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8经、1249经:此二经为“牧牛者经”。
佛陀1248经中,以牧牛者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技能,来教导弟子们应该如何掌握修持方法。可能有人会想,不就是放牛么,又有什么技巧可言呢?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佛陀将牧牛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愚痴无慧”,一种是“不愚不痴,有方便慧”。从哪方面能体现出来呢?最主要是要在夏末秋初之季,如何将群牛安全无缺地送至对岸目的地。对于那些“愚痴无慧”的牧牛人而言,他们“不善观察恒水此岸,亦不善观恒水彼岸,而驱群牛峻岸而下,峻岸而上,中间洄澓少,多起患难”。欲让群牛能平安无险地渡过恒河,作为牧牛人而言,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否则一旦群牛在上下堤岸时乱了阵脚,势力给牛群造成一定的损失,甚至会发生悲剧。而那些有智慧的牧牛人,则会采取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比如说,他们“能善观察恒水此岸,亦善观察恒水彼岸,善渡其牛,至平博山谷好水草处。”在具体做法上,他们将牛群分为四部分:
第一,“彼初流时,先流大牛能领群者,断其急流。”
第二,“次驱第二多力少牛,随后而渡。”
第三,“然后第三驱羸小者,随逐下流,悉皆次第安隐得流。”
第四,“新生犊子爱恋其母,亦随其后,得度彼岸。”
佛陀以“愚痴无慧”的牧牛人,譬喻六师外道,因为这些人在修行方法上不得要领,胡乱修习一通,可谓误己误人。“不观彼岸,谓于他世;中间洄澓,谓境诸魔,自遭苦难。彼诸见者,习其所学,亦遭患难。”而对于善牧牛者,则非佛陀莫属。其余四种牛群,则分别譬喻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以及须陀洹。佛陀能根据每个人的根机情况,方便给予不同的教法,从而使四类人都能够安隐地渡过生死之恒河。
第1249经重点讲牧牛人须成就十一法,此为牧牛技能的具体表现,“若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不能令牛增长,亦不能拥护大群牛,令等安乐。”哪十一法呢?“谓不知色、不知相、不去虫、不能覆护其疮、不能起烟、不知择路、不知择处、不知渡处、不知食处、尽毂其乳,不善料理能领群者,是名十一法成就。”此十一法是指十一种不好的习气,若牧牛人将这些坏习气悉数具备,则注定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牧牛人。同理,若比丘成就了十一种不良之法,则“不能自安,亦不安他”。此十一种法是指:“不知色、不知相、不能除其害虫、不覆其疮、不能起烟、不知正道、不知止处、不知渡处、不知食处、尽毂其乳、若有上座多闻耆旧,久修梵行,大师所叹,不向诸明智修梵行者称誉其德,悉令宗敬、奉事、供养。”
1、不知色: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是名为色不如实知;
2、不知相:事业是过相,事业是慧相,是不如实知;
3、不知去虫:所起欲觉能安,不离、不觉、不灭,所起嗔恚、害觉能安,不离、不觉、不灭,是名不去虫;
4、不覆疮:谓眼见色,随取形相,不守眼根,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心随生漏,不能防护(其余亦复如是);
5、不起烟:如所闻,如所受法,不能为人分别显示;
6、不知正道:八正道及圣法、律是名为道;彼不如实知,是名不知正道;
7、不知止处:谓于如来所知法,不得欢喜,悦乐、胜妙、出离、饶益,是名不知止处;
8、不知渡处:谓彼不知修多罗(经)、毗尼(律)、阿毗昙(对法),不随时往到其所,咨问请受:云何善与不善,云何有罪无罪,作何等法为胜为非恶,于隐密法不能开发,于显露法不能广问,于甚深句义自所知者,不能广宣显示;
9、不知放牧处(不知食处):谓四念处及贤圣法、律是名放牧处;于此不如实知,是名不知放牧处;
10、尽毂其乳:彼刹利、婆罗门长者自在施与衣被、饮食、床卧、医药、资生众具,彼比丘受者不知限量,是名尽毂其乳;
11、上座大德多闻耆旧,乃至不向诸胜智梵行者所称其功德,令其宗重承事供养,令得悦乐:谓比丘不称彼上座,乃至令诸智慧梵行者往诣其所,以随顺身、口、意业承望奉事,是名不于上座多闻耆旧,不令得悦乐。
当然,若从相反方面来说,若成就另外十一种法,则“堪能令彼群牛增长,拥护群牛,令其悦乐”;比丘成就十一法者,理亦相同,能“自安安他”。(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