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H 八、无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99

八、无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祇园精舍

  主讲人员:舍利弗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舍梨子告诉诸比丘,有关于净法的衰退,以及转增的缘由,并述说断恶修善,如救头燃之喻。

  这部《无经》的主题思想与上面的那部《住法经》大体相仿,只不过主讲人员换成了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而在经文开头内容则稍微有些变动。我想,这部经的宣讲时间应该是在《住法经》之后,舍利弗可能是听闻了佛陀的教法之后,再依据佛陀的观点基础之上,略加发挥,于是就形成了《无经》。

  舍利弗在此经中共阐述了两方面的观点:

  (一)关于净法衰退。其中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未闻法者不得闻;

  2、已闻法者便忘失;

  3、若使有法,本所修行,广布诵习,慧之所解,彼不复忆,知而不知。

  (二)关于净法转增。其中也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未闻法者便得闻;

  2、已闻法者不忘失;

  3、若使有法本所修行,广布诵习,慧之所解,彼常忆念,知而复知。

  关于第一方面的内容,即为退失之法。比如说有的人没有听闻过佛法,他们也没有机会听闻佛法,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十分遗憾的事情。当然,听闻佛法需要讲因缘,无缘听闻佛法,自然是终身也难以听闻。其次,有的人虽说听闻到佛法,可是他们从来不会把佛陀的教导记到心里去,左耳进右耳出,听了等于没听,等于白听。对于这种不珍惜宝贵的闻法因缘之人,自然是令人十分痛惜的。再次,有的人听闻了佛法,也听得懂佛法的大意,也曾经依照佛法履践了一段时间,但是他并不十分用功,三心二意,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渐渐地把佛陀的教法忘得一干二净。这样一来,听闻还是等于未听闻,知解等于未知解。

  与第一方面相反,而第二方面的四众弟子们却十分用功办道,他们不仅有机会听闻到佛法,听闻了佛法后却牢记于心,恒久也不忘失,并依照佛陀的教导,去老实修行,用心领悟。如此一来,他们智慧日增,在道业上自然会有所成就。

  如果我们把上、下两方面内容综合起来观察,一个是“净法衰退”,一个是“净法转增”,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我们两序弟子在修行道路上所取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很显然,舍利弗在这里,是号召我们要摈弃“衰退”,而要使我们的净法日夜“转增”,这样才能不辜负于佛陀以及诸上善人的殷切期望。

  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净法做到“转增”而不是“衰退”呢?就是要做到自我反省和自我观察。如何观察?就是要观察自己是否具有诸如“增伺”、“嗔恚心”、“睡眠”、“掉举贡高”、“疑惑”、“无秽心”等等毛病习气,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经中说,倘若我们观察到内心有这些无明烦恼,那么就要“如救头燃”那般着急,“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因此,我们要“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那么对于我们自身所具有的善法,应秉持如何的态度?经中说,对于善法,我们要做到“不忘不退”,令自己安住于善法之中,莫令善法退失。(2009.05.17)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四)~A 一、大因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G 七、住法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八)~D 四、瞿昙弥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F 第291经(触经):佛陀询问弟子们对于“..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L 第475经~479经:475经叙述过去毗..
 漫说《杂阿含》(卷五)~A 第103经(差摩经)
 漫说《长阿含》(卷一)~B 佛名
 漫说《中阿含》(卷十)~I 十四、涅槃经
 漫说《杂阿含》(卷五)~B 第104经(焰摩迦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八)~B 第752经叙述若能修习八正道,便可断除..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F 1150经:本经记述佛陀教导波斯匿王如..
 漫说《杂阿含》(卷五)~G 第109(池譬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栏目:智圆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一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试论归依体的获得、破失及守护[栏目:优婆塞戒]
 相应5经 受经[栏目:相应部 18.罗睺罗相应]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8)[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无量寿经讲记 如贫得宝 第三七[栏目:净空法师]
 看看自己那刚强的个性,有没有放下?[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喝茶解禅[栏目:禅茶文化]
 中国佛教史略—南朝佛教[栏目:黄忏华居士]
 247.五祖法演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