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读诵
魏泰岳人头山衔草寺释志湛
译文
释志湛,齐州山荏(今山东长清县东北)人,是朗公曾孙之弟子,操行纯厚,寡言少语,一副菩萨心肠。每当进入诸禽兽中,群兽不乱。住于人头山深谷中的衔草寺,此寺为刘宋求那跋摩所建。他以读诵《法华》为常业。临终之日,沙门宝志奏梁武帝曰:「北方山荏县人头山衔草寺须陀洹果圣僧,今日入涅槃。」扬都道俗听宝志此言后,皆遥致礼拜。志湛端坐而入寂,气绝之后,两手各伸一指。有西天竺僧解此相云:「若所证为二果(即斯陀含),入寂时伸二指。」可见志湛是初果须陀洹。门人把他埋葬于人头山,并为之立塔,用石灰涂抹,鸟兽不敢在上面拉粪便,至今犹存。
又,范阳五侯寺有一个僧人,已不知其姓氏、法号。一生常诵《法华》,刚死时,埋在当地一堤坝下,后来改葬时,只见他骨肉俱已腐烂,只有舌头不坏。
雍州有一僧人,亦常诵《法华》,在白鹿山一带隐修,感得一童子常来供养。等他死之后,置尸岩下,余骨皆枯腐,只有舌头不烂。齐武成世,并州东一山上有人掘地,见有一块土其色黄白,与旁边之土颜色不同,感到有点奇怪,后终在附近寻得一物,状如两唇,其中有舌还呈赤色,他把这件事上奏齐帝。帝问那些见多识广之大臣,大家都说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沙门大统法上奏曰:「此乃生前念诵《法华经》满千遍者,死后得六根不坏之报也。」齐帝听后,乃敕中书舍人高珍曰:「你是信佛之人,自往看之,必有灵异。此舌应另移静处,设斋供养。」高珍奉敕至彼,召集众平时念诵《法华》之僧人,执炉洁斋,围着那个舌头咒愿曰:「菩萨涅槃年代已久,如果佛法流行无谬者,请显现感应。」大家才咒完,只见那舌头已开始蠕动,虽然没有声音,但其状若念诵经典,见者无不肃然起敬。高珍把这情况报告了皇帝,皇帝事下敕令用石函藏之,迁于山室。
又,北魏时,有一个乘禅师,受持读诵《法华》,精勤不懈。命终之后,投生于洒东薛氏家为第五子。他一生下来就能说话,自说宿世因缘,不愿在俗。其父任北泗州刺史时,随他前往后,便到当地山中之七帝寺,找到当年自己的弟子,就对他说:「你还记得当年我从这里渡水往狼山吗?我就是当日的乘禅师。」其父母不想让他出家,就替他娶了妻室。成家之后,就忘了前世之事了。但常产生离世出俗之念头,好独居静思。
又,太和初年(公元四七七年),京城有一位宦官,因为形体不全,自形惭秽,便请求让他入山修道。皇上准奏,他就带了一部《华严经》,日夜读诵,礼悔不止。夏天归山,至六月末,突然胡须尽生,又现丈夫相。皇帝闻讯,对佛教倍增崇敬,于是该国因之《华严》一经十分盛行。
原典
释志湛,齐州山荏(1)人,是朗公曾孙之弟子也。立行纯厚,省事少言,仁济为务。每游诸禽兽而群不为乱。住人头山邃谷中衔草寺,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读诵《法华》,用为常业。将终之日,沙门宝志奏梁武曰:「北方山荏县人头山衔草寺须陀洹果圣僧者,今日入涅槃。」扬都道俗闻志此告,皆遥礼拜。故湛之亡也,寂无余恼,端然气绝,两手各舒一指。有西天竺僧解云:「若二果(2)者,舒两指。」验湛初果(3)也。还收葬于人头山,筑塔安之,石灰泥涂,鸟兽不敢陵汙,今犹存焉。
又范阳五侯寺僧,失其名,常诵《法华》。初死之时,权殡堤下,后迁改葬,骸骨并枯,唯舌不坏。
雍州有僧,亦诵《法华》,隐于白鹿山,感一童子常来供给。及死置尸岩下,余骸枯朽,唯舌如故。齐武成世,并州东看山侧有人掘地,见一处土其色黄白,与傍有异,寻见一物,状如两唇,其中有舌鲜红赤色,以事闻奏二帝问诸通人,无能知者。沙门大统法上奏曰:「此持《法华》者,六根不坏报耳。诵满千遍其征验乎。」乃敕中书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自往看之,必有灵异。宜迁置净所,设斋供养。」珍奉敕至彼,集诸持《法华》沙门,执炉洁斋,绕旋而咒曰:「菩萨涅槃年代已远,像法流行幸无谬者,请现感应。」纔始发声,此之唇舌,一时鼓动,虽无响声,而相似读诵。诸同见者,莫不毛竖。珍以状闻,诏遣石函,藏之,迁于山室。
又元魏北代,乘禅师者,受持《法华》,精勤匪懈。命终托河东薛氏为第五
子,生而能言,自陈宿世,不愿处俗。其父任北泗州刺史,随任便往中山七帝寺,寻得本时弟子,语曰:「汝颇忆从我渡水往狼山不?乘禅师者,我身是也。房中灵几可送除之。」父母恐其出家,便与纳室,尔后,便忘宿命之事,而常兴厌离,端拱静居。
又太和初年,代京阉官,自慨形余,不逮人族,奏乞入山修道。有敕许之。乃赍一部《华严》,昼夜读诵,礼悔不息。夏首归山,至六月末,髭须尽生,复丈夫相。遥状奏闻,高祖信敬由来,忽见惊讶,更增常日。于是大代之国,《华严》一经,因斯转盛。
注释
(1)齐州山荏:今山东长清县东北。
(2)二果:即小乘声闻修行所得四果之第二果——一来果。
(3)初果:即小乘修行四果之初果——预流果。