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十)~A 一、何义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240

漫说《中阿含》(十)

  (卷十)

  第十卷的所收经典比较多,共有十六部小经,它们分别是:《何义经》、《不思经》、《念经》、《惭愧经》(上下)、《戒经》(上下)、《恭敬经》(上下)、《本际经》、《食经》(二种)、《尽智经》、《说涅槃经》、《弥酰经》以及《即为比丘说经》。下面我将择其重点,一一概说。

一、何义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给胜林约孤独园

  参加人员:阿难及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世尊与阿难之间的对话,其中心主题是:持戒有什么意义?佛陀告诉阿难:持戒者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乃至得解脱,如是此戒,得趣至于彼岸。

  我们读佛经时,经常会见到一些格式或故事情节较为简单的篇章。我在想,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它们总是在说明某一种道理,即所谓“言之无物,行之不远”,佛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了二千多年而无有衰竭,便可以很好地说明了佛经中思想内容的异常丰富与深刻。

  这部《何义经》可谓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持戒的意义何在。当然,这里的“戒”,我想主要是指出家比丘所持之戒,至于比丘尼和居家二众所持之戒,佛陀在此虽然没有明讲,但是以比丘戒作为代表,兼而含摄其他诸戒——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上去理解持戒的范围。

  故事中的阿难,于申时的时候,到佛陀那里去。阿难是个明白人,他知道佛陀也是在申时的时候,从禅定中出来,于是他就及时地赶到佛陀那里,伴随在佛陀的前后,听从招呼。这一次不同,阿难是带着问题去面见佛陀的。礼节过后,他就向佛陀提出一个问题:

  “世尊,持戒为何义?”

  阿难这个问题,问得并不唐突。事实上持戒问题是佛陀反复强调的,也是为比丘身口意三业之所依止,在比丘的修行生活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家都讲要持戒,那么持戒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说,持戒到底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具体的利益呢?这个问题必须要予以澄清和解决,否则大家一旦产生了“持戒并没有什么利益”的想法,那么整个佛教僧团就彻底地完结了。因此,这个问题的解答关乎着佛教的前途与命运问题,事关重大。而且,阿难既然当面向佛陀提出这个疑问,根据我的想法,当时在僧团中似乎已经产生了一些困惑,即持戒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不少比丘们可能在思想上有顾虑,但又不好意直接向佛陀提出,因此大家委托阿难,向佛陀提出这个问题。

  佛陀对阿难所提的问题并不回避,而是直截了当地回答说:“阿难,持戒,令不悔义。阿难,若有持戒者,便得不悔。”持戒,它的意义就是不会使我们感到追悔,我们此生就不会产生悔恨,此生并没有虚度。

  那么,“不悔”又是何义呢?

  佛陀的回答是,“不悔者,令欢悦义”,“若有不悔者,便得欢悦”。这里的“欢悦”,我想与“欢喜”大约同义。就是说不后悔,便会产生欢喜心。因此当阿难进一步提到了什么叫“欢悦”的时候,佛陀就回答说“欢悦”就是“令喜义”,使自己和别人都会产生欢喜心。

  那么,什么叫“喜”呢?佛陀的回答是,所谓喜者,即为“令止义”,并说“若有喜者,便得止身”。这个“止身”,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是令我们的身体产生安隐,通俗一点说,就是诸恶莫生莫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安隐呢?就是要调节我们的呼吸,做到“心平气和”,使我们的气息宁静沉细,它是禅定的一种修行步骤,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做到的。

  接下来,佛陀就进一步解释了何为“止”。“止者,令乐义”,“若有止者,便得觉乐”。这里的“觉乐”,就是指“使我们感到快乐”。不做坏事,不动坏念头,息心静气,就会产生一种身体与心理上的愉悦。我们平常讲“助人为乐”,就是指把无私帮助别人,视作一种快乐的源泉,视为一种精神享受,也是指这个意思。

  那么,“乐为何义”?佛陀对此的回答是:“乐者,令定义”,“若有乐者,便得定心”。这个“乐”,与我们平时所讲的物质层面上的快乐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得意忘形而忘乎所以,它完全是一种精神层面但并不停留在精神层面的愉悦,它能使我们在愉悦的驱使之下,达到一种心灵的寂定状态。这个定,就是指的一种修为上的禅定。于是世尊进一步解释说:“定者,令见如实、知如真义”,“若有定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就是对于世间真相的彻底了知,具体来说,就是指生死本源的十二因缘。了知了事实真相之后,接下来就是“若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便得厌”,对世间的生死轮回产生厌离之心。若对世间的一切,或者说三界的一切产生了厌离之心,那么对世间的一切都会失去兴趣的欲望,从而达到“无欲”。当对世间的物欲皆无所求的时候,那么,我们才能走上真正解脱的道路。因此佛陀说:“若有无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淫、怒、痴。”倘因无欲而得解脱,便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彻底解决,即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最后佛陀对阿难说:

  “阿难!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果此戒趣至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佛陀的这段话,是大有深意的。我们常说“法无高下”,只要是适合自己的法,才是最好的佛法。而每一种法,都并不是孤立的,无论是大乘小乘,还是顿教渐教,它们之间都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能将它们截然割裂。因此后世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或者是所谓的“一念三千”,都是“法法相益,法法相因”之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学习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谓度此岸,得到彼岸”,如果我们将这个“彼岸”抛弃了,热衷于世间的功名利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修学佛法呢?佛陀的话,值得我们去深思,深思,再深思……

   (2009.02.18)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长阿含》(卷十)~B 二、不思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九)~F 六、手长者经(下)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G 931经、932经的重点是谈“六念”..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H 第96经(婆罗门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B 二、马邑经(下,183)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四)~E 五、至边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七)~B 沙门果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A 1267经~1269经:此三经是佛陀应..
 漫说《长阿含》(卷二)~E 庵婆婆梨女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K 1238经、1239经:此二经乃为波斯..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C 三、牛角娑罗林经(上,184)..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祖心中住[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虚云老和尚禅茶诗歌十四首[栏目: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
 因缘果报,自作自受,丝毫不爽[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三、修习念无常[栏目: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11 即刻长大[栏目:依空法师·人间巧喻]
 对其他教派应持何种态度?[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六祖坛经 第十三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中广电台]
 弘一大师文集—开示[栏目:弘一法师]
 在纯空法师书法展开幕式上的讲话[栏目:明海法师]
 《净土决疑论》讲记 一[栏目:传印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