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经:本经叙述沙弥与比丘之间以偈应答。
沙弥是虽出家但是尚未受比丘大戒的男子的称呼。有位刚出家未久的沙弥在修习的过程中,生起了一些修行上的体悟。比如说什么叫常?什么叫无常?什么叫直?什么叫曲?这位沙弥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1、常——乞食则为常;
2、无常——僧食为无常;
3、直——唯因陀罗幢;
4、曲——曲者唯见钩。
对于常与无常,以及直与曲的问题,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判,定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而从一位出家未久且对佛教义理未曾深入领悟的沙弥来说,我们不能拿阿罗汉的标准去加以衡量。比如说在谈到什么叫“常”时,他认为乞食为常,即是随大众一起依次乞食,视为一种生活常态。那么什么叫无常呢?这位沙弥视“僧食”为无常。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因为乞食乃属十分艰辛之事,饥一顿饱一顿,有时空钵而返的情形也时常可见。因此沙弥才认为这是一种“无常”。此外像诸如对直与曲认识,也是如此。可以说这位沙弥对于佛教义理的认识,仅仅停留于六种感知层面(即出于生活本能),并没有上升到理性或思惟的层面。因此这种认识显得较粗糙肤浅。
而另一位比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则显然不同:
1、常——常者唯涅槃;
2、无常——谓诸有为法;
3、直——谓圣八正道;
4、曲——曲者唯恶径。
如果将沙弥之偈与比丘之偈相互比较后,我们不难看出二者有着较大的差异。涅槃是“常”,因为它已超出常规的思议范围,故属于无为法。无法为是离生灭为作的无因无果之法。《大毗婆沙论》称“若法无生无灭,无因无果,得无为相,是无为义”,即涅槃本身是“无生无灭”且“无因无果”的,这才是离相的“常”态。而有为法是有生灭的,且是随因缘而生灭并产生诸种因果,故其是无常。八正道是通向涅槃的正直大道,修习它们必定会快捷而便利地抵达不生不灭、无有因果之境,故这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偏离了八正道便是邪道,所行的道路为偏邪,只能徒造恶业而得不到任何的善果,因此它是“曲”,只会离正直之道越来越远。从这两首偈中,我们可以看出沙弥与比丘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从中可以窥出二位出家人在修行阶次上的巨大差别。
最后说句题外话。从学术研究层面而言,如何能看出大家各自的真实水平呢?我觉得“学术论文”的水平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如何,只要通过几篇文章的阅读,大体上便可以得出较为中肯的结论。同理,作为佛教修行者,虽说佛法离诸文字,但是文字表相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这方面五祖弘忍大师可谓代表人物,老禅师通过对神秀大师和惠能大师各自所写之偈,二人的修行见地之高下便立竿可见。管理学家泰罗在谈到科学管理时说:“科学管理对于一个能唱歌而不唱的鸟儿没有任何余地。”同理,这句话也可以套用为:“高端人才对于一个能写著作而不写著作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余地。”有时候在工作之余,能坚持笔耕不辍,既是乐趣,也是对自己人生旅途的一种交待。这话显得有些自鸣得意,然我是平凡人——一个极为普通甚至庸俗的平凡人,低级的甚至幼稚可笑的错误在我的身上亦时常若隐若现。但我会努力去克服,正如本经中的沙弥,若要真正达到比丘的高度,尚有很长的路需要去跋涉。(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