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九)~F 810经~812经:此三经叙述比丘若修习出入息念,能令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满足。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50

  810经~812经:此三经叙述比丘若修习出入息念,能令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满足。经中为阿难尊者向佛陀请教:“我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是念:颇有一法,多修习已,令四法满足,乃至二法满足?我今问世尊,宁有一法,多修习已,能令乃至二法满足耶?”

  阿难在禅思之中,虽然已经思惟到有“一法”的作用很大,但是他并不太明白究竟是哪种法。佛陀认为此“一法”便是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所谓四法,就是四念处。“(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不仅如此,“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对于四念处和七觉支我们都很熟悉;所谓“明”,乃是无明的对立面,即对人生终极真理的彻底洞察与明了,或者觉悟到世间因缘所生法的真谛所在。既已“明”,便即“解脱”;既“解脱”,自然也就已“明”。

  经中与安那般那念的四个名相有着次第的关系,比如说修安那般那念,能满足四念处,说明修习四念处是一定要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即安那般那念是成就四念处的要件之一;而四念处一旦满足,即可使得七觉支满足;七觉支满足,即可获得“明”;既已明,当然也就获得了究竟解脱。安那般那念、四念处、七觉支、明与解脱,上述共为十三个要件,称之为十三法。经末说:“是名法法相类,法法相润。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从这里可以看出,修学的确是有次第的。作为凡夫俗子来说,如果基础没有打牢靠就想一步到位,实际上是很危险的。我们现在不少法师张口闭口总是“性空缘起”,将大乘“般若实相”作为口头禅,而对于“无我”、“无常”等基本理念却是嗤之以鼻,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对于修学者来说,“一法为门,次第增进”是完全必要的。

  813经叙述比丘当精勤修习四念处,正观出入息。在本经中,佛陀在谈到四念处时,作了一些譬喻。

  身念处:“譬如有人乘车舆从东方颠沛而来,当于尔时践蹈诸土堆垄不?”

  受念处:“譬如有人乘车舆从南方颠沛而来,当践蹈土堆垄不?”

  心念处:“譬如有人乘车舆从西方颠沛而来,彼当践蹈土堆垄不?”

  法念处:“譬如四衢道有土堆垄,有人乘车舆从北方颠沛而来,当践蹈土堆垄不?”

  经中所述便是修习四念处时,一定要正观出入息,否则容易陷入散入不定之中。(3.30)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九)~G 第814经叙述比丘修习出入息念,就不会疲倦。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九)~E 809经主要还是叙述修习出入息念的功效。
 漫说《杂阿含》(卷十一)~E 第277经~280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J 1005经:本经是佛陀回答天人的四个问..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F 1000经:佛陀回答天人有关四种善知识..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N 988经叙述天帝释向佛问法
 漫说《中阿含》(卷十八)~B 二、八念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E 909经为调马经。有一位调马聚落落主(..
 漫说《长阿含》(卷五)~E 什么叫授记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C 第416经~418经(受持经):受持四圣..
 漫说《长阿含》(卷十一)~C 戳穿波梨子梵志的谎言
 漫说《杂阿含》(卷十九)~A 504经(悭垢经):叙述天帝释向目犍连叙..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让我们一起改变吧[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The Craft of the Heart - The Two Themes of Meditat..[栏目:Ajahn Lee Dhammadharo]
 六祖坛经 第三四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中广电台]
 16-结论终言[栏目:法义精华]
 命终时没有人来助念,家亲眷属不信佛,不相信这一套,该怎么办?[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格萨尔王传 第55回 穆军似雪猪守孤城岭兵如猛虎破敌堡[栏目:格萨尔王]
 茶与禅(仁贤)[栏目:禅茶文化]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佛学的真面目·后记[栏目:妙泽居士]
 相应97经 向大海低斜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