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I 1188经:此五经叙述佛陀初成佛时思惟当尊重正法,得到诸梵天的赞叹。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05

  1188经:此五经叙述佛陀初成佛时思惟当尊重正法,得到诸梵天的赞叹。

  本经叙述了佛陀初成佛道时所思惟正法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方面内容:

  第一,“不恭敬者,则为大苦,无有次序。无他自在可畏惧者,则于大义有所退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者,得安乐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大义满足。”

  第二,“颇有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中,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

  第三,“无有诸天、魔……世人能于我所戒具足胜、三昧胜、智慧胜、解脱胜、解脱知见胜,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令我自觉,成三藐三佛陀者,我当于彼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所以者何?过去如来、应、等正觉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诸当来世如来、应、等正觉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

  佛陀在成佛前后,对世间和出世间的各种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思惟。第一重意思,佛陀谈到了人应该心怀谦卑,常常怀有一颗惭愧的心。如果一个人目无尊长,心怀我慢,不把任何人都放在眼里,这样的人是十分危险的。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的古话叫“谦受益,满招损”,凡是骄傲自满的家伙,不仅会引起别人的不快乃至反感,也同样阻挡了自己前进的步伐,可谓损人损己。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那么则会“大义满足”,于己于人都很有帮助。

  第二重意思,佛陀从不轻视世间一切众生,也从不藐视世间一切学术言论,因为在佛陀的心中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差别,所以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是众生为什么没有证悟到佛陀的那种大圆满的境界呢?原因其实也不难,“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佛之所以为佛,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其实并不遥远,完全是存乎一念之间。佛陀具备了“戒具足胜、三昧胜、智慧胜、解脱胜、解脱知见胜”,这是其他任何众生所不具备的。但是即便是如此,佛陀依然尊重一切众生,从没有因为众生没有断除烦恼而轻视——我们在佛陀那里,找不到任何与骄慢相类似的词汇,因为佛陀早已根除了分别心。

  第三重意思,正如佛陀对众生充满着敬重相同,众生对佛陀也应该心怀敬仰与尊崇。佛陀是根据什么而成就佛道的呢?是“正法”。我们知道,本经并非佛陀对诸比丘的宣说,而是“独静思惟”,因为此时佛陀“成佛未久”,没有正式收授弟子弘法,而对于一些义理尚需要一个逐步梳理的过程。所以在这部经中(乃至后面的几部小经)是佛陀谈自己成佛过程的心得体会,十分真实可贵。佛陀在这里所说的“正法”,并非是他自己的创造,而是往昔诸佛乃至后世诸佛所共证之法,“过去如来……诸当来世如来……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因此它带有普遍的适用价值和绝对的真理性。

  结论:佛陀通过此经的思惟,目的是要告诉我们:正法是我们共同依止的对象,我们当心怀敬畏。对于当代僧人而言,力使“正法久住”,乃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1.1.)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J 1189经叙述佛陀以乘道而观察四念处。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H 1186经、1187经:此二经叙述佛陀为萦髻婆罗门讲说解除心中萦髻之法。
 漫说《杂阿含》(卷十九)~A 504经(悭垢经):叙述天帝释向目犍连叙..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C 1310经:本经乃天人赞叹佛陀的光明胜..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I 九、贫穷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F 六、瞻波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G 第379经(转*轮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B 二、成就戒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H 第252经、253经、254经(沙门婆罗..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四)~B 二、世间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二)~A 一、周那经(196)
 漫说《杂队含》(卷二十八)~E 761与762经讲有学与无学的区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