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N 1177经:本经由佛陀所说的一个譬喻而来,这个譬喻的重点是描述名叫“灰河”的种种恶劣的生存环境。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09

  1177经:本经由佛陀所说的一个譬喻而来,这个譬喻的重点是描述名叫“灰河”的种种恶劣的生存环境。关于灰河这个词,我们在《长阿含经·世记经·地狱品》中见过,它是指灰河地狱。而此处的灰河,则是佛陀说法中的权巧譬喻,比喻我们现在所处的五浊恶世。在此恶世之中,诸多众生皆有不同的表现。

  佛陀对弟子们说:“譬如灰河,南岸极热,多诸利刺。在于闇处,众多罪人,在于河中随流漂没。”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就很聪明黠慧,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中有一人,不愚不痴,聪明黠慧,乐乐厌苦,乐生厌死”,于是想种种方法意欲出离此灰河。接照这种意愿,此人便“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渐见小明”,终于依稀看见到微弱的灯光;后来看见平地,看见大石山,登上大石山后,看到“清凉八分之水”,于是便饮水解渴,“饮已安身”,并到水中沐浴。接着,他又进登大山之上,见到七种华,“闻花香已,复上石山,见四层阶堂”,又见“五柱帐”,看到里面设施相当豪华,“种种枕褥,散花遍布,庄严妙好”,最后“而于其中自恣坐卧,凉风四凑,令身安隐,坐高临下”。不仅自己获得了灰河解脱,而且也开始向那些尚未脱离灰河之苦的众生演说解脱之道。

  佛陀以此譬喻的用意是:“灰者,谓三恶不善觉。云何为三?欲觉、恚觉、害觉。河者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综合起来,便是三界皆为河;在三界之中,我们都时时为欲、恚、害三觉所束缚而不能自拔。那么经中这位“不愚不痴,聪明黠慧,乐乐厌苦,乐生厌死”的高人是谁呢?佛陀在经中说是“菩萨摩诃萨”。我们知道,原始佛教一般不太会出现“菩萨”这个词,即使出现了,这与大乘菩萨是有很大区别的。原始经典中的“菩萨”,一般是指佛陀在因地时(未成佛之前)的专称。所以从经中内容看,此处的“菩萨摩诃萨”,乃确指释迦释尊无疑。(12.24.)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A 1178经:本经重点内容:婆罗门尼失六子而伤心欲绝,后遇佛陀说法而悟出人生无常,遂从此不再忧愁,并感动其夫和御者均出家为比丘。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M 1176经:本经为大目犍连代佛说法,重点为何谓“有漏法”及“无漏法”。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A 《杂阿含经》卷三十一的前三经,即861..
 漫说《中阿含》(卷一)~B 二、昼度树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B 二、世间福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D 586经(利剑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三)~B 四、意行经(168)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E 第926经是佛陀对诜陀迦旃延的开示..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L 1258经:本经以鼓为譬,教导弟子当不..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二)~B 优婆离经(二)(三)
 漫说《杂阿含》(卷五)~F 第108经(西方比丘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J 573经:讲述外道阿耆毗迦出家二十余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卷[栏目:圆瑛法师]
 福德日记2月6日─不要杀害生命[栏目:福德日记]
 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莲老和尚佛七中开示[栏目:妙莲法师]
 人间佛教行者的「现身说法」(释昭慧)[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5)[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有人说“藏传佛教寺院是靠钱来求学的,没有钱的人学不了法,只能当苦工”情况是这样吗?[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Who is Amitabha?[栏目:The Corpus of Pure Land]
 做事风风火火的人如何禅修?[栏目:明奘法师]
 缺陷美[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自觉手册 Manual of Self-Awareness 第一篇 培养自觉 Self-Awaren..[栏目:自觉手册 Manual of Self-Awareness]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