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所说的“六根本烦恼”有哪些?
 
{返回 佛学小知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71
佛教所说的“六根本烦恼”有哪些?

  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现略说明于下:

  (一)贪——是贪爱,贪恋,贪着。对于五欲过分追求,或不义的窃取,或对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悭吝不舍,不肯教导于人;只为私欲,损害他人。若贪之不得,心内痛苦,所以称为烦恼。

  (二)嗔——嗔恚,对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或饥渴寒热到来,无涵养心,而怨天尤人。所以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

  (三)痴——是愚痴迷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名为愚痴。因愚痴而妄生贪求,求之不得,则成嗔恚。故愚痴为三毒(贪,嗔,痴)总根,能造伤天害理之事。

  (四)慢——是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对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过自己的,乃至与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现轻慢态度,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的苦恼。

  (五)疑——是怀疑不信。对佛教真理、善恶业力、以及世间一切实事实理,都不能诚信无疑,而滋生邪见,造出是非恶业。

  以上贪、嗔、痴、慢、疑五烦恼,谓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其性质顽钝,难以制服,不易断灭,故称为五钝使。

  (六)不正见,由思惟不正,产生错误的知见。有五种不正见,即是:

  (1)身见——或我见。因执此身以为有“我”,其实此身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是无常败坏之物,由无知而执之为永恒不变,即是身见。

  (2)边见——边是偏差的意思。即谓所得的知见,有所偏蔽,各落一边,或执常或执断。执常的知见:以人死仍旧为人,牛死仍旧为牛,贫穷永远是贫穷,富贵永远是富贵。执断的知见:以人死一灭永灭,不受因果报应,则作恶何畏?

  (3)邪见——不正的知见。不信正法。无善恶的因果,毁谤圣贤,不行善事。

  (4)见取见——见即指前说的“身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或者妄执不舍,执以为实。

  (5)戒禁取见——戒是戒止杀盗淫妄的行为;禁是禁绝饮酒、赌博、吸毒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来是好的,可是妄自执著不正的戒禁,就成不正见。如印度有一种外道,他们持牛戒,或持狗戒,学牛食草,学狗食粪,或作投岩,投水,赴火,卧荆等种种苦行,以为可以证得圣果,所以称为戒禁取见。

  以上五种不正见,是知见上的迷惑,称为见惑。如闻正法,即能顿断,因为易断之故,称为五利使。五钝使和五利使也称十使,由此十使而起见思二惑,故为烦恼的根本。


{返回 佛学小知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的八关斋戒是哪八戒?
下一篇:何谓往生净土三资粮?(如本法师)
 “出家”的含义(如本法师)
 佛教为什么说“人生是苦”
 如何改变我们的命运(星云大师)
 佛教“海青”详解
 佛教所说的“六根本烦恼”有哪些?
 向往成佛是否也是一种执着?(济群法师)
 自修与人众共修两者有何差别?(如本法师)
 佛弟子礼拜佛菩萨应如何观想?(济群法师)
 佛教常说的四威仪有哪些含义
 佛教为什么要上早晚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杰出女性奖颁奖典礼致词[栏目:昭慧法师]
 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31.止[栏目: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去年今年两智光--白鹭鸶、鸽子-八十八年安居[栏目:哼哈一如说]
 在生活中,有喜事办酒席的时候难免杀生,可是皈依后还受了五戒,该如何处理呢?[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讲学与修行[栏目:太虚法师]
 四圣谛讲记 第九卷 唯一道路[栏目:广超法师]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一十六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念佛法门是总持法门[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超越轮回最殊胜的力量[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万般带不去 唯有业随身[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