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九)~F 六、手长者经(下)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362

六、手长者经(下)

  讲法地点:阿逻鞞伽逻的惒林之中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的内容,为佛陀称赞手长者为一具足了少欲、信、惭、愧、精进、念、定、慧等八种未曾有之法。

  这部《手长者经》,它的起点在于四摄,而落点在于手长者所具有的八未曾有法。关于四摄的内容,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对于它的深意,以及更深的用途,我们没有作认真的分析,只是从佛教的层面去认识他。我在想,如果把佛教中的四摄以及六度法门,运用并融入到当今颇为时髦的领导科学以及工商、行政管理活动中,那么将会极大丰富社会科学的丰富与发展。比如说我们在接触并了解了西方有关管理学说史后,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的一个共识,那就是他们的很多学说,尽管说得很具体很全面,但是事实上都是在阐述佛教中早已阐述过的一些思想观点,只是所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罢了。举个例子来说,马克斯·韦伯主张的科层制(或官僚制),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大家都按照既定的程序办事,主张组织的严密性、管理的非人格化以及技术层面的高效率。那么佛教“六度”中的“持戒”,就要求我们四众弟子一切言行举止都要如法如律,不能擅自超越雷池;而福莱特的动态管理理论,所强调的不外是“群体”二字,“社会团结的潜力就在于群体过程,在于调和分歧,在于综合出代表全体最佳利益的想法”(福莱特,《创造性的经验》,纽约朗曼和翠绿出版公司1924年版);而梅奥所提出的“社会人”理论以及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都着重强调了在遵循制度的前提下,要想方设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如何发挥呢?用佛教的“四摄”以及“六度”,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四摄”与“六度”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只是后世的一些高僧大德们在阐释它们时,把侧重点放在了佛教修学活动中,造成了与现实社会管理理论的一些脱节,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是多方面的——当然,这些都是些题外话,若有机会,我在别的相关文章里或许会更深层次地加以分析。

  那么,手长者所具有的八未曾有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八未曾有法是指:①少欲;②有信;③有惭;④有愧;⑤精进;⑥有念;⑦有定;⑧有慧。下面我们参照佛经,进行大略的阐述。

  1、少欲。而在此经的上部中,佛陀曾说“手长者无求无欲”,此处为什么说他“少欲”了呢?我个人的理解是,“无欲”是手长者所追求的目标,而“少欲”是他当前所处的实际境地。从前面的经文我们可以看到,手长者在修习四无量心,修此法命终之后,上生梵天,然后再进一步精进修行,可以证得四果阿罗汉,从此才可以达到“无欲”。因此,此时称手长者为“少欲”,我觉得是合适的。

  2、信。经中说:“手长者得信坚固,深著如来,信根已立,终不随外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就是说对佛陀以及佛法产生了坚定的信念,他的信仰决不会左右摇摆,从此以后坚如磐石,岿然不动。

  3、惭。“手长者常行惭取,可惭知惭,恶不善法,秽污烦恼,受诸恶报,造生死本”。这里的“惭”,就是自己反省自己,对于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

  4、愧。“手长者常行羞愧,可愧知愧”。“愧”与“惭”是有区别的。《大乘义章》说:“于恶自厌名惭,于过羞他为愧”。对于别人的过错,自己引以为戒,我认为就是“愧”的表现。我们常说“自愧不如”,其前提就是有一个他物作参照系。因此“惭”主要是内省,而“愧”则是倾向于外观。

  5、精进。“手长者常行精进,除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有关精进的解释很多,我认为重点要抓住三点,一是精进的方向要搞正确,我们说“五度为盲,般若为眼”,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再努力,如果把方向搞颠倒了,“南辕北辙”,结果于己丝毫无补。我们精进的方向是什么?就是要“除恶不善,修诸善法”,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要向恶的方向滑行。二是要“恒自起意”,就是奉守最初的誓愿。我们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指的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刚出家时勇猛精进,结果三、五年下来,道念俱失,令人十分痛心。第三点就是“不舍方便”。精进的方法很多,不一定要固守一种。比如说大家一提到修行,就马上说要参禅打坐,要老实念佛。那么,为常住服务,做好本职工作,算不算修行?我觉得同样是一种修行。有一幅对联,叫“迎宾待客皆解脱,搬柴运水悉圆通”,我以为讲得非常到位。

  6、念。经中对此表述是:“手长者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如法”。这里的“念”,不是指信念,而是指观照,具体就是观照“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读阿含系列经典时,会发现这一个现象,佛陀对于出家的比丘,将四念处作为一门必修的功课;而对象若是居家信众,则很少讲四念处。这就说明四念处并不适合所有的四众弟子。那么佛陀为什么称叹手长者修习四念处呢?看来手长者已真正地像出家比丘那样,遵守着出家比丘的所有戒律,清净离欲,像郁伽长者那样,是一位身着俗装、隐身于凡尘的比丘僧了。所以在佛经中,我们见到了一些甘做佛陀忠实护法的居家弟子们,都达到了十分了不起的思想境界。

  7、定。这里的“定”,并非指普通的禅定,它是专指四禅。佛陀说:“手长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手长者所修的“定”,已经达到了色界中的四禅天的境地。那么四禅天到底是处于何种境界呢?我对这个是门外汉,不能乱讲——因为自己没有实证功夫,根本无法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未证言证,是属于后果相当严重的大妄语。据说前三禅为方便定,第四禅为真实定,当进入第四禅时,因已脱离八种灾患(即寻、伺、苦、乐、忧、喜、出息、入息等八种能动乱禅定之灾患),故称第四禅为不动定。但是修到四禅天,是不是就可以获得了究竟的解脱了呢?相关经论记载说还是不可以的,比如说《大智度论》中说在佛陀弟子中,有一比丘虽以坐禅持戒而得四禅,但因为生起增上慢,自称“我已得四沙门果”(即四果阿罗汉),且谤骂佛陀,最终死后堕入地狱。

  8、智慧。佛陀说:“手长者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这里的“观兴衰法”,就是观察和领悟生灭等无常之法;“圣慧通达”,就是明白通晓圣者的智慧。从这句经文之中,我在琢磨一件事,就是这个手长者其实很不简单。让我们回忆一下,他听闻了佛陀的教导之后,回家就向人宣扬佛法的好处,然后就开始“升堂敷床,结跏趺坐”,修习四无量心。接着,他修习四念处,再进入到四禅定,最后悟出了万法无常的宇宙真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出,手长者的修行,是一个渐悟的过程,从声闻起,以缘觉终,最后“以正尽苦”,把生死问题予以彻底解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智慧”,与大乘佛教中六度中的“智慧”,不完全一样,主要是它们之间的关注点不同。这是常识,不需要我多讲。

  从手长者所具有的八种未曾有法来说,我个人以为已经是相当地了不起。一个居家优婆塞,能够排除种种干扰,静心息虑,一门心思体悟宇宙无常的世间真理,堪为居家信众的修行楷模。更难能可贵的是,手长者具备此八未曾有法,但是他一直保持低调,“不欲令他知我有少欲”,甚至都不让别人知道他的修行境界到底达到了怎样的高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行风格?我们常常说“大道无形”,“平常心是道”,手长者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问题是我们讲得容易,做起来却是相当地困难。比如说出家比丘发心闭关,这是好事,值得赞叹!然后坦率地说,假如闭关师付掩关修行的动机不纯,其动机是为了捞取修行资本,或者说是为了今后可以获得更多的名闻利养作准备工作,那么闭关就失去了意义,变成了敲门砖。有人或许会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凭什么说人家动机不纯?你说人家动机不纯,你也去闭个三、五年试试看?诸位,请切勿误会,我这里只是说“假如”,并没有妄加指摘某某法师闭关动机不纯。我是说,从“平常心是道”这一点上,手长者不仅是居家信众所要学习的楷模,也是值得出家比丘僧学习的好榜样,因为手长者真正持守了一颗“平常心”……(界定,2009.02.16.于南海普陀山)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十)~A 一、何义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九)~E 五、手长者经(上)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B 1295经:本经叙述业与心识及生死轮回..
 漫说《杂阿含》(卷七)~A 第139经(忧恼生起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A 1145经至1150经,此六经重点叙述..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A 642经:叙述三无漏根。此三无漏根分别..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G 第292经(思量经):叙述若次序思量观察..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四)~A 一、阿梨吒经(200)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I 1040经与1039经大体相似,有一位..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D 第460~463经:此四经为长者瞿师罗向..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B 994经:本经为记述婆耆舍尊者临灭之际..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C 1123经:有一位与佛陀同为释迦族的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我”的地盘[栏目:益西彭措堪布·微教言]
 文明敬香是三宝弟子的责任(学诚法师)[栏目:烧香]
 第四册 佛教史 第九课 译经事业的开展[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四册]
 沐心内佛 展觉性力[栏目:传喜法师]
 佛经概说 四、百喻经 8 夫妇食饼共为要喻[栏目:佛经概说·白话文]
 环境保护:佛教的自觉认知与践行事迹(陈建勤)[栏目:佛教与环保]
 勇于接受逆境,生命才会日渐茁壮[栏目:心生菩提树·佛理小故事]
 法海集四 第一部分: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4 快去究竟的彼岸[栏目:法海集]
 你可以不生气 第十一章 重建净土[栏目:一行禅师]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9)[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