甚于今世,重正法更甚于世间法,重修心法的修习更甚于其它法的讲说。)
 
  (15)「远离六颠倒」
 
  六颠倒依次为:
 
  「忍辱颠倒」,能忍受世间俗务的辛苦,反而对修法缺乏毅力、吃不了苦。
 
  「味着颠倒」,对闻、思、修等法味不知爱乐,反而对世俗言谈、商务、军事等极感兴趣。
 
  「悲心颠倒」,对有罪之人不修悲心,反而对为法苦行者心生悲悯。
 
  「希求颠倒」,心中不求修清净法,反而垂慕世间的快乐、财势。
 
  「照顾颠倒」,不教学生们能利益后世的正法,反而让他们学习经商、诉讼等对后世极有害的事情。
 
  「随喜颠倒」,对自他之善与他人的快乐不生随喜,反而对不善与仇人之随喜。
 
  以前有一个比丘,得知对手犯了「他胜」罪后心生随喜,格西博朵瓦听说此事后指出:随喜者的罪要比当事人的罪更加重大。
 
  (16)「莫轻尝便舍」
 
  有时我们听上师说法,会生起冲动的出离心,连着好几天拚命用功、勤修一切善行。但过了不久,便感到厌倦而放弃了,这种时作时息的做法应当避免。贡巴仁钦喇嘛曾说:「眼光要放远一点,心量要放大,情绪要放松。」修善行要做到松紧有度、从长远考量。
 
  (帕绷喀仁波切进一步开示说:先从「起瑜伽」17开始给自己立下规矩,以后再逐渐开广,这样较易有成就,如「虱子与跳蚤」之寓意所示18。)
 
  (17)「斩绝专修习」
 
  此句有人解释为全心投入到「修心」的修持中,但更确切的意思是:如同医师为病人放血时,皮肤血脉同时作深度切入那样,「修心」与自相续也要做到「彻骨透石」。
 
  (18)「观察令解脱」
 
  对修心法应以寻思、伺察19作观察修,从而断疑解惑。哪一种烦恼较重,即应修相应的对治法来对付。
 
  (19)「不思有所恃」
 
  为了利益有情而修行是我们的本份,而且自己也已经立誓要这么作,所以不能因此而居功自傲。
 
  (20)「禀性不暴戾」
 
  不可暴躁生气,不要因为当众受辱等而发怒。
 
  (21)「喜怒莫轻发」
 
  不要像春天的天空须臾变化,不要随着细小的外缘变化而时喜时怒。
 
  (22)「勿着于声誉」
 
  帮助别人时,不要指望别人回馈。
 
  上述内容为修心学处。
 
  如果能够做到以上所说,纵然身处「寿浊」等五浊横流的时代,也能将恶缘转成菩提道。
 
  此一教授是由金洲上师所传承下来的。切喀瓦本人说,他在修了这个法之后,满心喜悦、死而无憾。
 
  除正见部份之外,至此我已将《修心七义论》讲述完毕。虽然有许多释论是按照噶当派早期祖师的见地来讲的,但是不可凭信。《修心日光论》中的正见内容,是根据中观应成派的见解,应遵照应成派之见来思惟。据说金洲上师最初是持唯识派之见,后来亦改成中观派。
 
  (帕绷喀大师最后开示说,讲道次第「经验引导」20时,「发心」以前的内容应重复讲三、四遍,在这之后则不需要了。)
 
 
  注释:
 
  1、全颂为:「能遮恶趣道,善示解脱道,导至无老死,敬礼菩提心。」。
 
  2、两者之区别见本书「第十七天」。简言之,忆念有情作母亲时所予的恩德为「普通念恩」;忆念有情未作母亲时所予的恩德为「殊胜念恩」。
 
  3、「悦意慈」与「欲令具乐慈」之区别,见本书「第十七天」。
 
  4、参见本书第一册「第四天」205-206页。
 
  5、详见《大悲白莲华经》。
 
  6、全称为《菩萨堕忏》,修法详见本书第一册「第六天」。
 
  7、详见本书第一册「第四天」至「第六天」。
 
  8、引自《入行论》第六品。
 
  9、见本书第一册附录三。
 
  10、临终时使死者心识往生净土的修法,一般与密法合修,为「那若六法」之一。
 
  11、龙猛《亲友书》中有颂曰:「自有生如熟,亦有熟如生,亦有熟如熟,或复生如生,庵摩罗果中,有如是差别,人亦同彼四,难识王应知。」
 
  12、出自月官之《菩萨戒二十颂》。
 
  13、详见本书第一册「前言」第五条注。
 
  14、十法行:1、缮写佛经;2、供养;3、布施;4、听法;5、受持;6、披读;7、开演;8、讽诵;9、思惟法义;10、修习法义。
 
  15、沙门四法:他谑不还谑、他骂不还骂、他怒不还怒、他打不还打。
 
  16、例如听法等。
 
  17、密宗修法,是有关从睡眠中醒来时的做法。
 
  18、类似「龟兔赛跑」寓言。
 
  19、寻、伺均以思、慧一分为体,但对境的推度有浅、深之别。属「不定」心所。
 
  20、见本书第一册35页。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掌中解脱 第二十天 六度总说
下一篇:掌中解脱 第十八天 修心七义之二
 掌中解脱 第二十天 六度总说
 掌中解脱 第六天 加行法之三(第五、六加行)
 附录一「平等舍」修法口传教授
 附录二 《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图解
 掌中解脫 第十三天 深信业果—一切安乐之本
 附录三 《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
 掌中解脱 第十七天 七重因果与修心七义之一
 掌中解脱 第十八天 修心七义之二
 附录一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速道前行念诵次第易行仪轨‧有缘颈..
 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一课[栏目:般若摄颂释]
 捨识用根的动中禅[栏目:杨云唐居士]
 无量寿经讲记 积功累德 第八[栏目:净空法师]
 问51:尊者,必须修什么才能证知身心的无常?[栏目:马哈希尊者访谈 An Interview with Mahasi Sayadaw]
 大悲咒句解 72、那啰谨墀 皤伽啰耶[栏目:大悲咒句解]
 唐代天台忏法[栏目:天台宗文集]
 五百罗汉 261、曼殊行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此生最大的喜乐与财富[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人间菩萨 养生治病谈汤药[栏目:证严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