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附录四 大乘修心七义论贯注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618
附录四
 
  《大乘修心七义论贯注》
 
  雍增‧墀江仁波切 造
 
  仁钦曲札 译
 
  敬礼大悲!
 
  大了义之大悲为大悲心本尊观自在,了义之大悲如《入中论》礼赞偈所说,为初、中、后三时均极重要之大悲心,于彼前敬礼!
 
  为显其法源清净故开示作者殊胜:
 
  甘露梵文为「阿密哩达」,意为无死,唯佛方能摧破微细死魔,能得如是无死果位之藏教授,金洲所传来。此教诫出处为《亲友女因缘》、《牵地狱车力士记》、《华严经》、《文殊游戏经》、龙猛《宝鬘论》之「彼罪熟我身」等,弥勒之《经庄严论》、无着之《菩萨地》,寂天《入行论》之「诸凡自他者」等。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如金刚石碎片亦能映蔽其它珍宝,喻此修心法之一分亦能压伏我爱执;如少许日光能除暗,喻此法之一分亦能除我爱执;如药树之少许叶片亦能除病,喻此法能除我爱执,文义等应知。五浊横流时难入正道,于此时节,以修心法为伴侣故,恶缘无法扰动,能将恶缘转为菩提道。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共有七义:
 
  (一)开示加行基础法
 
  先学诸加行,即思惟暇满、利大、难得、死无常、恶趣苦、皈依、业果与轮回苦等。
 
  (二)正行修菩提心
 
  若详细思惟,将知轮涅一切皆是发心助缘,观待轮回本性,能策发「汝应发心」之念;观待声缘堕寂静退之理,亦激励发心。须发心的原因之一是:一切有情皆为死无常所遍覆,而且如《四百论》中所说:「是故无常者,一切转为苦。」轮回之处、身、受用等一切,皆具无常与苦之自性故,思惟三界众生之苦状而发心。又思惟众生皆随业烦恼转、于烦恼品缘起中连续流转之理而发心。
 
  此中分二:有关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两种修法。因利根化机串习空性之关系,古籍中大多先说胜义菩提心修法,本文根据自宗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师之轨矩,仿照《修心日光》、《善慧密意庄严》、《甘露藏》、格邬仓《根本文句》等诸论样式,依殊胜密意置于后述,是故先说修世俗菩提心:
 
  初应修自他平等,其修法出处为《集学论》所说之「自他平等串习已,菩提心者当坚固」。所谓「自他平等」者,并非自他二者在无我方面平等,轮回中受苦平等,或求乐、不欲苦平等,乃是指对其他有情亦能生起珍爱自己之心。其修法请参阅余论。
 
  复次,如格西夏博岗巴所说:「若未能视自如仇之前,上师等任何人均不能利益之;若能视自如仇,方能生起一切利益。」故应众过归于一,亦即如《入行论》中所说:「尽世所有苦,皆从自利生。」及「世间诸灾害,所有怖畏苦,悉从我执生,留此魔何益?」荡巴云:「苦乐二报非关他,根源在己定日瓦。」《修心利器轮》中说:「由此我获敌,亦捕隐藏贼,扮我欺诳者,是我执无疑。」毒、兵刃、诤讼、疾病、人与非人损害、三恶趣苦等,一切皆依我爱执生。龙猛《菩提心释》云:「于有情离贪,如毒行应离,声闻离贪故,仅获劣菩提,不舍有情故,获圆满菩提。」诸声闻众误入下劣道亦是我爱执之过。总之,如《入行论》所说:「此何须繁说,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认定我爱执为一切哀损之根本。该论又云:「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诸有情是出生现前与究竟一切善资粮之大库藏,犹似如意宝,亦如良田及乳汁无尽之牝牛,恩德极大,故应珍视。然如《入行论》所说:「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若是敬信佛,何不敬有情?」我等现在虽于佛像前献供敬礼,发离苦求乐之愿,祈祷相续中生起地道功德,然却轻弃作为息苦生乐之因,与出生大乘地道果之因的有情。见此轻视极为错误已,于诸有情思众皆有恩。
 
  其它有情之苦及苦因我悉取之,我之身、受用、善根等皆舍予有情,取舍间杂修。若念他人痛苦无害于我,故毋需除之,如是则年少时不应积财养老;若念相续各异故不同者,则自己不需除母亲之苦;若念母恩大故不同者,当知一切有情皆是具大母亲,此外且有手不应除足病之过;若念彼是一聚合故不同者,当知所谓聚合是多剎那与多支分积聚而成,无独立之聚合;若念自己重要故不能舍离者,当知无始以来虽为成办自利,然悉无所成且堕于轮回百般衰损之泥沼中。《入行论》云:「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心力弱者最初将自己下午之苦于上午取之等,先从自身取而作修心,若串习者,次于亲友、中庸、仇敌等依次增修,最终能取遍虚空众生之苦;复令取舍乘来去之风息。
 
  依悦意、不悦意、中庸三境生起三毒时,决断为有情之三毒,而发起愿诸有情远离三毒之三善根。
 
  结行略教授,于彼策念故,口诵「愿彼等罪熟我身,我所有善熟于他」等,及「众生所有苦」等取舍之启请文,且如《华严经》、《净行经》中所说,配合威仪瑜伽,威仪尽诵持。
 
  修胜义菩提心者:方便分获坚固之后,示密胜义菩提心修法:所取外境之所摄诸法,唯于心中如是显现,此外无微尘许实有,是放思诸法如梦;能取内心之所摄诸法亦无自性有,故尔观心于胜义中亦无生;不仅有法能所二取所摄之诸法,即使法性本身亦应抉择为无实,是故对治自然解;通达空性能得涅槃,若未通达则不能消灭轮回,且能生起轮回因果,是故空性为轮涅一切之根本「赖耶」,而且从空性能现起一切缘起故,道体住赖耶;座间士如幻──胜义谛如幻分三种,可言有而非实有,虽显而空、现相如幻,此中依后者修。
 
  (三)转恶缘为菩提道
 
  此中分二:略示和广说。初者,于不善之增上果:天龙争斗、黑品增长、疾病灾荒、动乱斗争等内外一切中断现起时,以及种种罪果充满情器时,应以此法将逆缘顺缘与中断转修道助伴,能害者转为善知识,将此等纷乱恶缘转觉道。金洲云:「恶缘善劝请,魔鬼佛神变,病苦罪扫帚,苦法性显现」,《入行论》云:「又苦诸功德,谓以厌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恶而喜善。」
 
  第二广说分二:依意乐发心转变与依加行积净转变。
 
  初者,境、时与苦、乐、好、恶等,遇缘即修习为一切皆善,亦即如喀切班钦所说:「苦乐回向善资粮,利乐虚空愿充满,若苦承担一切苦,痛苦大海愿枯竭。」嘉瓦扬贡巴云:「种种苦不幸,堪布身中尽。」余处亦如是:「富不可爱贫可爱,富者积护痛苦大,贫者苦行佛法成,佛徒心向乞丐身;赞不可爱谤可爱,赞者我慢傲心生,谤者自过全显露;乐不可爱苦可爱,乐者烦恼五毒盛,苦者昔造恶业尽。苦是上师之大悲,苦为安乐必经道,彼若无者乐亦无;苦为悉地之桥梁,能令证德广增上。」此视安乐非庄严、视痛苦为庄严与功德之法,非说除此大乘修心时外,即不需重视,此在三士道修法中均极重要。因为最初学下士道时,于现在未死前之乐视为过失,舍弃现世,重视皈依与乐果之取舍,视积资净障等修法苦行中所受之苦为庄严,甘之如饴,生起希求后世之心;学共中士道时,了知后世虽或能得善趣天人身与富乐圆满,然亦是有漏乐,不可保信,终会转变,重又聚集苦因与引发痛苦,由是心生厌离,视一切轮回乐为过失,如呕吐患者见食,以希求解脱之心,视三学修持苦行之苦为庄严而非负担,以消灭集苦轮回;学上土道时犹为重要,众所周知不须赘言。总之,若不视乐为过失,则不能解脱轮回与恶趣,若不为法受苦即不能获得解脱;若不见希求自乐为过患,则不能生起利他之心;若不受苦行精进之苦,则六度行之修持不能究竟。
 
  第二:四行胜方便——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因等积集资粮,清净妨碍道于相续中生起之违缘罪堕,念魔碍之恩德悲愍施放朵玛,于诸护法托付增长发心之事业,由此等门增长修心之修持。
 
  (四)开示一生修持之总纲
 
  摄教授心要,应修五种力——心不随我执、贪、瞋等转者为牵引力,不离修心意乐者为串习力,令发心不坏且增长故积集资粮者为白法种子力,思我爱执过患而断除者为破坏力,愿诸善根为发心不坏及增长之因为发愿力。又有大乘迁识法——一切财产施予会众者为白法种子力,于身不贪者为牵引力,念烦恼过失者为破坏力,愿不离发心为发愿力,相续修习发心者为串习力;五力重忆念佛之行传,作狮子卧姿等威仪。
 
  (五)开示修心纯熟之量
 
  佛说诸法归于对治我爱执之一要;他人之证明与自己问心无愧之二证取其主;贫富苦乐皆一味故常怀欢喜心;心纯熟量为与前不同,能将我爱执之心颠倒;具有能忍众苦之大苦行者,珍爱他人之大菩萨,不违越法行之大沙门,羞犯微细罪堕之大持律师,纯熟大乘正道之大瑜伽师,是为五大纯熟相;且如善巧马术者,能应付突发事件,散乱亦能主。
 
  (六)开示(十八种)修心三昧耶
 
  常学:
 
  1、修心不违承许之戒;
  2、不流于怪诞;
  3、不堕偏党之三总义;
  4、以前之意乐心改而身威仪不须修饰如故;
  5、勿说他过缺支节;
  6、莫观察及思他人过失事;
  7、依对治先治重三毒烦恼;
  8、修习修心,不求于轮回快乐与自利菩提等果报;
  9、莫啖为驱鬼而作修心等、与八法之心混杂及搀杂我爱执动机的如毒之食;
  10、不可讲情义——不于烦恼作对治而放逸懈怠,及于仇敌长期怀恨;
  11、勿作世间说他人过失与驳斥之诤骂;
  12、勿俟于他人有难时之狭路,
  13、不可当庭广众斥责对方,揭发过失而治罚之,及以猛咒逼迫天魔等而刺其心;
  14、莫以欺诈方便推诿过失于他人;
  15、莫为驱鬼消灾而将修心等作经忏用;
  16、众利与功劳等勿争先;
  17、天莫变成修心不成为我爱执对治反成其助伴之魔;
  18、莫为自乐故令他人受苦或希望他人生苦,即乐莫求他苦。
 
  (七)开示(二十二种)修心学处
 
  1、以此修心修持作印定之一,贯彻于衣食住行等一切威仪之众瑜伽;
  2、妙缘、恶缘与烦恼等随生何者,唯以修心对治即可,亦即一除诸障难;
  3、一切善加行最初须发心、最后须回向菩提,故初后修二事;
  4、于苦乐二境皆安忍,不失修心之修持;
  5、舍命护佛法总三昧耶与修心十八三昧耶之二戒;
  6、勤学初念烦恼对治难、中退烦恼生起难、后断烦恼相续难之三难事;
  7、取值遇贤妙上师、自心堪能、衣食顺缘具足之三主要因;
  8、修敬信上师、欢喜修心、防护三门不退失之三不退失;
  9、具身不离敬礼旋绕等业、语不离祈祷念诵、意不离发心之三不舍离;
  10、于修心之境无敌、亲、中庸三者之偏党;
  11、修心之修持着重周遍于一切境及一切事、且非唯口说之深透;
  12、于家眷、仇人、恩将仇报者、因宿业自然不喜见者,及父母等五类难修之境较难修心故,应专门分别而修,亦即特殊犹常修修心;
  13、不待衣食顺缘等众缘备方作修心;
  14、后世校今生重要,修心较其它修持重要故,今当修主要;
  15、远离不能忍修法苦行而忍俗务苦行之忍辱颠倒、不尝法味而尝世俗味之味着颠倒,对有罪者不起悲心而于正法行者起悲心之悲心颠倒、于弟子等不教授佛法而授以现世学问之求心颠倒、不希求正法而希求世间之欲心颠倒、不随喜善而随喜恶之随喜颠倒等六颠倒;
  16、于修持莫时修时辍、轻尝便舍;
  17、斩绝专修习至究竟;
  18、观察今断疑解脱;
  19、为利有情作修心故,饶益他人时不思有所恃;
  20、禀性不应有于他人微少损害亦忿恨等之暴戾;
  21、随逐苦乐如夏季天空须臾变化,随时舍弃修持,如是之喜怒莫轻发;
  22、于修持勿着于功绩与名闻等声誉;
 
  最后以(格西切喀瓦大师所说)「于菩提心获自信颂」作为结束:
 
  我因多胜解,轻苦与恶名,获伏我执教,今死亦无憾!
 
  新、旧噶当派文集中虽有大量《修八七义》根本文句与注疏等,然正文次第互不相同、文句多寡参差不齐。或与引导科判不相吻合,或有非属通之文句等,情形不一。有鉴于此,长时以来拟编写一根本文,按照符合自宗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师语教传统之诸论,即《修心日光》、《善慧密意庄严》、《甘露藏》等之密意编排。后于乙亥年(1935)在昌都甘丹强巴林寺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时,由一心专修者朗忍巴‧彭措贝丹献礼劝请,于是细察多种本释编成此根本文句,另以科判庄严合成一文,僭名帕绷喀转世者书,愿众生利益增长!
 
  本文为我具恩根本上师大勇识嘉杰‧雍增‧墀江金刚持至尊善慧智持教海吉祥贤,为利益我这劣慧者杜松巴‧贝丹易于修持《修心七义》根本法故,以无上慈悲欣然赐予贯注,愿此微妙加持甘露流入自他一切有情心中!
 
  吉祥圆满!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附录三 大乘修心七义根本文
 掌中解脫 第十三天 深信业果—一切安乐之本
 掌中解脱 第二十四天 发心仪轨(正行)
 附录一「平等舍」修法口传教授
 掌中解脱 第十六天 发菩提心利益
 掌中解脱 第一天 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
 掌中解脱 第三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胜与如何讲听此法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
 掌中解脱 第二天 阿底峡尊者生平与藏地道次第引导的起源
 掌中解脱 第八天 意乐依止法
 附录二 修心「取舍」所缘广略修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157经 雨云经第二[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禅宗三关与密宗三妄[栏目:唐普式居士]
 唯识二题刍议[栏目:胡晓光教授]
 福与慧都在清净心中求[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决疑请问第三章(优婆塞卢荣章译)[栏目:白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日本买手表[栏目: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学佛感悟 其四[栏目:真圆阿阇黎·诗偈法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