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三)~A 一、温泉林天经;二、释中禅室尊经;三、阿难说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180

漫说《中阿含》(四十三)

(卷四十三)   

一、温泉林天经;二、释中禅室尊经;三、阿难说经

  说法地点:竹林精舍、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三弥提等人

  经中大意:上述三经的主要内容即是述说“跋地罗帝偈”的相关义理。   

  这部《温泉林天经》,与下面的《释中禅室尊经》以及《阿难说经》,在主体内容上大体小异,只是个别情节略有差别。主要差别有:

  1、在说法主体上,都是世尊;

  2、《温泉林天经》是佛陀略说,然后请迦旃延尊者广说;而《释中禅室尊经》由佛陀亲自广说;至于《阿难说经》,是阿难在佛陀面前叙说,然后由佛陀印可;

  3、前两部经都是天神出现,劝化尊者受持“跋地罗帝偈”;后者是佛陀问阿难是如何将偈颂内容向大众宣说的。其实核心义理都一样,即分别解说跋地罗帝偈。“跋地罗帝”为音译,其义为“贤善一夜”,是指每天都过着如此贤善生活的人。而一行法师在其著作《与生命相约》中,将其称为“胜妙独处法门”,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享受昼夜六时的恒久吉祥。如何才能做到恒久吉祥呢?就是要通过自己的修习,做到“莫念过去”、“不愿未来”以及努力思惟“现在所有法”。当我们证得“大苦灾患终”时,昼夜自然都是恒祥的,无有恼虑缠身的。

  那么,这个跋地罗帝偈究竟是什么内容呢?其内容是: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如果将上述偈颂翻译成白话文,大体可以从几方面理解:

  第一,对于过去之法以及未来之法,都要慎思慎念。因为过去法已经过去,未来法还没有到来,因此最要紧的是观察现在之法,做好当下之事。用当今比较时髦的术语讲,叫“活在当下”或“把握现在”。

  第二,其实现在之法也是稍纵即逝的,都处于刹那生灭之中,它们都是变易不居的。

  第三,觉者已脱离生死,因此无生死问题可以忧虑。如果我们能按照圣人之法去修去行的话,便会取得成就,最终也会像圣人一样,不会为生死问题而烦恼,便会抵达痛苦的边际。

  第四,我们要精勤修习,不能懒怠懈怠,要怀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

  大约是佛陀宣讲了此偈颂,那些徒众们仍是弄不明白,开是需要进一步分别广说——此时这些听众似乎都显得有些木讷,原本聪明的脑瓜此时变得有些糊里糊涂了。当然,从另外的角度讲,佛陀可能是为了方便说法,让更多的人接受该偈,于是方便权巧说法,让诸大声闻弟子当一回普通的听众。

  关于此偈颂的详细解释主要体现于下面:

  1、“比丘念过去”与“比丘不念过去”

  (1)比丘念过去——“比丘实有眼知色可喜、意所念,爱色,欲相应,心乐,扪本,本即过去也。彼为过去识欲染著,因识欲染著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念过去。如是耳、鼻、舌、身,实有意知法可喜、意所念,爱法,欲相应,心乐,扪摸本,本即过去也。彼为过去识欲染著,因识欲染著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念过去。”在这里所讲的,实际上就是六根与六境(六尘)之间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已反复讲了,在此不再多叙。

  (2)比丘不念过去——其内容基本上与上面所讲的相对立,即“比丘实有眼知色可喜,……彼为过去识不欲染著,因识不欲染著也,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念过去”。

  2、“比丘愿未来”与“比丘不愿未来”

  (1)比丘愿未来——“比丘若有眼、色、眼识未来者,彼未得欲得,已得心愿,因心愿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愿未来。”

  (2)比丘不愿未来——“比丘若有眼、色、眼识未来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愿,因心不愿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愿未来。”

  3、“比丘受现在法”与“比丘不受现在法”

  (1)比丘受现在法——“比丘若有眼、色、眼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欲染著,因识欲染著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受现在法。”

  (2)比丘不受现在法——“比丘若有眼、色、眼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不欲染著,因识不欲染著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受现在法。”

  总结一下以上三部经的共同思想:

  1、对于过去以及未来,我们不要去寻觅,“安住当下”才是最好的修处法门。一个人如果不能够提起正念,安住当下,那么,即便他远离尘尘,独处空林,也无法获得心境的安宁。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提起正念,安住当下,不为过去而懊悔,不为未来而担忧,知道如何观察和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样才是正确的修持法门。

  2、色和意象作为我们想象(所缘)的对象,可能是令人愉快的、欲乐的和难忘的——它会勾起我们的贪心和欲望。如果我们执著于它们,就会被它们所系缚,而永远不得出离。

  3、假如我们不被色与意象等对象所桎梏、所拘缚,即使我们独处于莽林,或居住于不毛之地,我们也永远不会孤独,因为我们身心自由,有着无比的清凉与喜悦伴随着我们。

  4、如果我们不被内在的诸行识所束缚(六根不缘六尘),那么我们将得生活得很轻松、很快乐,“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最后,有一点值得注意,在《阿难说经》中,阿难面对佛陀的提问,能够做到对答如流,而且被佛陀称赞为“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看到阿难与别的声闻大弟子一样,都能完全理解并宣说佛陀的一些经偈。可是问题是,一直到佛陀灭度之前,阿难也没有得到解脱,他仍是一介凡夫。既然对佛陀的提问做到滔滔不绝、对答如流,为什么连个阿罗汉的果位都没有证得?这点倒有点令人费解。

  愿我们都能精勤讽诵《跋地罗帝偈》!   (09.08.10)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三)~B 四、意行经(168)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二)~C 三、分别观法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H 八、无经
 漫说《杂阿含》(卷九)~C 第233经(世间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A 一、林经(上、下)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B 646经叙述对信等五根的解说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B 1106经:本经叙述天帝释种种异名的因由..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B 第1063经重点阐述不要以貌取人。..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H 979经:本经叙述须跋陀罗尊者在佛陀将..
 漫说《长阿含》(卷八)~D 二、众集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经(210)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A 一、马邑经(上,18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内心烦恼很重,不知从何下手?[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栏目:多识仁波切]
 受八关斋戒时,念自己的俗名还是法名?[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佛教的修行方法 三、修行的器量[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解脱之路[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论南顿北渐[栏目:方立天教授]
 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六、法藏大师的华严教理体系[栏目:清远法师]
 瑜伽菩萨戒要义 二、四十三轻 33、不为助伴戒[栏目:瑜伽菩萨戒]
 佛学是内学 学佛是内求[栏目:觉真法师]
 宝华山隆昌寺与中国律宗(张春蕾)[栏目:律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