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三)~C 三、度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34

三、度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诸位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沙门梵志当中,有三种主张,即认为人所做的一切,皆由三种原因:(1)宿命造;(2)尊佑造;(3)无因无缘。佛陀将此三种主张斥为邪说邪见。为了正本清源,佛陀乃开示自知自觉的缘起法,即因六界,便有六处,因六处,便有更乐,因更乐,便有觉,有觉的话,便知苦集灭道的四相。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则能以正智而尽苦际。   

  从经典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佛陀实在是很慈悲,他总是会利用一切时机,不停地为弟子们广作开示,目的是使弟子们及早地开悟证道。无论是在竹林精舍,还是在祇园,或者在王舍城郊外的灵鹫山,佛陀对弟子们总是诲而不倦,一位伟大宗教家的崇高风范,便在一次又一次的宣讲佛法中尽显无遗。

  这一天,佛陀利用大家休息的时间,又召集大家,在一起听他宣讲义理。佛陀今天讲什么呢?讲除了佛教以外,其他各种邪宗外道都会讲三种理论根据,或者说三种观点与主张。在经典中,三种基本的观点被称作“三度处”。这里的“度”,可以理解为人们的思想与观点,也可以理解为在当时颇为流行的基本教理。佛陀对这三种主张的态度是:它们都是一种异说,很容易误人前途。如果有智慧的人去接受,去持守,或者去宣传,也是可以的,但是却不能从中得到丝毫的利益。那么,到底有哪三种观点主张呢?

  第一,宿命造,认为人所做的一切,或者所承受的一切,都是由前世所作之业而造成的;

  第二,尊佑造,认为人所为的一切,都是由尊佑(自在天)所创造的;

  第三,无因无缘论,即人所为的一切,均是无因无缘而自有的,也就是自然产生的,并有任何的前因后果。

  佛陀列出了三种外道的观点,而且也指出这三种观点是极端荒谬的。但是,它们错在何处呢?于是佛陀就将上述的三种观点一一进行了剖析。

  1、关于宿命造。

  第一种观点就是就是宿命造。什么叫宿命造?就是我们当前或者现世中的一切苦乐祸福,都是自己过去宿因所作的结果,它是一种典型的宿命论,因为他们把因果理论加以机械化,不懂得因缘合和的一些自然规律。佛陀为了向大家说明问题,曾经亲自到那些外道当中,问这些外道说:“各位贤者,你们说人类所为的一切,都是宿命所造就的,是这样吗?”那些外道说:“的确如此。”佛陀听后就对外道们说:“如果你们所主张的为真实的话,那么你们诸位贤者都是在杀生了。”这些外道听了以后觉得有些难以置信,就问佛陀:“大和尚,您为什么这样讲呢?”佛陀分析道:按照你们的主张,一切都是由于宿命所造之因而来,既然如此,那么前世作因故,今世应当杀生。虽你们自身以为不杀生,然而被宿命的因缘所控制,以至于杀生不止。以此类推,像其他的身三口四意三等十恶业,也是这样,因此你们都会作恶不止。为什么?因为一切都是由于宿命所造之故。

  如果按照宿命论的观点,那么,前辈子干了些什么,这辈子也必然要干什么。比如说,我前辈子杀了人,这辈子也必然杀杀人,或者被人杀;我上一辈子偷了人家的东西,这辈子必然是小偷,或者老是被小偷光顾。如此一推论,那么问题就来了,也就是出现了自相矛盾,即假定这种论点成立的话,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由不得自己,也就是“我”已经不是自主的“我”了,而是一个受命运摆布与指使的极端被动的“我”了。那么,对于宿命,我们在现世里,也根本搞不清前世到底做了哪些事。此时,我们就成了行尸走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些事该我们做的,哪些事情不该我们做的;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错的。我们无法做到跟着感觉走,更无法做到跟着宿命走,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前世里所发生的一切。这就是宿命造极其荒谬的突出表现。

  2、关于尊佑造。

  什么叫尊佑造?就是世界和人类的起源都是由创造神(大自在天或梵天)的意旨。那么这个大自天是何来头?据说此天原为婆罗门教的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的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的主宰者,凡人间所受的苦乐悲喜,悉与此天的苦乐悲喜相一致。故而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瞋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而对于这个“梵天”,起源于印度思想将万物产生的根源归结为“梵”,成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神,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三大神。佛教将梵天列为色界的初禅天,一般分为三种,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佛陀对这种论点的观点是:如果“尊佑造”的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可以推演出,如果信奉此论的人,都是可以去杀生的,去偷窃的,乃至十恶行径都可以去做。为什么?因为这一切都是尊佑所造的,不但我们是自在天所造,就是前世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尊佑所造。与上面的观点相似,我们既然为上天所造,那么我们就没有自主权,因为一切都是上天的杰作,与人类自己无关,因为我们的无恶不作也是上天的杰作,不存在什么因果受报等问题了。佛陀对此种论点总结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是一种邪知邪见,是很无知的。

  3、无因无缘论。

  其实无因无缘论更是荒谬,其主张世间万物既无因也无缘自然而生,因此被称为无因外道或自然外道。《外道小乘涅槃论》曰:“问曰:何等外道说一切物自然而生名涅槃?答曰:第十六外道无因论师作如是说:无因无缘生一切物,无染因无净因。我论中说:如棘刺针无人作,孔雀等种种画色皆无人作,自然而有不从因生名为涅槃。是故无因论师说:自然是常,生一切物,是涅槃因。”这种无因论自古就盛行于印度,我们在《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里面所列举的六十二外道中,曾经列出了无因论有初见、第二见之别,初见认为万物从无生,第二见认为唯自然生,无别因。佛陀对于无因无缘论,也是斥之为没有正念,没有正智的外道,这种理论主张几乎没有丝毫的合理性可言。

  我们对佛所讲的经典若仔细观察,在相当一部分经典中,释尊很讲究“破”与“立”的关系。我们在这部《度经》中,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此点。开始时,佛陀列举了三种错误的观点,然后分别对这三种论点进行分析,指出其荒谬之处,这就是“破”。那么,既然上面的三种论点都是错误的,什么样的观点是正确的呢?在下面,佛陀便开始谈到“立”的问题。

  在佛陀看来,有关因缘的一些法则,只有佛教才能彻底究竟地了解并且阐释清楚,即佛陀具有圆满的自知与自觉。而这些自知自觉之法,是任何天魔外道都无法比拟,也无法加以破坏的。这些法是什么法呢?佛陀告诉比丘们说,这些法就是六处法和六界法。六处就是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生起六识故。而六界就是在地、水、火风四大的基础上加上空、识二界,合称六界,因各大之间各有不同的分齐,故称为界。

  我们为什么而生?佛教的观点是,由于六界和合的缘故,我们便从母胎而生。由于有了六界,便有了六处;由于六处,便有了感触;有了感触,便有了领受(觉);有了觉,便会有了苦的念,继而有了苦之集、苦之灭、苦灭之道。这里的苦、集、灭、道四谛,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的。因此佛陀便说了“知苦如真”、“知苦集如真”、“知苦灭如真”以及“知苦灭道如真”,并对此四真进行了解释。

  什么叫知苦如真呢?就是通过我们对外界的知觉,即六根缘六尘后,便可以如实地知道我们所处的一切都是苦的,快乐是短暂的,痛苦却是永恒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佛陀在此处,将苦分解为八种,即我们平常所讲的“八苦”。所谓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以及五盛阴苦。对于此八苦,我在这里略微展开一下,因为这八苦,看似简单,但是它却是佛教主张出离三界的理论基础;诸佛菩萨慈悲度世,广利群萌,也是以这些“苦”作为依据。如果众生沉迷于乐,而丝毫感觉不到“苦”,那么也不可能生起出离心,诸佛菩萨的广大行愿也就失去了对象。而这里所谈的“八苦”,在以后的阿含诸经典中,会反复出现,因此我参阅了有关辞典,觉得有必要适当将它们分别说明一下。

  (1)生苦:是指报分之时所产生的苦痛。这个“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有情出生时所受的痛苦。根据《涅槃经》的说法,生苦共分五位:①初出是受胎之初,系识支之位;②至终是色心具足之时,系名色支之位;③增长是名色增长,为六入之位;④出胎;⑤种类生,指出胎后到老死之间,运运刹那新起,或人生而有贫富、贵贱、男女、丑端等差别。此五位常为众苦所依止,故称生苦。

  (2)老苦:指衰变时的苦痛。北本《涅槃经》将“老”分成“念念老”及“终身老”,或“增长老”及“灭坏老”。“念念老”是刹那生灭,指识支至老支之间的念念变迁;“终身老”是一期生灭,指白发枯形色变之时。“增长老”是指从少至壮念念增长;“灭坏老”是指由壮至老念念灭坏。

  (3)病苦:是指由四大增损而引起的病患苦恼。北本《涅槃经》:“病谓四大毒蛇互不调适。”此处将分为两种,即身病与心病。身病是色阴之病,乃四大不调所致,有因水风热产生,也有因杂病或容病等产生。若地大不调,则举身沉重;若水大不调,则举身胖肿;若火大不调,则举身蒸热;若风大不调,则举身倔强。所谓容病,是指遭遇刀杖之难、为鬼魅所附等。心病是指恐怖、忧愁、愚痴等,一切心理上的苦恼。

  (4)死苦:指五阴坏灭之苦,即舍离所受之身时的苦痛。死有命尽死、外缘死二种。命尽死又细分“寿命尽而福未尽”之死、“福尽而寿命未尽”之死、“福寿俱尽”之死三种。外缘死也细分“非分自害死”、“横为他所杀害”、“俱死”三种。

  (5)爱别离苦:指与自己所亲爱者别离的痛苦。《五王经》:“何谓恩爱别苦?室家内外,兄弟妻子,共相恋慕,一朝破亡,为人抄劫,各自分张,父东子西,母南女北,非唯一处,为人奴婢,各自悲呼,心内断绝,窈窈冥冥,无有相见之期。”

  (6)怨憎会苦:指与怨憎者相遇的苦痛。《五王经》:“世人薄俗,共居爱欲之中,共诤不急之事,更相杀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隐藏无地,各磨刀错箭挟弓持杖,恐畏相见,会遇迮道相逢,各自张弓澍箭,两刀相向,不知胜负是谁,当尔之时,怖畏无量。”

  (7)求不得苦:全名为“虽复希求而不得之苦”,指不能如愿、不得所欲的苦痛。《大乘义章》谓所求有因、果两种,因中有“求离恶法而不得”,以及“欲求善法而不得”二种;果中有“求离苦事而不得”,以及“欲求乐而不得”二种。又此苦果之事各有内外之别,人天之乐果及三涂之苦报等为内,资生眷属等为外。

  (8)五盛阴苦:新译作“五取蕴苦”。“五盛阴”与“五取蕴”只是译语的差异。五蕴生自烦恼,也常生烦恼,故五盛阴苦又称五阴苦。《大乘义章》:“五盛阴者,五阴炽盛,名五盛阴。阴盛是苦,就体立称,是故名为五盛阴苦。亦盛者,盛受之义。五阴之中,盛前七苦,是故名为五盛阴苦,若正应言五阴盛苦。”

  那么,什么叫做知苦集如真呢?也就是我们有了贪爱的感受之后,就会产生各种乐欲,也就是心生向往、倾慕,于是便产生各种追求。追求什么呢?无外乎就是财、色、名、食、睡。因此我们现在的人,追求越来越多,贪欲不但没减少,反而物欲呈急剧膨胀之势。当前有的地方主张扩大内需,鼓励老百姓多消费,甚而提前消费。消费就得花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别指望人家给你发免费的就餐券;那么要想有钱花,你就得能挣到钱;但是如果你没钱挣却想着去高消费,怎么办呢?于是各种歪脑筋就开始运作起来了,偷抢扒拿坑蒙拐骗,打击报复甚至谋财害命……各种大小动作都统统施展开来。大家想想看,如果全人类都是欲壑难填,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吗?

  什么叫做知苦灭如真呢?正如上面所说的,正是欲望的驱使,我们变成了各种欲望的奴隶。那么,我们的这些所求所欲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呢?如果随波逐流,随大众随大流,那么可以不客气地说,我们将永远处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来回流荡。佛教所追求与探索的,就是如何把我们的这些不合理的极端的欲望给彻底地断除掉。把把对种欲望的追求之念之行彻底断灭了,那么消灭八苦就有希望,转凡入圣才有希望。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说佛教是一种“禁欲宗教”,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人的欲望太多,不是好事,这被历史和事实反复证明的,且经久不衰的、颠箥不破的真理。

  什么叫做知苦灭道如真呢?这是紧接着上面的灭谛而言。既然想把我们的各种妄想、各种贪欲都断灭掉,就得有一个方法,有一个断灭的途径,而且这种途径是便捷的、有效的。这个方法是什么?就是八圣道。关于八圣道,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这里不再重复。如果大家都能够严格秉持八圣道(或称为八正道),那么我们距解脱之路就已相当接近了!因此佛陀很明确地对在座的各位比丘说:如果大家都能够修习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法门,那么,比丘将会达到“一切漏尽,诸结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际”,就是说我们的苦日子终于熬到头啦!

  佛陀的话,不仅是对在座的比丘的激励之语,更是两千多年后广大学佛四众弟子们的精神动力!  (界定 2008年11月29日草就于普陀山佛教协会)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三)~D 四、罗云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三)~B 二、惒破经
 漫说《杂阿含》(卷八)~L 第218经(苦集灭经):世尊为对弟子们宣说..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I 第449经、450经(界和合经):此二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八)~D 三、世记经·转轮圣王品
 漫说《杂阿含》(卷一)~D 第15经:核心议题是“五阴为结使”..
 漫说《长阿含》(卷八)~C 善净之法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L 1047、1048经为“圆珠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F 1000经:佛陀回答天人有关四种善知识..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A 1325经:本经叙述一位比丘舍戒还俗而为..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G 第379经(转*轮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七)~B 二、郁瘦歌逻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视师如佛乃祖训[栏目:传喜法师]
 「执着」,是对生命的实相,有颠倒的认知。[栏目:慧光法师]
 天台小止观 止观的治病法 二、以观治病 一 六气治病法[栏目:永本法师]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二四、我理想中的文化[栏目:慈航法师]
 前行讲记 第一百七十七讲 普贤上师言教-皈依-皈依之分类-清净信[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什么是息妄修心?[栏目:洪修平教授]
 破山海明的禅学思想及其实践(论文提要)[栏目:道坚法师]
 析《理惑论》教育思想(张捷、刘坤)[栏目:佛教与教育]
 从缘起来[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佛法与科学[栏目:仁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