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C 1212经:本经是佛陀与舍利弗之间相互自恣记载。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53

  1212经:本经是佛陀与舍利弗之间相互自恣记载。

  曾经一段时间,佛陀与诸大弟子都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进行夏安居。在月中十五自恣日时,大家照例都要自己进行反省,然后请大家帮助自己回忆是否犯有什么过失。佛陀在这个问题上可谓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他首先请大家检举他在身、口、意三业方面的过失,并要求大家不要客气,不要以为他是大家的师父,就不好意思检举。“汝等为子(法子),从我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当怀受我(毫无保留地指出我的缺点),莫令我若身、若口、若心有可嫌责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陀的高风亮节与宽广胸襟,贵为佛陀,他仍十分坦诚地请弟子们检举自己的过失,实在难能可贵。

  舍利弗尊者闻佛主动自恣,他从座中站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我等不见世尊身、口、心有可嫌责事。所以者何?世尊不调伏者能令调伏,不寂静者能令寂静,不稣息者能令稣息,不般涅槃者能令般涅槃。如来知道,如来说道,如来向道,然后声闻成就,随道、宗道,奉受师孝,如其教授,正向欣乐真如善法。我于世尊都不见有可嫌责身、口、心行。”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佛陀完全寂静,不会有什么“不调伏”的事情发生,所以没有什么“可嫌责事”;二是佛陀在教导弟子方面,可谓成绩斐然,弟子们不仅可以听闻正法,而且能够仰慕圣道,欣乐善法,最后都趋向解脱。从这两方面来看,佛陀可谓完满无缺,毫无瑕玼可检。舍利弗代大众回答了世尊的提问后,也十分虔诚地请佛陀指出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我今于世尊所,乞愿怀受见闻疑罪,若身、口、心有嫌责事。”

  佛陀回答说:“我不见汝有见闻疑身、口、心可嫌责事。所以者何?汝舍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修行远离,精勤方便,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明利智慧、出要智慧、厌离智慧、大智慧、广智慧、深智慧、无比智慧,智宝成就,示教照喜,亦常赞叹示教照喜,为众说法,未曾疲倦。”佛陀的这些话,可以说是对舍利弗的高度肯定。舍利弗尊者具有三方面的突出成就:第一,在个人修持方面,舍利弗没有问题,而且做得十分出色;第二,舍利弗具有其他上座弟子难以具备的优势,那便是在智慧方面可以说出类拔萃,无人与人媲美;第三,舍利弗在弘扬佛法、教导四众弟子方面,也同样成绩卓著,可圈可点。

  在舍利弗的请教下,不仅舍利弗本人没有任何缺失,即便是在座的五百位诸大比丘,都没有什么过失可言。最后舍利弗白佛:“世尊!此五百比丘既无有见闻疑身、口、心可嫌责事,然此中几比丘得三明?几比丘俱解脱、几比丘慧解脱?”佛陀回答:“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脱,余者慧解脱。舍利弗!此诸比丘离诸飘转,无有皮肤(不存在肤浅),贞实坚固。”

  三明是指三种神通,即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这个比较好理解。而关于俱解脱与慧解脱,我们在阿含经中往往将其二者连用,说明阿罗汉获得了究竟的解脱。但是从佛陀的这番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二者还是有所差别的。依印顺导师的观点,阿罗汉在智慧方面有次第。依慧得解脱,名慧解脱;心离烦恼而得解脱,名心解脱。印顺老法师的观点是,俱解脱与慧解脱本是一切阿罗汉所共通,由于心是定的异名,所以分为慧解脱及(心与慧)俱解脱二类。佛为须深说,慧解脱阿罗汉,不得四禅,也没有(五神通),是以法住智通达缘起而解脱;俱解脱得四禅、无色定、灭尽定,依禅而引发神通,见法涅槃。如从离烦恼,得漏尽智而解脱来说,慧解脱与俱解脱是平等而没有差别。然慧解脱者,没有根本定;眼见耳闻都与常人一样;老病所起的身苦也一样(但不引起心苦)。俱解脱阿罗汉有深的禅定;引发神通──见、闻、觉、知都有超常的能力;老病所生的身苦,因定力而大为轻微。在阿罗汉中俱解脱者是少数,受到佛弟子的钦仰(《华雨集》)。(1.10.)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D 1212经至1221经共十经之中,都有僧人诗人婆耆舍有关。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B 1208~1211经:此四经是佛弟子婆耆舍尊者赞佛和赞上座尊者的诗偈汇总。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D 1084经、1085经:本经叙述人生短..
 漫说《长阿含》(卷二十二)十一、世记经·三中劫品
 漫说《长阿含》(卷十七)~A 一、沙门果经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N 1347经:本经叙述舍利弗述说三昧之法味..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二)~A1 一、分别六界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L 第475经~479经:475经叙述过去毗..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E 845经和846经所述为五种恐怖。..
 漫说《杂队含》(卷二十八)~E 761与762经讲有学与无学的区别。..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H 569经、570经:此二经都是梨犀达多..
 漫说《长阿含》(卷十五)~E 十六种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十册 宗教概说 第十二课 新兴宗教介绍[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十册]
 莫以貌取人[栏目:永海法师]
 法句经要义 第五品 愚品 花匠须玛那 虔诚的心带来善报[栏目:法句经要义]
 百字明的修法念诵[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佛说施灯功德经[栏目:供佛]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 大乘壁观禅法(上)[栏目:杨笑天教授]
 修行进步的标志[栏目:寂静法师·福慧灯]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有余依地第十六[栏目:瑜伽师地论·白话文]
 杂阿含经卷第八(一九七)[栏目:杂阿含经]
 禅语空人心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栏目:郑石岩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