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七)~A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355

  顺便说几句与经文稍有些偏离的题外话——

  人们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两句话,短短的八个字,试问一下,能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过其中的苦辣,又有几人?一眨眼的功夫,一年又过去了,写就这篇经文感想的时候,已是2009年的正月初二了。说来惭愧,一天到晚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子,也着实令自己惶惑不安。记得昨天,也就是正月初一的晚上,我给远在河南开封的傅智明老居士打电话拜年,彼此谈了很多。老人家过年七十有六,身体健朗得很,外出旅行一走就是数千里路程,从来就是独来独往,无需他人陪伴。谈到佛法,他说年轻的时候对佛法基本上没有什么信仰,但是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深感诸佛菩萨感应不可思议,于是信念弥坚。谈及生死,他说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把这一辈子的事情有个了断,走得干干净净,不要拖累子女。但是通过这么多年的修行实践,他深切地感受到佛经中所讲的临终之际的“一心不乱”,那是相当地不易,若平时没有过硬的修持功夫垫底,简直是徒步登天。谈到当前的佛教现状,傅老的感觉是法师们都是谈得多,做得少——这与我的观点简直是不谋而合;不仅与我的观点,这可以说当今中国佛教界的一大共识,也是一大通病。

  当前的中国佛教界都在讲弘法,都在讲人间佛教。这有没有错呢?我以为不仅没错,而且是大好事。佛教徒的使命不就是要广度众生吗?我觉得无论是出家居家,弘法利生都是应当作为自家事来对待才是。但是,弘法的基础是什么?是扎实的修行功夫。如何修?现在大部分都说要坐禅,要念佛,要帮助别人(所谓利乐有情)。话都说得很大,动不动就广度众生,要学观音菩萨的“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要学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的观点是,在弘法利生方面,我们宁可把步子迈得小一点,也要把步子迈得扎实一些。谈到修持法门,我们最好要从最基本的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先做起。用当代比较时髦的话讲,叫“加强自身建设”。自身如何建设?按照我的观点,就是要从四谛十二因缘入手。

  可能我的思想很保守,也很陈旧。勿庸讳言,我不喜欢与人谈论佛法,对于佛法也谈不上什么心得体会;我不喜欢热闹,我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我喜欢独居,喜欢人少的地方,喜欢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呆坐着。记得去年南京有同学来普陀山,见面之后,我明确地告诉他,咱们来个“约法三章”:第一,我不请你吃饭;第二,你也别请我吃饭;第三,我不陪你,你也别陪着我。结果,大家相安无事,来去无影,“不带走一片云彩”,多好的事情啊!事实上,我基本上从来不请人吃饭,即使是工作任务参加团体吃饭,也是勉为其难,坐在那里如坐针毡,别提有多难过了。有人可能会纳闷:你界定是不是得了自闭症了啊?如果你这样问,我当然会给你满分,我的确是得了“自闭症”——但这并不是一种病,我觉得我该到了“自省”与“自察”的年龄了。

  谈到“自省”,倒使我想起年前读过的一篇文章,标题叫《岁末的省思》。这篇短文刊于台湾法光研究所自己办的一份新闻纸《法光》上面,作者是林雪红——大约是位女居士。文中作者引用了《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弟子们的话:“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涅槃,即身观察,缘自觉知。”就是说对于佛陀所说的法,我们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思维中,而要认真地去观察,去思辨,去体验。在文章中,作者坦言自己在学佛期间所遇到的一些困惑,主要表现在“吾人学佛大都是从大乘佛法、中国禅宗入手,比较会接触到历代祖师、论师之知见,反而忽视了释迦牟尼佛之言教”。文章作者对于大乘的修持法门也作了自己的知解:“大乘经典思想多谈慈爱众生,与乐拔苦,重视‘道’、‘灭’涅槃的说明,较少触及‘苦’、‘集’二谛,自我身心解脱的问题”。林居士所讲的也是事实——当然,大乘经典也是佛陀的言教,这是当今佛教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在这里,我想林居士所指的佛陀言教,估计就是指以《四阿含》为代表的言教了。

  我想,四谛法门是一个完整的结合体,如果将其进行肢解或者有所侧重,那么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当今中国佛教界种种问题的根结,就是过份重视了“灭”、“道”二谛,而轻视了对于“苦”、“集”二谛的深入思惟。有人或许会说,当今物质条件如此发达,吃得好穿得暖,行有专车,卧有高床安榻,每月还有那么多“红包”供养,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连神仙都钦羡三分,还谈什么“苦”?再说,现在向社会中的人士大谈“苦集灭道”、了生脱死,人家会买你的帐么?

  所问者言之凿凿,可能确有实情。但是退一万步讲,我们管不了别人,你自己把自己管好了吗?你自己家的那一亩三分地都收拾干净了吗?你自家的田地里都是杂草丛生,又有什么资格去教导人家丰产丰收?所以林雪红居士在文章中说:“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从烦恼不安中出离,又遑论利益他人”?“因此,应先正确认识佛陀本怀、核心教导,知见正法,如法修行,自利自觉后才能利他觉他!”这位林居士的观点,又一次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经谈到过“自利利他”,如同人之双足,不可偏废。但是,在涉及到具体事情时,总有一个先后次第的问题。比如说在一所学校,有老师也有学生。“自利”如同老师,“利他”如同学生。只有素质过硬的老师,才会教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老师与学生处于同一个次第,也就是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所合格的、称职的校园!

  让我们再一次感恩佛陀,是佛陀,点亮了我们心灵的明灯!

  (界定 2009.01.27.  南海普陀山)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七)~B 二、象迹喻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七)~A1 一、大拘絺罗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F 第291经(触经):佛陀询问弟子们对于“..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D 875~879经均叙述“四正断”..
 漫说《中阿含》(卷十三)~A1 一、乌鸟喻经
 漫说《杂阿含》(卷八)~I 第211经(世间五欲经):本经叙述佛陀略说..
 漫说《中阿含》(卷五)~D 四、师子吼经
 漫说《杂阿含》(卷七)~B 第148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C 三、波罗牢经
 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218) 四、阿那律陀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O 第82经~第87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四)~A 一、阿梨吒经(200)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你不见佛,佛却见你[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十二、上师的恩典 上师的照片[栏目: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Wisdom Develops Samadhi - Sila[栏目:Maha Boowa]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