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一)~C 三、说处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282

三、说处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阿难及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提示阿难教诲年少比丘的方便法门,所谓五阴、六内处、六外处,乃至七觉支、八支圣道等的修行法。最后说顶法及顶法退。

  首先需要说明,本经是一部佛教名相的小汇总。佛陀在这部经中,共计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说处与教处、顶法与顶法退。所谓“处”,就是内六处和外六处,即六根六尘;所谓“教处”,就是教导年轻比丘们修习诸处,即修习十二处的方法与路径;所谓顶法,又名顶位,即最顶级最高级最究竟之法,修习它们可以证取涅槃;顶法退,即于顶法处不加守护,不能精勤修行而道心退转。世尊为了说明这些问题,共列出了三十项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它们分别是:

  (1)五盛阴;(2)六内处;(3)六外处;(4)六识身;(5)六更乐身(六触身);(6)六觉身(六受身);(7)六想身;(8)六思身;(9)六爱身;(10)六界;(11)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12)四念处;(13)四正断;(14)四如意足;(15)四禅;(16)四谛;(17)四想;(18)四无量;(19)四无色;(20)四圣种;(21)四沙门果;(22)五熟解脱想;(23)五解脱处;(24)五根;(25)五力;(26)五出要界;(27)七财;(28)七力;(29)七觉支;(30)八支圣道。

  最后,佛陀说明了如果能够精修它们,便谓顶法;若道心退转,从此住足不前,便为顶法退。

  我想,如果要把上述的各项内容一一讲解清楚,那么没有一本书的篇幅根本做不到。因此,我只是将它们一一列出,重要的稍加阐释,其他的都是一笔带过,不再予以展开分析。

  先讲讲此经的说法因缘。佛陀在讲说此部经时,估计是在成佛后的中期,也就是五十多岁的样子。此时,随着佛教的影响广度和深度的日益扩大,前来出家的年轻比丘也越来越多。如此众多的比丘,肯定需要有一个人来替他们安排日常的修行活动,比如说如何修行,如何适应僧团生活,如何乞食等等。佛陀作为一教之主,像这些芝麻小事,他不可能一一都会亲自去过问。因此,就把调教初入佛门的年轻比丘的任务,交给弟子们去办理。而承办此项工作的主要担子,自然就落在侍者阿难的身上。阿难比佛陀年轻二十多岁,见多识广,待人处事又很热情周到,因此阿难的人气很兴旺,年轻比丘们都十分乐意跟在阿难后面学习佛法。

  这一天,阿难带着这些年轻的比丘,一起去朝见佛陀。今天阿难所带的是一批新来的比丘,对于这些比丘如何调教,阿难虽说胸有成竹,但是他想得很全面,特意带着这些比丘去见佛陀,并在佛陀跟前当面请教一些问题。因为有了佛陀的亲自口谕,对于阿难以后的开展工作,是很有帮助的。于是阿难就顶礼佛足,然后向佛陀请教道:

  “世尊,我现在带来的这些年轻的比丘,都是刚入僧团不久。那么,我应当如何教导他们呢?要向他们说什么样的法,才能既有利于他们修行,又为他们所乐意接受呢?”

  佛陀听后,就对阿难说:“阿难,你应当为年轻的比丘们说处与教处。如果你为他们说十二处,也教他们如何修习十二处的话,那么这些比丘就能够获得身心上的安隐而不会烦热,他们就会终身奉持梵行。”

  阿难一听,心想这些法他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今天借着拜见佛陀之机,恭请佛陀亲自再宣说一遍,岂不是更妙?于是他就合掌向佛,禀告世尊:“佛陀!现在正是说法的时候啊。如果世尊您能亲口为这些比丘们宣说,那么我相信他们将会获益无穷!”

  听到阿难如此一说,这些年轻比丘们自然是求之不得,他们纷纷再次礼拜佛陀,请佛陀为大家讲讲开示。

  佛陀见此情景,就说:“好啊,我现在就替你们讲说,你们应当谛听,并要善思其义。”

  (一)关于说处与教处

  (1)五盛阴——即五取蕴,色、受、想、行、识,指为生存而取著的五种要素。

  (2)六内处——即六根,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

  (3)六外处——六尘,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4)六识身——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5六更乐身——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6)六觉身——六受身,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意受。

  (7)六想身——眼想、耳想、鼻想、舌想、身想、意想。

  (8)六思身——眼思、耳思、鼻思、舌思、身思、意思。

  (9)六爱身——渴爱身,眼爱,耳爱、鼻爱、舌爱、身爱、意爱。

  (10)六界——六大要素,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11)十二因缘——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耳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12)四念处——念为观,处为境,观身如身,观觉、心、法如法。

  (13)四正断——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14)四如意足——由四种定而发的四神足:欲定、精进定、心定、观定所起的四神力。

  (15)四禅——色界初禅、二禅、三禅与四禅定。

  (16)四圣谛——四种为圣者所见的谛理、真理,苦圣谛、苦之集谛、苦之灭谛、苦之灭道圣谛。

  (17)四想——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

  (18)四无量——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

  (19)四无色——无色界天,四空定,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

  (20)四圣种——指对于衣服、饮食、住处都很知足,不忧戚,一心以断恶修善为乐,不自贵贱他。

  (21)四种沙门果——须陀洹(预流,初果)、斯陀含(一来,二果)、阿那含(不还,三果)、阿罗汉(无生,四果)。

  (22)五熟解脱想——使解脱能够成熟的五种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恶露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23)五解脱处——五种解脱的要法,若比丘比丘尼修此五种法,便会得到无上的涅槃。

  ①世尊为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智梵行者亦为说法。彼闻法已,便知法解义;彼因知法解义故,故得欢悦,得欢喜,得止身,得觉乐,得心定,得见如实、知如真,得厌,得无欲,得解脱,得知解脱,此为第一解脱处。

  ②世尊不为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梵梵行者亦不为之说法,但如本(从前)所闻、所诵习法而广读之;

  ③若不广读本所闻、所诵习法者,但随本所闻、所诵习法为他广说;

  ④若不为他广说本所闻、所诵习者,但随本(从前)所闻、所诵习法心思惟分别;

  ⑤若心不思惟分别本所闻、所诵习法者,但善受持诸三昧相。若善受持诸三昧相者,便知法解义;彼因知法解义故,便得欢悦;因欢悦故,便得欢喜;因欢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觉乐;因觉乐故,便得心定……是谓第五解脱处。

  (24)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

  (25)五力——五根坚固所发出的力量,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

  (26)五出要界——指五种善观,如欲、恚、害、色、己身,就能出离之法。

  ①善观欲,心不向欲,不乐欲,不近欲,不信解谷。若欲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欲,秽恶厌患欲。心无碍、无浊、得乐、致乐,远离一切欲及因欲生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复解脱彼,彼不复受经觉,谓觉因欲生,如是欲出要。

  ②善观恚(详文略)。

  ③善观害(详文略)。

  ④善观色(详文略)。

  ⑤善观己身(详文略)。

  (27)七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信财,指信心,于如来正法生净信,以为成佛之资;戒财,指如来禁戒,能防止三业之非,保持善根,以为解脱之资粮;惭财,指羞耻心,谓羞于己非,与“愧”相对,不敢造作诸恶业;愧财,即羞愧心;闻财,听闻正法,引发妙解,如说修行;舍财,心持平等,无憎爱吝惜之念,随所求而施;慧财,指智慧,以智慧照了诸法,破诸邪见,成就正见,为佛道之资。

  (28)七力——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29)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息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30)八支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二)关于顶法及顶法退

  ①五阴——多闻圣弟子真实因心,思念称量,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彼如是思念、称量、分别善观,便生忍、生乐、生欲、欲闻、欲念、欲观,这叫做顶法。若得此顶法复失衰退,不修守护,不习精勤,是谓顶法顶。

  ②内外识至十二因缘——对于内外识、更乐、觉、想、思、爱、界乃至十二因缘,都要生起思念称量,要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如果称量,如果善观分别,便生忍、生乐、生欲、欲闻、欲念、欲观,是谓顶法。如果得而复失,不修守护,不习精勤,是谓顶法退。

  最后,佛陀对阿难等诸年轻比丘说:

  阿难!我为汝等说处及教处、顶法及顶法退,如尊师所为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我今已作,汝等当复自作,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

  (界定,2009.04.09.南海普陀山)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二)~A 一、秽品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一)~B 二、真人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J 第601经(萨罗经):本经叙述如果名色..
 漫说《中阿含》(卷十二)~A 一、鞞婆陵耆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四)~A 一、大品商人求财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J 第46经(三世阴世食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E 1149经:本经记述波斯匿等王就五欲问..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E 五、求解经(186)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J 第296经(因缘经):本经主要叙述缘生之..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一)~C 三、说处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I 980经主要是阐述心中常念佛法僧三宝的..
 漫说《长阿含》(卷七)~C 担麻之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届:开营式上的讲话(鞠志强)[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三春晖暖寸草心——请您做胎儿的观世音菩萨[栏目:远离堕胎]
 我对万有无常异常信服(季羡林)[栏目:佛教思想研究]
 慈舟大师说戒淫[栏目:戒邪淫文集]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栏目:戒律辑要]
 《法华经》重要偈颂解读——以〈方便品〉与〈寿量品〉为主(心皓法师)[栏目:天台宗文集]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三下 十一、害人也害了自己[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佛教缘起哲学统观(胡晓光)[栏目:佛教与哲学]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13)[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禅修过程当中,怎么去分别体会点、线、面、空的应用呢?[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