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891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先引述补处菩萨弥勒怙主的话说:

  「初依听闻如理作意生,如理作意复生胜义慧。」1

  然后概述了前行作法,回顾了已讲的各科,并将「总学佛子行之理」当中的布施等前四度简略覆讲了一遍。接着说:)

  庚一、别学后二度之理

  此节分两部分:(辛一)学习静虑体性奢摩他之理;(辛二)学习智慧体性毗钵舍那之理。

  辛一、学习静虑体性奢摩他之理

  这部分又分六小节:(壬一)依止奢摩他资粮;(壬二)正修奢摩他之理;(壬三)依此修九住心之理;(壬四)由六力成办之理;(壬五)彼中具四种作意之理;(壬六)由此生起正奢摩他之理。

  我之所以没有在中土道阶段讲定学与慧学,是为了放在后二度当中来解释。

  奢摩他本身的体性与外道所讲的相同。虽然外道认为奢摩他是色界定与无色界定修持中最低的一种,但如果怀着出离心来修,即是解脱的因;怀着皈依心来修,即成正法。假如缺乏奢摩他,那么显教的空性与密宗的生圆次第等高级的「修所成」证悟也无从生起。想要生起任何一种显密三摩地功德,都需要有奢摩他,这就像想倒水不能没有盛水的容器。因此,先成就坚固的奢摩他是很重要的。

  单是为了斩断轮回之根、获得解脱,也需要生起证空性的毗钵舍那;为了生起毗钵舍那,必须先生起坚固的奢摩他。因为明见空性之义首先要有坚固的「住分」。」比方说,为了看清楚黑夜里的壁画,需要一盏既明亮又不会遭风吹熄的灯。

  不仅如此,当我们成就奢摩他之时,很容易就能改善修暇满、难得、无常等的证德。《菩提道灯论》中说生起奢摩他是为了成就神通,这不过是举其一例而已。生起者奢摩他的主要用意,如寂天菩萨所说:

  「知具止胜观,能灭诸烦恼,故应先求止。」2

  这才是成就奢摩他的用意所在。因此,最初应当先成就奢摩他。

  再者,奢摩他不一定要放在「发心」之后修,在「发心」之前亦可。如果奢摩他成就,修三乘的任何一种法,都会有极大的进展。

  壬一、依止奢摩他资粮

  首先应该准备修奢摩他的资粮,资粮不具足,奢摩他就修不成,《菩提道灯论》中说:

  「失坏止支分,虽励力修习,
  纵经数千年,不成三摩地。」

  依止者摩他资粮有六个方面:(一)住合宜处;(二)少欲;(三)知足;(四)断诸杂务;(五)戒律清净;(六)断除贪等分别。

  (一)住合宜处

  修奢摩他的地方应具足五种功德,亦即《经庄严论》中所讲的:

  「具慧修行处,善得贤善处,
  善地及善友,瑜伽乐资具。」

  假如我们不能很容易就获得如法的生活来源,必需跑到城镇里头去。所谓「善得」,意为如法地获得。以邪命的方式3,或接受罪恶之食4,就算获得食物,也是「恶得」。因此,「善得」是指容易获得食物,又不搀杂重罪。

  所住的地方,当选先德曾经莅临加持过的,因为对初业行人来讲,是由地加持人。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至少这一地区没有破誓者居住、也未曾发生过扰乱僧团这类事情5。不要住在有野兽、强盗、凶猛非人出没的地方,而应住在有加持力的「贤善处」。如果我们自恃胆大而随便居住,很有可能会受到外来的侵害。例如,过去有位上师曾在某地遭厉鬼算计。

  如果修行的地方有非人居住,我们不能将他们赶走,而应以温和的方式调伏其相续,这很重要。

  所谓「善地」,是指不生寒病、热病,且水土合适的地方。

  我们当与见、行一致的人为友,有道是:「结伴第二阴影友」,这句话并不是说,我们只能有二个朋友、或是独居,而是指与自已同志者为友。初业行者离友独居是很危险的,法友不能少于三个,如果见行一致的话,法友众多亦无妨。不论是多是少,法友应该是能给予我们警告的眼神,而不是放荡不羁的人。

  「声为静虑之刺」,所住的地方白天应听不见人声、夜间应听不见狗吠或水声。根据我上师的说法,「乐资具」也包括对所修之法以闻思断疑、条理井然,亦即具足修法所需的灌顶、引导、法本等条件,最主要的,是要精通所修的内容。

  现在的人多半先考虑如何安排生活,然后才发现对真正要修的法所知不多,于是临时抱佛脚,去找人占卦等。我们不要如此,而应认真地将所修之法准备妥当。

  (二)少欲

  对衣食等不求好、不求多。

  (三)知足

  对获得粗劣的衣食应当知足。

  如果不能做到少欲知足,就会贪着享受,忙于攒积、照顾财物等事,而无法生起三摩地。

  (四)戒律清净

  总的来说,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特别来讲,息灭微细的内散乱,先要断除粗显的外散乱,如果分别粗重,内心是无法保持宁静的,所以要以戒来制约、平息身口的恶行。

  (五)断诸杂务

  如果杂务缠身,我们的时间就会花在无意义之事和谈话上面。为了生起静虑,必须做到少事少业以减轻散乱。少欲知足,就自然能做到少事少业。

  一心专修的时候,历算、医药、占卦、经忏等均属杂务而应断除。这些事不仅对我们这些初业行人,就是对大德们也极有害。(帕绷喀大师举例说,白哈尔魔为了加害布顿与喇嘛荡巴两位而供养铁笔,致使他们在生前忙于研究历算、用尽上千支铁笔而未能成就殊胜悉地。6)

  佛子无着贤因修习慈悲心,白哈尔魔无法加害于他。宗喀巴大师着有十八函文集,但在书首标题不使用「三文对照」的体裁7。大师并非不懂梵文,而是担心这样作会影响修行。

  我也曾花一年时间去练习梵文书写,练到手指磨破、好几块粉板的表面磨坏,但这些都是杂务,对修行并无帮助。

  如果勤学这类事物,除了这方面的习气之外,是无法留下增上生与决定善的习气的。因此,我们要修习有真正价值的东西,不要贪着甘蔗皮而丢掉蔗糖。这些次要的学问意义不大,对此不必勤学。

  (帕绷喀大师指出,某些人上了年纪还在为五欲乐奋斗,这是很让人怜悯的。以前有个名叫「苏惹达」的乞丐,他将所得的如意宝转送给明胜王,说:「您是这个地方贪欲最深的人,所以最贫穷。」大师又讲了格西奔贡嘉打点行装的故事。8)

  (六)断除贪等分别

  我们应思惟五欲过患与无常的道理来克服贪等分别。如果具足上述诸因努力修习,成就奢摩他当不迟于六个月。

  壬二、正修奢摩他之理

  《辨中边论》中,说依靠「八行」来对治「五过」:

  「依止八行因,断除五过失。
  懈怠忘教授,沉没与掉举,
  不作行作行,是为五过失。」

  成办三摩地的教授,无过于弥勒诸论、《五地论》、中观派《修习次第》等大论中的所开示。因此,我们应常寻求这些教授来修。如果将这些大论当作只足用来讲说的法,而看重一些与大论不符的上师教授,或杲简短的密籍、笔记、夹注之类,宗喀巴大师在《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章结偈中,说这类人不不在有处求而偏在无处求,这样是找不到修行教授的。因此,忽视那些大论而随意轻信某位上师的言论和教授,即便一辈子在山洞里度过,大多数人也难免将微细沉没误为正确的修行,或是将缘心的奢摩他误为大密之道,因而堕入极危险的歧途。再怎么努力,也只是浪费自己的一生。

  许多被誉为智者的西藏大德,在见、修等力面犯有错误,有辨别能力的人仔细读一下他们的作品便能知道。宗喀巴大师在见、修、行三方而,均以印度最伟大智者、成就师的论着为准绳,并由至尊文殊亲自解疑,经大师抉择后所撰写的著作没有错误的污垢。所以,应该依靠这样的教授。

  如果看重某种大论中未说过的或与之不符的教授,便有生起某种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证悟之险!因此,大到密宗生圆次第,小到基础三摩地,都要依据真实可信的论典中所说的奢摩他教授来修,断五过、依八行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过:懈怠

  懈怠的对治有四种:认识三摩地功德之「信」;希求三摩地之「欲」;努力修三摩地之「勤」;以及努力的结果「轻安」。

  所修的对象是三摩地,而修三摩地首先遇到的障碍,是不愿意修或无法持续的懈怠过失,其正对治为「轻安」。我们目前虽然没有轻安,但应该思惟三摩地的功德而起「信」,且应思惟散乱的诸般过患:

  「虽久习念诵,及众苦行等,
  然心散它处,佛说无义利。」

  在成就奢摩他之后,修善行时心与所缘对像将紧密结合,由此能迅速获得悉地;共同的神通、神变等也是依奢摩他成就的;睡眠将变成三摩地;烦恼减轻;尤其是从依止善知识法直至生圆次第的一切道将快速、顺易地生起。我们应当思惟这些三摩地功德而生起认识三摩地功德的「信」。获得「信」之后,就能依次引发「欲」、「勤」与「轻安」,这四种有因果关系。

  第二过:忘失教授

  这里讲的「忘失教授」意为对所缘境失去正念,这是修三摩地时的最大障碍。

  如《中观心论》中所言:

  「意象不正行,当以正念索,
  缚所缘坚柱,慧钩渐调伏。」

  我们应当将心这头大象绑在所缘柱上,因此需要一种奢摩他所缘作为系心的对象。至于所缘境,缘任何一种法均可修成奢摩他。外道以石子或木块为对象,苯教徒以「阿」字为对象。修奢摩他的所缘境是意识的对象,并不是用眼睛观看来修的。有一派用眼睛观看来修奢摩他,这比外道与苯教更为糟糕。奢摩他当用意识来修、而非眼识,五世DL喇嘛等众多大德均曾驳斥用眼识的方式。

  以前有个印度人,修其它所缘境成不了「住心」,后来以牛角为所缘境修习成就,这说明用任何熟悉的对象作为所缘境来修均能成就。虽然如此,我们仍应遵循宗喀巴大师的轨矩,缘佛身修奢摩他。因为可作为积福、净障之田,所以最为殊胜。对修密宗本尊瑜伽也极有帮助,且有「随念佛」9等重大功德。

  因此,我们观想从顶上上师分出一尊上师释迦牟尼,约拇指大小,停在正对自己眉间或脐间的位置,缘此而修,或观想自己转成释迦牟尼,缘此而修。

  有一类人感觉以无色为所缘境比较容易,所以可以用心作为对像来修。宗喀巴大师此一密意见之于《道次第略论》,后来由班禅‧却吉坚赞在「甘丹大印」10引导中首创修规11。这一修法与他派的「观心本面」有点类似。

  我们也可以配合生起次第,缘天身来修;或是配合圆满次第,缘形如垂笔的短音「阿」字12来修。

  另有四种奢摩他所缘:周遍所缘、善巧所缘、净行所缘与净惑所缘13。修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自己较易生起的所缘,在未修成之前不作更改。经中所讲的四种所缘不必全修,选择一种合意的所缘,将心安住其上即可。又如吉祥圣勇所言:

  「应于一所缘,坚固其意志,
  若转多所缘,意马烦恼扰。」14

  修的时候应安住于单一所缘,改换所缘是修不成的。譬如摩擦燧木,如果一直换燧木,火焰是永远无法引燃的。

  不仅如此,在修奢摩他时,除了吃饭、睡觉及大小便之外,其它时间都要用于修持,就像不停地摩擦燧木一样,应当持续不断地修上一年半载等。如果修一种所缘觉得烦了,便换另一种所缘,或是隔个三天便休息一阵子,这样是修不成的。

  这里所讲的「教授」是指:先将或绘或塑的佛像特征记在心里,然后在心中现起所缘境来修,或是按照上师的指示,在心中现起某种特定的所缘境来修。若能现起所缘总相粗分的一半,即得所缘境。如果它从正念境中溜走,即是第二种过失——「忘失教授」。其对治为八行中的第五行——「正念,就像手持念珠一样,应以强力正念持续「握住」所缘境。由于各人的正念有坚固与不坚固之分,所以成就奢摩他也有易有难。

  正念,如《集论》中所说:

  「云何为念?于串习事,心不忘为相,不散为业。」

  正念具有三种差别:(1)境差别:正念只缘熟悉的事物,因此,所缘境必须是以前曾经见过、并熟记在心的;(2)行相差别:不忘所缘相,使之持续现起。譬如,当我们饥饿时,会对食物记忆犹新;(3)作用差别:除所缘之外,心不流散于别的境上。

  因此,心中观想住于面前的佛像等,这是所缘,应以坚固行相保持所缘而不散乱,并且只允许这一种所缘在心中现起。

  第三过:沉掉

  在正修中以正念保持所缘境的时候,会发生第三种过失——「沉没」与「掉举」。分不清沉没、昏昧、掉举这三件事,就像对冤家仇人认识不清,所以先要加以认识。

  昏昧,是一种身心沉重、想睡觉的心理障碍。它可以是无记的,也可以是不善的;但不可能是善的。昏昧是沉没之因。

  沉没有粗、细两种。当以正念保持所缘境时,有「住分」但无「明分」,为粗沉没;所缘行相未失去、「住分」与「明分」俱存,但因行相力松弛导致「明分」无力,为细沉没。这是修止的主要障碍。所谓「无力」,是指有住分但心力变得松弛。此阶段于所缘境加强住分,将导致细沉没。明分「有力」是指心对所缘境保持紧张感。住分、明分与明分力的有无,好比拿念珠与捧茶碗时,用劲松紧的差别;或如平常对某位上师素有信心但并不强烈,间或生起不寻常的强大信心,这时候的行相要比平素来得有紧张感,明分力的有无与此类似。

  (帕绷喀大师指出,这点只能靠我们自己去体验,用语言是无法讲清楚的。)

  明分与澄分不是指境,而是指有境心是否明了或澄净。当明分未出现的时候,心似乎被障碍物所遮蔽。

  细沉没与三摩地两者都具有住分与明分,对这两者加以区分较为困难。有细沉没的人甚至可以做到停止呼吸、其心坚固达一昼夜。因此,过去有些藏人对此产生误解,提出「善缓即是善修」等赞语15,这反映出他们对修行关要并不理解。如果将细沉没误认为正确修行,那么,连色与无色界的果也成就不了,现世中失念16将变得严重;由于智慧将变得不明了,所以像是特为求生畜生道而修一样。

  掉举,如《集论》中所说:

  「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心不静相,障止为业。」

  掉举能使心流散于可爱境或贪欲境,而回忆起可爱境或贪欲境,就像白天看戏、晚上仍能清晰地回忆起戏中景像一样。

  流散与掉举是有区别的。例如、由瞋恚心所导致对仇人等不可爱境的流散,以及修止时对布施、持戒等善境的流散等,这些属于流散而非掉举。既然流散与掉举两者同为奢摩他的障碍,为何单立掉举为障碍呢?这是因为流散于善所缘境与瞋恚境的机会比较少、时间也短,而流散于贪欲境则是日夜不断。由于掉举发生的机会多,或者说较易生起,所以只提及掉举。

  因此,修奢靡他时,不论心流散于可爱境或不可爱境,或流散于布施、顶礼等善境,两者都是修止的障碍,均应加以防止。

  所缘境在心境中消失为粗掉举,例如,观修天身时完全忘记所缘等。所缘境虽未丢失,但在心的一角,分别犹如冰下之暗流涌动、准备现起可爱境相,这样的掉举为细掉举。

  虽然正知不是斩断这些违缘的正对治,但也是对治的部份。正知就像侦察敌军的人员,能够观察沉掉是否出现,所以应该依止正知,它是八行中的第六行。如果不间断地运用正知,也会对「止」造成障碍;如果根本不运用正知,则三摩地发生过失时我们也未能察觉,就像财宝被盗贼偷走却浑然不晓。因此,我们应将正知准备好,如《大印》17中所说:

  「及安住正知,心动即觉了。」

  时时观察沉掉是否现起而守望之。《入行论》中说:

  「应数数观察,身心绪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当我们手捧一碗茶时,除了要用手拿稳,另外要注意茶水是否摇晃;同样的,我们要用正念来保持所缘境、行相要坚固,另以正知来观察沉掉是否现起,如此来观修所缘。

  正知是智慧的一种形式。

  第四过:不作行

  当沉没或掉举发生时,不加以对治是一种过失。此时不要放任不管,应立即运用粗、细沉掉各自相应的对治法来加以对治,亦即应当依靠八行中的第七行——作行之思。这好比侦察员发现了敌人,然后派兵将之击退。

  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对治法呢?

  细沉没也就是退没,事实上,沉没或退没在梵文中是同一词的不同译名。因此,如果有明分与住分,但行相变弱、没有明分力而生起细沉没时,此时不需下座和放弃所缘,只要收紧心的行相即可。收得太紧则会生掉,所以,松紧程度要适中。薄伽梵曾以琵琶弦为例说,弦绷得太紧或太松都不行,只有松紧合适才能弹奏出悦耳的音乐。当我们感到这样作会产生掉举的时候,便应略微放松;那样作会产生沉没的时候,便应稍加收紧。这两者的界限只能由自己亲身体验来决定,若不以担任侦察员角色的正知来作观察,其界限是难以确定的。阿阇黎月官曾示现失望相,说:

  「若依精进掉举生,弃之则有退弱起,
  此情形中难修定,我心烦乱奈何之?」18

  譬如如将敌人误认为朋友,因为难以识别,所以格外危险;沉没很容易与三摩地混淆,如果犯有这一错误,那将十分危险。因此,必须着重于加紧力道。但如果将心收紧而仍失去明分力,心变得死气沉沉或是行相不明了,此时若不设法消除,便会导致粗沉没,如《中观心论》中所说:

  「退没应宽广,修广大所缘。」

  此乃过于摄心之过,这时应当将心放开来修。

  如果这样做不能解决问题,则应放弃所缘而设法使退没的心振奋起来。此时可以思惟暇满、利大、难得,或思惟三宝功德、依止善知识功德以及菩提心功德等,使心振奋起来。也可以作意「光明相」19与修「舍」所缘等20。如果因此心不再低沉而清醒,便应回头来继续修先前的所缘。如果以前修心不够,临时则难有成效。否则,思惟已获暇满、难得之身等,就像在脸上泼冷水一样,会产生一种欣喜感。

  如果这样作还不能解决问题,便应使用强硬的方法:先在心间观想自心成一团白光21,然后口念「呸」字,同时观想光团从头顶上出去、升到高空,与虚空混为一体。根据需要重复数次。

  如果问题依然存在,便应下座,设法消除产生沉没的因,如昏昧、睡眠、昏暗心态等。可以住在清凉处或登高远望、来回散步、用水洗脸等方法来消除。等清醒后,便应如前继续修所缘。

  细掉举是指未失去所缘境的心散乱,当收心太紧时,就会产生这个问题,所以应稍稍将行相放松。如果仍然无效而照样散乱,即生较粗的掉举,这是因为心情兴奋产生的,所以,应避免过于兴奋。太过兴奋是有害的,以前净饭王22就因为此而无法获得预流果。

  此时无需下座,如《中观心论》中所说:

  「作意无常等,息灭掉举心。」

  应当思惟死亡无常、轮回与恶趣苦等,让心减少兴奋,生起厌恶感。

  如果依然无效,则应使用强硬断除掉举的方法,这与思虑多者所修的数息观相似。呼吸时,心想「呼出」、「吸进」,并默数为一,在心里记数。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只能数到三、四次就无法继续了,此时应从头开始。如果能够数二十一遍保持心不散乱,即达成就第一住心23的标准。以前耶巴地方有个大成就者,名叫彭措嘉措(圆满海),他的一个亲戚是第司‧桑结嘉措的侍从。在第司主仆遇难时,彭措嘉措一时无法专心修行,后来靠数息观才得以成就。

  歇息之后仍不见效,此时应当暂时下座。

  刚开始修的时候,应决意只修一小段时间,如果时间拖得太久,以后看到禅座时,心里会生厌甚至呕吐!「在还有想修之心时即应停止」,如此话所说,像与好友离别一样暂停修习,是很重要的。譬如,两人好聚好散,以后彼此见面会感到很高兴。还有一种说法是:「明则明中停,不明则不明中止」,换句话说,感到再稍加修习便有好结果时,即应停止。这样以后便还有兴趣修,并且能从上次的修法获得经验而继续修行。在所缘境不明显的时候,虽经一再改正仍消除不了,此时再硬撑下去,也劳而无功,下次将在不明显中继续修习。以前,珠却‧洛桑南杰传《噶当零散文集》时,当他念到「现今浊世乃调伏自相续之时,而非调伏他相续之时」处,忍不住失声痛哭,因不能继续传法而暂停,连续二天他都无法在断句处继续往下传。

  我们都希望在一开始就有稳定长久的住分,但因目前对所缘只能稍加接触而无法久住,所以应按教授所说,在一天之中划分十八座等修,每一座的时间放短,但要保证质量、没有沉掉。上座时间短而次数多,以后住分自然会来,届时再延长上座的时间。

  第五过:作行

  在没有沉掉两者的情况下修对治也是一种过失,其对治法即八行中的第八行──不作行之平等舍。

  在获得第八住心之前,沉掉是不会消失的。得第八住心时,沉掉已息灭,那时如果再观察沉掉是否产生并勤加对治,将对住心造成妨碍。因此,此时不再勤于运用正知,可放缓而运用「行舍」24。虽然以前有许多大德说明放松的必要性,但这些都是针对第八住心之后心已不为沉掉所控制、需要放松正知功用的情况来说的,而不是说在未到该阶段之前,任何时候都应放松正念与所缘行相的力度。某些先人提出的「善缓即是善修」,是不明白何时该放松的界限。在这之前放松正念是一种错误,不应听从这一说法。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作法虽然能较快地带来住分,却容易流于细沉没而远离三摩地。

  上述教授除所缘境有别之外,修法自圆满次第以下均相同。

  正修奢摩他之法

  现在讲正修奢摩他的方法。我们先要具足奢摩他的资粮,如具足功德的修行处等。然后,以毗卢七法坐在安适座垫上。观想从顶上上师分出一尊释迦牟尼,约拇指大小,住于正对自己脐间的空中。

  所缘境起初并不明显,也不必太花力气去修。如果头、手足等支分总相,以及大略的金色等粗略形相现起,便以正念记持住,「心不散乱、紧握行相」。这个单一的修念法中,双具断沉与断掉之法,所以是大修行者们极为珍视的无上教授。具体说来,「紧推行」可以断沉没;「心不散乱」能够断掉举。住分出现时,沉没极可能跟着来,因此,此时要提防沉没,保持明分,愈加紧握行相;明分出现时,掉举就可能产生,所以,要提防掉举而求住分。有些人装作会修行,却不明白三摩地需要具备哪些功德;三摩地应具有两种功德:住分与明分,其中住分是基础,明分是主体,而明分又是由紧握行相来修的。

  如先前所述,我们必须以正念保持所缘境不让它溜走,如果粗、细沉掉任何一种快要产生时,立即以正知觉察出来,各别以对治法加以阻绝。沉掉断了的时候,就不再用功对治,而一心安住于所缘境。此外,必须要保住极为明显而且有力的明分。

  如果按照「大印」来修,则所缘境与任持所缘境的心为同一事。就像牧童在放羊的时候,走到山里的羊与没有走失的羊都要注意;当分别生起时,观察它的体性而让它自动消失,或是以对治法断除分别,然后再缘明知之心,断除分别的方法有这两种。详细修法见之于「甘丹大印」引导,有兴趣缘心修奢摩他的人,应该去了解这些教授。

  壬三、依此修九住心之理

  想修定的人必须要有住心的体验,为此先要了解九住心的内容, 亦即:内住、续住 、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寂静、专注一趣、等持这九种。

  (一)内住心

  由听闻上师所说所缘境教授的力量成办。这一阶段只能短时间安住于所缘境而无法久住,所以不能持续。此时因为观心的关系,会发现容易受到散乱影响而感到分别比以前更多,但这并非是分别变多而只是分别被认识到罢了。

  (二)续往心

  修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心住于所缘境的时间略能延长,例如,在念一圈「嘛呢」的时间内修行,可以做到心不散乱。在这一阶段,分别时有时无,可以体验到分别似乎在休憩。

  续住心由「思惟力」成办。

  在第一与第二住心阶段,沉掉众多而住分稀少,是具有四种作意中第一种作意「有励力运转」25的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散乱的时间要比安住的时间长。

  (三)安住心

  安住心如同在衣服上打补丁,在持续安住所缘境的基础上,当心散乱离开所缘境时,能立即了知,然后重新修补,安任于所缘境,故称「安住心」。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中的散乱时间较短,并能生起强有力的正念。

  (四)近住心

  这一阶段能生起强有力的正念安住于所缘境。由于从此所缘境不再丧失,所以要胜过前面三个阶段。虽然所缘境不会丧失,但有强力的沉掉,所以需要运用沉掉的对治法。

  第三与第四住心由「正念力」成办。从这里开始,正念就像成年人一样成熟了,或者说,正念力已告圆满。

  (五)调伏心

  在第四阶段,如果摄心太猛,极有可能犯细沉没。所以,当生起有力正知而作检查,并思惟三摩地的功德让心活泼起来。此阶段与前两阶段的区别在于:在此阶段,粗的沉掉已不再产生。

  (六)寂静心

  在第五阶段,如果让心过于活跃,便有生细掉举之险。一旦产生细掉举,必须生起能了知它的有力正加、视细掉举为过失而消除之。与前阶段相比,此阶段已没有生细沉没之虞。

  第五与第六住心由「正知力」成办。从这里开始,正知力已告圆满。

  (七)最寂静心

  在第七阶段,由于正念力与正知力均已圆满,沉掉难以生起,但仍必须将细沉掉视为过患,生起精进力,尽力加以断除。这阶段与前两阶段的差别在于:此处已不需过于担心会流于细沉掉。虽然此阶段已没有太多生起细沉掉的危险,但仍需生起精进设法断除之。

  (帕绷喀大师指出,在第五与第六阶段有遭沉掉伤损之虞。但在第七阶段,沉掉虽生而以精进力能遮止沉掉,沉掉不再成为重大障碍。)

  第三至第七的五个住心,虽然住定较久,但仍为沉掉等所中断。因此,这些阶段具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八)专注一趣

  在第八阶段,只需在座首稍加用功,便能在整座中不起任何沉掉。

  在这阶段,沉掉就像被击败的敌人,它们先是有力量,然后力量逐渐减弱,最后彻底丧失。所以,从第八住心开始,可以不再需要正知的功用。

  在此第八住心,只需稍加用功便能保持整座不受沉掉等的中断,所以是具有「无间缺运转作意」的阶段。

  第七与第八住心由「精进力」成办。

  (九)等持

  此阶段具有「无功用运转作意」。由于第八阶段不断地练习,此时不加功用而自然地成就。所以,此时不需丝毫努力,如同熟记功课者的念诵一样,能够全然进入三摩地中。此为欲界心一境性近似奢摩他。

  第九住心是「串习力」成办。

  上述九住心中,第一阶段有认识分别的体验;第二阶段有分别在休息的体验;第三阶段有分别变困乏的体验。简言之,第一与第二住心有安住久暂之分;第二与第三住心有散乱久暂之别;第三与第四住心有所缘境是否丧失之异;第四与第五住心有粗沉没是否生起之分;第五与第六住心有需不需要提防细沉没之别,不仅如此,第六住心中的细掉举要比第五住心中的少;第六与第七住心有需不需要特意戒备细掉举之分;第七与第八住心有有无沉掉之别;第八与第九住心有需不需功用之异。

  在第七阶段,只需断除沉掉而不需担心会流于沉掉,这就像与敌人打仗时,当敌人的力量已被削弱,就不需再特别提防,只要稍加阻止即可。


  注释:

  1、引自《经庄严论》。

  2、引自《入行论》。

  3、详见本书第一册第四天166~168页。

  4、犯罪取得的食物。

  5、详见本书第一册第四天197~198页。

  6、参见本书「第十六天」。

  7、梵文兰札体标题及其藏文转写体、藏文标题。

  8、雍增‧耶协坚赞《道次第传承上师传》中记载道:「某次,潘域上区诸寺僧众准备集会,大众忙于筹备食物,格西奔仅披法衣在身、执水瓶于手,说:「此外还需要什么?」博朵瓦稍后闻之大喜,他说:「他的打点是对的,格西奔贡嘉的打点是对的!如果想做一名如法的比丘,就应如是而行。」

  9、六随念之一,详见本书「第十二天」。

  10、格鲁派的大印传承。

  11、班禅‧却吉坚赞造有《甘丹大宝口传大印根本文‧胜者正道》以及自注。

  12、梵文元音长阿的符号。

  13、出自《声闻地》。

  14、引自《摄波罗密多教授论》。

  15、《菩提道次第广论》记载:「有此邪执是所应破,谓:若如前说策举其心无分别住,虽无少许沉没之过,掉举增上,现见不能相续久住,若低其举、缓其策,现见住心速能生起,遂谓此方便是大教授,发大音声唱言:善缓即是善修。」

  16、「失念」为二十随烦恼之一。《集论》中说:「何为失念?与烦恼相应之念,作散乱所依为业。」

  17、指班禅‧洛桑却坚所造《大印根本文》,见本章第11条注。

  18、引自《惭赞》。

  19、《声闻地》中说:「应从灯明、或大火明、或从日轮取光明相。」。

  20、《瑜伽师地论》说,修六随念之一,可在心中产生光明,名为「法光」。

  21、按照《速道》的说法,其大小应如鸟蛋许。

  22、释迦牟尼佛之父。

  23、名为「内住心」,详见下文。

  24、三舍之一,《声闻地》中说:「云何谓舍?谓于所缘心无染污心平等性,于止观品调柔正直任运转性,及调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随与任运作用。」。

  25、意为花力气将心「运送」到所缘境上。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掌中解脱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下一篇:掌中解脱 第二十天 六度总说
 掌中解脱 第一天 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
 掌中解脱 第十二天 皈依——入圣教之门
 掌中解脫 序及前言 (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
 掌中解脱 第九天 加行依止法及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掌中解脱 第十八天 修心七义之二
 附录四 大乘修心七义论贯注
 掌中解脱 第十九天 修心七义之三
 附录一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速道前行念诵次第易行仪轨‧有缘颈..
 附录三 《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
 掌中解脱 第二十天 六度总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二、任性合道[栏目: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圣者言教 第一课(六)次第根机者不可轻视方便教授[栏目:圣者言教]
 让中国的素食飞起来[栏目:素食文化]
 请法师慈悲开示,觉观心念佛,能觉观的是谁,被觉观的又是谁?[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15.说处界品[栏目: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禅修要义 后记[栏目:达照法师]
 临终关怀手册[栏目:林克智居士]
 缅怀妙老对佛教教育的贡献(释法净)[栏目:妙湛老和尚纪念文集]
 达摩大师悟性论[栏目:达摩祖师]
 佛教徒与参军 Can a Buddhist Join the Army?[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