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K 1238经、1239经:此二经乃为波斯匿王的“独自思惟”后向佛所作的请教。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15

  1238经、1239经:此二经乃为波斯匿王的“独自思惟”后向佛所作的请教。

  在1238经中,波斯匿王独静思惟道:“世尊正法,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自觉证知此法,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是恶知识、恶伴党。”佛陀是善知识与善伴党,这当然自不待言。为什么?因为自从佛陀应世之后,无量的众生会因佛陀以及佛法而获得解脱,“众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悉令解脱”。

  佛陀为了解答波斯匿王的思虑,回忆了在山谷精舍时的一些情形。当时阿难尊者曾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佛陀明确地告诫阿难:“莫作是语,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恶知识、恶伴党。”为什么会这样?“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如果是“半梵行者”,即有时放逸,有时不放逸,这样的人又如何能称得上是“善知识、善伴党”呢?所谓善知识善伴党者,不仅自己能够做到“离诸炽然”、“自觉证知”,而且能使众生都能够获得同等的解脱,“现令脱恼苦,见通达”。倘若自己都一知半解,又如何令众生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呢?所以佛陀说:“赞叹不放逸,是则佛正教;修禅不放逸,逮得证诸漏。”对于那些不放逸的修习者,我们不仅要赞叹恭敬,更要向他们看齐,努力使自己也能早日尽诸有漏。

  在1239经中,波斯匿王在静虑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颇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得现法愿满足、后世愿满足、现法后世愿满足不?”那么这个“一法”,究竟是什么法呢?佛陀回答说:这个所谓的“一法”,是的确存在的,它便是“不放逸”。无论任何人,只要努力修习不放逸法,便可在现世后世都能够获得一切满足。佛陀作譬说:“譬如世间所作粗业,彼一切皆依于地而得建立。”与此相同,“如力,如是种子、根、坚,陆水足行,师子、舍宅,亦如是说”。例如盖房子用的顶梁柱就必须要保证四平八稳,绝不能东倒西歪,否则房屋便有倾塌的危险。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中间不正倒下来”,便是这个意思。比丘如若不放逸,便可以很好地控制六根门头,使自己始终安住于正念正见之中,这便是不放逸的妙处。“若住不放逸、依不放逸者,则能自护”,且能将“夫人、婇女亦能自保,仓藏财宝增长丰实”。故而佛陀说:“不放逸具足,摄持于二义:一者现法利,二后世亦然,是名无间等(解脱),甚深智慧者。”我们在做晚课时便会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其实道理谁都晓得,但是当种种声色名闻利养现前,我们还是被五欲功德牵着鼻子走,不自觉或自甘“放逸”起来了。(2.8.)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L 1240经:本经以波斯匿王之念,而叙述佛陀出世因缘。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J 1236经、1237经:此二经叙述波斯匿王与阿阇世王相互攻伐,佛以佛理而评说之。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W 1358经:本经分别叙述贫士之愿与比丘之..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C 1224经、1225经:此二经为天帝释..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E 589经:本经是佛陀对于财富的观点,即..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C 第308经(不染著经):本经叙述若染著于..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N 在1263经中,佛陀对弟子们说:“我不..
 漫说《长阿含》(卷十四)~B 关于“六十二见”
 漫说《长阿含》(卷五)~C 梵天与佛法的对比
 漫说《中阿含》(卷十七)~A 《长寿王本起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L 第76经(欲贪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J 1236经、1237经:此二经叙述波斯..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新年将至,少些消费,多些知足[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黄淑芹往生纪实[栏目:不退念佛·往生纪事]
 《给现代人的建议》系列开示2——修持的方法二:菩提心[栏目:桑杰年巴仁波切]
 佛教中的象征、观想[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萨[栏目:明旸法师]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二)~C 三、调御地经(198)[栏目:界定法师]
 十届:禅与心脑的体验(妙华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禅宗大意·四、中华五祖旁出尊宿简介[栏目:正果法师]
 掌中解脱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栏目:掌中解脱]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二节 庄严具 四、盖[栏目:佛教丛林观]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